英语生命课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2022-11-19徐蔚青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
徐蔚青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朱永新教授指出:身心健康是高质量教育的底线要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重视师生生命的成长。受功利主义思潮影响,可量化的分数和可应用的知识普遍受关注,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强度高,这是当下学生身体素质差、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有必要从生命的视角重新检视课堂,用“英语生命课堂观”刷新传统的教学方式,让英语教学回归教育的原点——生命,让核心素养的落地过程彰显生命的光彩。
一、价值:用“生命向度”检视英语课堂
当下的英语课堂样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然存在的“知识课堂”,另一种是应然存在的“生命课堂”。“知识课堂”是“知识中心”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生命课堂”是“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成果。
在传统的“知识课堂”中,课堂的核心任务还停留在让学生掌握课堂所授的英语知识上;上课是在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简单地重复读、背、抄、默等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学生仿佛是盛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往里面填充各种英语单词与句法。把丰富变化的课堂异化成单一的特殊认识活动,这忽视了作为共同体的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也忽略了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成长。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是一种“整体人”的学习,教学时应把生命看作一个整体,把“完整的人”的发展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叶澜教授指出,“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被新基础教育定为基础教育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钟启泉教授也认为,崭新的教育责任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可见,英语课堂不应该仅仅追求“把语言知识讲透、记牢”,而应该用“生命的向度”定位课堂的价值,提供一种唯有在英语学科的学习中才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二、内涵:用“生命课堂”聚焦核心素养
叶澜教授主张,必须“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生命课堂观的指导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英语语言学习规律,聚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师生生命的发展,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一)关注“生命参与”,培养语言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中一段重要的历程。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每一堂课都是其生命活动的构成。
英语生命课堂倡导“为生命而教”,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方面的差异),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参与课堂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讨论、辩论、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寻文本的主题意义和内涵,教师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英语生命课堂主张“用生命激发”,教师要发挥创造才能,关注课堂的生成性,关注学生生命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引导学生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英语生命课堂强调“与生命融合”,教师要设计生命化的教学活动,把语言能力的培养融于课堂教学。在这样人人有生命参与的课堂上,师生不仅仅是在教与学,他们还在共同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二)关注“生命润泽”,启迪思维品质
思维是由生命活动产生的。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教师要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整体设计问题链,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英语学习活动,实现思维的逐层进阶。教师可以围绕英语语篇主题,设计由逻辑性到批判性再到创造性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基于深度学习,发展英语高阶思维。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让学生通过英语生命课堂,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能用跨文化的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关注“生命体验”,涵养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在英语生命课堂的理念下,教学活动设计要关注学生对文化意识的生命体验:在阅读文本时,应该深入挖掘文本的发生背景、写作意图以及作者的情感,既“潜入”文本,又“跳出”文本。例如,在阅读西方节日的介绍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认知和价值取向;在听说练习中,课堂教学一方面是既有信息的获得与变换,另一方面是相遇、创造与活生生的大千世界的连接。例如,在新授牛津译林小学六年级下册Unit8 My Dream的Sound time连读技巧时,可以将文本“I want to walk on Mars(火星), and look at all the stars” 与近期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与着陆联系,加深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在语法学习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语法归纳与演绎中,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文化理解。
(四)关注“生命生长”,发展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教学内容,更要关注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思考的问题、表现出的兴趣、抱有的期待等,给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活力与色彩”,让学生学会在遇到全球一体化过程中的文明竞争、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等复杂的现实情况下,能用综合的、灵活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不再是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隔绝的一个专门场所,而是可以关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地方。
三、特征:用“生命在场”落实核心素养
(一)尊重生命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身体在场”
“身体在场”是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发生的最基本条件。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具身学习现实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愿意积极参与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带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语言、记忆与思维,深度参与、乐于探究。英语课堂不仅仅是好学生的舞台,而应该提供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可能,激活学生相关的主题知识,打开学生的表达欲望。例如,在创编对话的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左右的难度梯度的对话框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创编出适合自己水平的对话并在课堂中展示,让每一位学生自觉自信地走近英语,感受英语的魅力。
(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让生命对话“思维在场”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英语课堂是基于开放的、生成的课堂对话活动。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可以定义为同客观世界、教师与伙伴、自我这三个维度的对话。英语词汇、语法、语篇等的内容不是通过机械的死记硬背“填鸭”进学生的头脑的,而是通过开放儿童的生活和英语学习经验,引导他们在与客观世界、教师与同伴、自我的对话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开放而理性的思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
(三)尊重生命的完整性,让学习体验“身心在场”
朱永新教授指出,生命的长宽高: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立体的人。生命成长既有身体在场,也有心灵在场。因此,英语生命课堂在重视身体体验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应该重视他们的思维、情感、意志与其生活的连接等。如教学职业类单词时,除了让学生获得一些典型的职业类单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用回忆、猜想、归纳、举例等研究方法发现职业类单词的构词法的过程,尤其是学生经历了“有些单词难以归类”的困境后,要启发他们换个角度思考,走出困境。
(四)尊重生命的超越性,让品格塑造“精神在场”
生命是有限的,但是通过品德的塑造和精神的追求,生命在超越中实现着价值的不断跃迁和提升。英语生命课堂应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升品格的价值,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为学生提供精神在场的实践机会。如鼓励学生在对话讨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生发理性精神;引导学生在小组协作中感受和谐的欢愉,培养合作精神;激励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验经验生成,涵养探索未来的勇气,让学生与教师的精神脉搏一起欢跳。
四、策略:用“生命共振”发展核心素养
英语生命课堂主张以师生“共同生命价值弘扬”为目标,在课堂中以共同的生命活动为基础,以“生命共振”为方式,寻求班级全员的共同成长,引导学生开展对话性的协同学习。
(一)舍“繁”求“趣”,支持语言能力发展
英语语言知识是规律井然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融会贯通的。如果英语课堂教学被生硬的说教所充斥,被死记硬背的任务所搁浅,那么一节英语课结束,学生只学到了表层的语言知识,只感受到了英语的晦涩难懂,这是英语课堂教学之殇。在主题引领的课堂上整合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学习和运用语言,使学生以最大的兴趣卷入课堂探究活动。在反馈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趣味的世界。例如,在新授6B Unit7Summer holiday plans时,在导入环节,笔者用“图片环游”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笔者去过的、也是书上出现的地方,如香港迪士尼乐园、台北101大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巩固运用环节,让学生设计假日计划的路线图、日程安排表或者插图笔记等并投影,让学生用所学大胆介绍自己的暑假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舍“知”求“识”,支持思维品质发展
英语生命课堂是一个开放的思维场,关注学生的经历不同、角度各一的异质思维,关注开放自由的对话性学习环境的创建。因此,可以在英语课堂教学创设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思维活动,促进深度建构的思维发展。例如,以牛津译林小学六年级下册Unit8 My Dream为例,在最后一课时进行作文教学时,笔者先出示了自己的梦想的思维导图,以What, Where,How这三个关键词为引领,然后邀请学生画出自己的梦想的思维导图,并与同伴分享。在思维导图完成后,根据学生语言能力的差异开展分组写作和分层指导。写作其实是一种思维活动。通过分析写作主题——搭建思维框架——逐步拆除框架——独立自主创作——评价改进这样的模式,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提升写作水平,锤炼思维品质。
(三)舍“近”求“远”,支持文化意识发展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与概括、获取与梳理、描述与分析、赏析与评价、创新与分享。教师在创设语境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增强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例如,新授牛津译林3A Unit8 Happy New Year这一单元,在介绍标题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New Year(元旦)和Chinese New Year(中国农历新年)在日期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区别。节日本身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原则,但当前面加上了Chinese,就有了文化倾向和价值引导;在拓展环节,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图片视频等的多媒体方式,向学生呈现中西方送礼物和收礼物的礼仪区别,并挖掘其原因:东方人婉约内敛,不会当面拆开礼物,以表示尊重;西方人热情奔放,当面打开礼物并表示喜欢和感谢。
(四)舍“鱼”求“渔”,支持学习能力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怎样使抽象的发音、语法规则等知识具象化?如何帮助学生把握文本信息?如何实现语言的重新建构?是直奔结论地照本宣科,还是曲径通幽地自主跋涉?无疑,舍“鱼”求“渔”的探索方式更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走向语言深处,梳理知识结构、建构意义网络。例如,Little Zoe looking for mum这一绘本课,“找妈妈前——找妈妈中——找妈妈后”是文本的明线,而每一个阶段Little Zoe的心情变化则是文本的暗线。可以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揣摩、深度思考,让学生结合图文和生活经验去预测、想象、分析、推理等,进而帮助学生对绘本形成自己的理解,让阅读体验更真实、更深刻。
总之,在英语生命课堂中,教师应更多地关照学生的“生命成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核心素养的落地过程彰显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