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心理视阈下中学生班级管理实践研究

2022-11-19王红武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园学校

教书育人 2022年26期
关键词:同伴榜样心理

王红武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园学校)

学者皮亚杰认为,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在初中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用直接灌输的机械方式、强制命令的粗暴方式进行教育,那样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难以引起其内部图式发生改变。班主任要试着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采用榜样力量进行精神激励,调动他们的情感情绪,让他们发挥同伴效应,进而起到优化班级管理,改善学生思想品德的效果。

一、弘扬榜样力量,激励精神

(一)行为示范,提供模仿样本

班级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有较强的心理相融性,班级管理和班风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基于顺应心理视域,利用同群效应,让学生受到周围优秀榜样的影响,从中得到激励,进而实现内部图式的改变。[1]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优秀榜样的行为,改善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构筑积极向上的班风。

如在早自修中,很多学生和同桌说话、打闹,班级学习氛围不好,班主任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偷偷地将学生在自习课中的表现拍摄下来,展示给他们看。学生发现,有的学生严于律己,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依然会认真学习,但是有的学生却不专心学习。在讨论后,学生发现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一般自律能力都较强,很少受到他人的影响。由此,学生认识到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之间有一定关系。班主任请学习委员带领同学讨论,说说如何制定早自修管理规定,模仿表现优异的同学,构筑良好的班级氛围。学生制定了小组监督自治规范,让榜样带领同伴学习。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改变内部心理图式,也逐步变得认真起来。

不同年龄的学生感知规律不同,榜样示范的效果也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容易感受并接受具体的榜样行为,可以使用“现身说法”的方法,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可以让他们在班会中自主讨论,设定班级规章制度,自主探讨、选择模仿样本,从而自主成长。

(二)替代强化,旨在正向引领

要提升榜样效应,不能仅仅只是让学生看到优秀典范是什么样子的,而要加以正向引导,促使学生结合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找到解决方法,调整行为,端正思想。这样就能让学生切实改正自己的行为,并凝练出精神内涵。

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组织了“照镜子,找差距”主题班会,起到正向引领的效果。首先由班长组织同学召开会议,找出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找到对应的榜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找到自己的差距是什么,选择一两个最重要、急于解决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并向其请教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有学生常常忘记完成作业,他便找到了每次都按时完成作业的榜样,向其请教。榜样提出可以设定一个“任务本”,每天记录下要完成的任务,完成一项就勾掉一项。该学生模仿榜样的行为,替代掉原本丢三落四的学习习惯。这样就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氛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榜样,也都能从他人的身上找到值得模仿的地方,起到了正面激励的效果。

替代强化能激发学生对榜样的认同感,让整个班集体都得到精神激励,进而构筑良好的班风。基于顺应心理理论,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受到正向暗示和感化,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创设事件,收获进步成长

学者洛克认为,选择榜样的原则应该是选择同学生“应该做的事情”相关的榜样。教师要结合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行为,找到常见的问题行为,并找到对应的榜样行为,围绕学生结合相应的事件互动讨论,说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进而提升自己的认识,收获成长和进步。

在大课间体育锻炼中,学生因为争抢体育器材而发生了争吵、推搡,其影响恶劣,该事件说明班委在相关问题上没有制定高效的管理措施,在发生问题时也没有第一时间解决矛盾。因此教师便组织学生围绕这个典型事件进行讨论,尝试寻找身边的榜样,并优化管理策略。在活动中,学生分析该事件,思考怎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班干部要如何起到榜样作用,他们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几种不同的方式演绎出来。发现“团结合作,两组学生一起玩球”“高风亮节,将器材让给其他同学”都是不错的选择,而且班级中也的确有这样的榜样。体育委员号召同学模仿榜样的行为,构筑和谐的体育锻炼氛围,同时也完善了规定,安排小组长协调分配各种运动器材,调解学生的矛盾。通过分析重点事件,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升,也从榜样的身上得到了启迪。

采用角色扮演法能丰富班会活动的内容,让班级管理形式变得更灵活多样,同时也有助于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放大榜样形象,并引发学生感悟,有助于让他们认识错误,改良行为。

二、关注情绪情感,凝聚合力

(一)创新沟通方式,满足关注需求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之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由此可见,形成班级合力,有助于优化学习环境,进而促使学生产生顺应心理,改变自我。然而,要形成班级合力,不能只靠说教,教师要创新沟通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有助于形成合力。

学生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能很好地提升班级管理效率,但是如果简单地采用“告状式”的沟通方式,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设计了多元化的沟通方式,在“每周一记”中,学生通过写周记的方式,将自己观察到的班级不良风气写在日记中,如果有什么好的班级管理策略,也可以通过周记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心理咨询室”中,学生如果在和同学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障碍,又或者内心有了各种烦恼的事情,都可以向心理教师咨询解决方法,在轻松的音乐辅助下,学生能更放松地说出内心的困扰。又如,“班级管理在线交流信箱”则充分利用了网络交互性、便利性的特点,学生有了需求、建议,可以用邮件的形式提交给班主任或各个班委。如有学生反映了自修课吵闹,影响学习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为了满足其需求,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寻找解决方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避免直接发布命令,而要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多一点关爱和耐心,这样就能形成合力,构筑有凝聚力的班级。

(二)赋予环境身份,提升责任意识

初中学生一般想象力比较丰富,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思考自己在班级中是怎样的身份,该身份要为班级建设做一些什么。这样就能起到赋予环境身份的作用,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让班级更具有凝聚力。

在组织学生参与班级卫生清扫工作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让他们将教师想象成一片大森林。“假如班级是一片森林,我们都是森林中的小动物,那么,你觉得自己是什么动物,可以担当什么职责,能让班级环境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如有人提出:“我比较敏捷,可以爬到桌子上擦灯管,我觉得,我就像是能攀登的猴子一样。”于是,学生将“擦拭灯管”的职责命名为“金猴摘桃”。还有学生认为:“我的力气大,就好像大象一样,所有打水、倒水的工作,就由我包了。”“打水倒水”的工作因此被命名为“巨象运水”。学生还戏称监督检查的劳动委员就好像森林之王老虎,装饰墙面的工作则被命名为“孔雀开屏”。这样原本枯燥的劳动变得更有趣,学生也以各个环境身份融入班级活动中,对自己的身份和承担的任务更加明确。

教师要分析学生对自己设定的身份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自我认知,这样就能加以引导,让那些性格内向、情绪消极的学生也融入班级管理中,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中起到顺应心理的效果。

(三)完善评选制度,增强团队意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其团队意识,教师还优化了评选制度,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有可能成为领导者,这样他们的责任感更强,工作热情也更为浓厚。

组织课后兴趣小组的活动能优化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教师组织了“五星兴趣小组”评选活动,从活动内容、团队成员表现、作品展示情况等多种不同的角度入手评价,除了组内成员互评以外,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为了让自己的团队更具有争夺“五星兴趣小组”的竞争力,学生首先进行组内自评,在一段时间相互了解、合作后,找到更具有团队管理能力的学生担当组长,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组长,选择加入其他的兴趣小组中。其次,评选制度还融入了组间竞赛的环节,如同样是创作主题,诗词小组和音乐小组可以各自提交相同主题的作品,由全班同学一起打分。

完善了评选制度后,班级成员和班干部之间处于双向选择的状态,每人都有一定的自由,同时也提升了归属感,有助于构筑“成长共同体”,能围绕一致的任务奋斗,进而激发顺应心理,更好地融入特定的学习环境中。

三、发挥同伴效应,建设班风

(一)激励,调整愿景目标

班风是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集体氛围,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面貌和个性特点,体现了班级的内在品质。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形成顺应心理,在同伴的监督和鼓励下,调整自己的行为,能起到优化品行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畅想未来的人生,说说自己想做怎样的人,在相互讨论中,他们的人生目标逐步得到了升华。[2]

如有学生学习态度不够好,认为只要混到毕业,有了文凭,就可以去工厂打工,只要有吃喝就行。教师利用同伴效应,引导学生参与“我的未来我做主”主题班会活动中,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职业设想,说说想做什么。如有学生提出:“去工厂当技术工人,我觉得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不同意‘躺平’的做法,在工厂中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有很多全国劳动模范,他们也是技术工人出身,但是他们不甘于平凡,有的完成高难度的焊接工作,有的改良了流水线,起到了增效的作用。我觉得,他们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听到了同伴的话后,其他同学得到了激励,认识到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更高、更远的职业目标。他们得到鼓励,也调整了愿景目标。

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通过调整愿景目标的方式,学生能相互激励,从而调动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潜能。

(二)互导,重塑价值观念

同伴互导是同伴效应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成年人和孩子之间常常有代沟,师长苦口婆心,学生却很难领会,但是如果由同伴加以引导,那么他们就更容易接受。教师要利用同伴互导,引导学生相互帮助,重塑价值观念。

有两名学生的关系比较好,其中一名学生存在爱慕虚荣的问题,常常购买一些价格昂贵的商品,并向同伴炫耀。班主任找到了另一名学生,希望他能多多劝说自己的同伴,调整其价值观,帮助其成为优秀的少先队员。在两人一起玩耍的时候,他便劝说同伴不要炫耀:“虽然这双限量款的鞋子的确很好看,但是,你看我买的便宜货,其实也很舒服啊,你看,我穿着它扣篮,围观的同学可多了。”“他们欣赏的是你的扣篮技巧,不是在看你的鞋子。”“所以,要想成为同学心中的偶像,和你穿什么鞋子没有关系,而在于你是不是真的有能力,不是吗?”对方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认识到与其追求物质享受,不如从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能力上动脑筋。同学的劝说简单直接而有力,对方更容易接受,进而调整价值观,逐步改变爱慕虚荣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伴之间的交流更亲近,同伴提出的意见也更容易被采纳,围绕价值观念等敏感话题,可以采用同伴互导的方法,这有助于学生约束自觉的行为,调整价值观、人生观。

(三)共进,落实具体行动

同伴共进指的是构筑一个班级内部竞争的环境,让学生适应良性竞争的环境,进而调动顺应心理,改变自己懒惰等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共进小组,组长要了解各个成员的具体问题,并设计具体的行动策略,参与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活动中,这样就能起到集体共进的效果。

教师引导能力互补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组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在小组互助学习中,由擅长某学科的同学带头,组织其他同学学习。如擅长语文的学生,考虑到同伴的整本书阅读能力较弱,于是就组织了“读书会”,小组成员每周阅读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并围绕彼此矛盾的观点进行讨论,每次活动都要评选出“最佳鉴赏者”,这样就构筑了组内合作学习和竞争比拼的良好环境。在组间竞赛中,组织“每月一赛”活动,先设定好比赛的内容和范围,然后由课代表和学习委员负责设计赛题,所有小组都参与其中,评选出最佳个人和最佳小组,并给予奖励。这样就促使班级成员既是互帮互助的战友,又是相互竞争的选手,构筑了热火朝天的班级学习氛围。

同伴教育认为同伴之间更容易引起竞争,能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构筑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让学生挑战自我,和他人竞争,从而共同提高。

基于顺应心理视阈设计教学策略,能让学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同伴的帮助下改变自己的心理图式,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情感,围绕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多思考,相互影响、感染、激励彼此,进而在班级中营造正面成长的积极氛围,这样就能优化班级管理效果,让学生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同伴榜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寻找失散的同伴
落地
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