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初探

2022-11-19张子刚甘肃省武威第十二中学

教书育人 2022年26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德育工作

张子刚 (甘肃省武威第十二中学)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就是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说话做事,形成健康的品格。广义的德育就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一旦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偏差和问题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阶段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通过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状况和问题进行疏导和德育让学生建立生活学习的信心,并逐步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保持对自我清晰理性客观的认识定位有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相互融合渗透过程中同时促进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建立,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并以积极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促进健康心理状态的养成,这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保障。

一、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首先,德育的渗透需要有效心理健康辅导干预工作的实施作为基础和铺垫,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干扰和疏导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才能保障德育得以顺利开展。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必须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作为基础保障来开展。同样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进行德育教学渗透才能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从而保障学生的良好身心健康,保障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的学生身心健康也同时得以提高。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离不开对德育活动的渗透,从各学科课堂上和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渗透德育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高尚的精神品质,也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所以,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的主要宗旨都是相同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统一的,都是要保障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渗透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首要教育内容,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依存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统一的。但是从学科范畴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不管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德育更加关注学生成长路上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塑造,重视学生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去疏导、干预,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培养健康的心理并同时具备极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两者相互促进、为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贯彻落实共同助力,发挥育人积极作用,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重要价值

(一)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智力方面还不够成熟,年龄较小,认知结构水平也不完善,表现在行为习惯、心理方面明显思想意识不够成熟,没有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道德观念。因此,利用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心理和智力的快速成长能够让学生各方面都快速趋于成熟。建立完善的心理认知结构和正确的价值道德观念,提升与他人的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抗压、抗挫折能力,对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在小学阶段利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行为习惯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和心理引导疏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对自我有一个更清晰、全面的认知,能够正确评判是非、判断对错,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品格。

(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辅导的教学目标是统一的、一致的,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共同促进依存的。但是由于传统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激发,都是以理论知识的口头讲述为主,忽略了让学生在实际体验感受中体会德育的内涵价值,所以导致学生从意识上没有接受德育,缺乏主动去改变的积极性,甚至会对传统灌输式的理论讲解存在反感和抵触的情绪。学生只掌握了理论知识无法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导致德育工作的质量一直不高,也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工作中一方面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丰富德育工作的形式、内容;另一方面,德育工作也反作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疏导、宣泄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主动接受教育。教师采用科学的沟通和交流方式以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为依据,去疏导、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身心获得极大的放松和满足,提升德育的效果和质量。

三、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实践

(一)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关注度,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当前,大多数学校对德育工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各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被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处于被忽视的情况。小学阶段又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思细腻、敏感,极容易受到伤害而从小形成自卑胆怯的心理,所以,在小学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并进一步促进德育工作高效开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健康疏导和干预来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对学习对生活都有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观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工作渗透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以此促进德育工作塑造学生健康品质的价值。因此,学校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定期为学校非专业教师开展课程讲座培训,及时向非专业教师传达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和理念,提高学校各教育管理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重视。此外,通过开展家长健康教育讲座,让家长也积极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教育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从社会层面上掐断不良书籍、网络文化对小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和毒害,在班级内班主任要经常向学生传达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和班风让学生在温馨有爱、健康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受到健康积极氛围的影响。

(二)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小学开展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不放弃每一名学生,不要着急给学生下定义、贴标签,教师要明白每一名小学生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蕾,教师在他们身上灌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就会开出多么鲜艳夺目的花朵。因此,在进行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切忌盲目一蹴而就,一定要全面深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德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极强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校要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管理能力,用真诚的爱和耐心去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三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此外,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是贯穿在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时期和阶段的,不同阶段时期的学生个性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是不一样的。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生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一阶段他们对学校生活不熟悉会产生焦虑和困惑的情绪,教师要结合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引导学生适应学校生活,鼓励低年级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多鼓励引导,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以后的学校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对于高学段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常常会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以及学习上的压力而产生困惑,迷茫,如果没有良好的自制力则很容易偏离正轨;大多数同学对学习、生活会产生焦虑和迷茫的情绪,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教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要加强积极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重点,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在学习生活的路上指引学生前行。

(三)开展情感教育拉近师生距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渠道越来越广,他们的自主意识在不断强化,传统的说教模式已完全不能满足当前新时代青少年的学习需求和个性需求。德育中如果采用传统说教的常规性教育手段则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不愿意接受说教,无法取得正面积极的教育作用,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只会让学生对教师的说教更加无动于衷甚至厌恶抵触。因此,基于当前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的社会背景,一味的说教反而会起到反作用。通过开展亲情式的教育,在真诚的沟通与良好的互动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心理需求,让学生逐步放下心理防备,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从而愿意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跟教师真诚的交流沟通,有助于教师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学习需求,是进行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教师在友好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切记用趾高气扬和命令式的口吻面对学生,多鼓励、多引导,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良好的印象和喜爱感才能保障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

(四)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整合教学资源

在科技快速发展进步的今天,现代化教育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借助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和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水平和效率。在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教师通过上网搜索德育的相关影片和纪录片供学生观看,比如,红色主题电影《小萝卜头》《小英雄雨来》,以及家庭纪录片等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观看使学生的体会感悟更加深刻,比教师照本宣科的效果更好,也能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和视频中的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陶冶、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修养。此外,在观看完影片和纪录片之后,为了进一步落实并强化德育工作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视频写一篇观后感,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在课堂上一起分享交流。每名同学深入去体会影片的教育意义和内涵以及传达的深刻价值观念,通过不同学生分享交流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也能从同学的分享交流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体会,在思维的碰撞中加强德育效果,并有效地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养成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塑造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是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高度融合并有效整合的重要途径。另外,还可以开展红色主题的征文比赛,让学生通过观看红色主题电影、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来撰写一篇体会感悟或者演讲稿,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演讲提高学生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在自主撰写文章和演讲稿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影片或书籍教育意义的理解认识,拓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五)加强家校联合共育,拓宽教育平台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孩子平时的行为习惯直接反映出家庭氛围如何,家长的教育如何。除了学校,家庭中的父母承担着更重要的引导带领作用,父母树立的榜样力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前进动力,因此家长一定要意识到家庭良好氛围的营造以及自身榜样作用的引导在孩子健康成长路上的重要作用。所以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拓宽教育平台,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并主动积极地参与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家校联合、协同共育模式下共同促进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教师不光要关注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在家庭里的表现更能凸显孩子最真实的个性品质和特点,可以通过定期地开展家访深入孩子生活的环境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了解家长教育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正视家庭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在家庭中学会理解包容,为孩子的生活成长环境营造更加温馨和谐的氛围;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商讨制订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案和措施,通过学校和家庭的联合作用共同引导学生在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环境中促使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建立,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和选择,同时也是保护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们必须要公平地看待每一名学生,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用真诚的爱和细心地呵护不断引导感化学生对教师产生强烈信任感,是拉近师生距离保障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提高德育工作开展的质量,并进一步以德育工作确保学生的终身健康成长,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从上而下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校、家庭、班级氛围,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道德品质、人格的建立。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德育工作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好奇”的代价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