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试析

2022-11-19/梁

名师在线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实验

文 /梁 华

引 言

观察法是人们直接了解大自然、研究自然规律的核心渠道,也是小学阶段学生初步了解事物、认知事物并进行自然科学探索的核心途径。另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及综合素养,所以在观察教育与实践研究活动中,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教学的前提基础。但是,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重复的练习,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的激励和指导作用。在观察过程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与意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积极进行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增强,并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一)观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以“热胀冷缩”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生掌握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会热胀冷缩。教师可以准备三杯水:热水、常温水和冰水,在瓶口扎紧一个气球,对比实验现象。这种实验现象非常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实验结论。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实验道具,为实验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比如,在实践中没有酒精灯和漏斗,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用玻璃瓶和铁管等常见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酒精灯,引导学生用塑料瓶剪掉底部替代漏斗。制作道具的过程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对实验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并在日常的教学中优化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实验探究。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望就会被有效地激发。

(二)观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对其科学素养及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小学时期的科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具有启迪性、引导性的学科,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该门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1]。科学素养指的是一种思维、一种态度,是学生利用科学精神、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是学生通过正向、积极的学习与感悟而逐渐形成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带来帮助。比如,在“小鱼学潜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给学生呈现鱼儿潜水的视频,让学生对这一系列现象加以观察,然后由教师提问:“小鱼为什么会游泳?它们是靠什么来潜水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解答,或进行更大胆的设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其中有的学生给出的答案几乎接近于真实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进行解释说明。而在此过程中,经过切实有效的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养就可以获得逐步的培养和提升。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观察习惯,而且可以显著提高科学素养。

二、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

部分学校认为小学科学学科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并未认识到配备专业师资的重要性。具体而言,部分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不能创设合理且高效的教学情境,无法让学生深入且发自内心地融入学习。教师对情境的设计不能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无法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去思考和探索[2]。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激励。教师如果忽略对学生的合理引导和鼓励,将会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学生在教学中缺乏体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的资源多种多样,其可以根据有关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资源。例如,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公园中的小河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应用。如果教师无法让学生切实地体验与实践,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一定是空洞的。

(三)观察实验盲目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征,对一系列新奇的事物都有十足的探究欲望与好奇心。但是,小学生缺乏耐心和毅力,无法持久性地进行观察,不能有效掌握科学观察的核心目标,大多存在看热闹的心理。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无法将科学项目设计得具有趣味性,无法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相契合。例如,在观察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看到惊奇的实验现象时大多会激动,甚至兴奋地大喊大叫。但是在教师具体的观察讲解中,学生观察到的并不是全部的过程,仅仅是一个实验高潮片段而已。由此看来,学生并不清楚观察现象的核心目标,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观察与记录,观察能力自然得不到显著提高。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设置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

不论哪一门课程的教学开展,都要基于一定的标准与规范,小学科学教学更是如此。在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然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个性特征,以及具体学情,为其布置适当的预习任务,使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操作来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及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反复性观察,并对实践过程与结果进行积极的完善与优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意识,进而为其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提供帮助。

例如,在小学科学“动手种蔬菜”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与提高,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布置导向性较强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与观察实际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蔬菜种子,并让学生对种子进行一系列的收集与整理,然后把收集的种子带到课堂上与同伴一起观察。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针对蔬菜种子的特点展开交流与探究,以深化学生对种子的了解。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及思考能够得出结论,种子与水分、氧气不可分离;也有的学生在观察后指出,种子在温度适当的环境下能够发芽,即使没有阳光也无碍。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教师不要急于进行对与错的评价,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自主观察寻找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为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提供支持与保障。

(二)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观察积极性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若是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一味地进行道理说教与枯燥的教学讲解,则小学生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听讲。这也就给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进度的把控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适当地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手段,实现科学教育与现阶段小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有效衔接。而上述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在一个优良、和谐且融洽的教学情境的基础上。这也是众多科学教师应深入了解与思考的问题。

例如,在小学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提前做好备课工作,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保障。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辅助工具创设直观且具体的教学情境,通过信息技术的视听效果为学生展示各个温度条件下水的物态变化情况,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三)以兴趣作为基引,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每个小学生来说,其对新奇的事情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而兴趣也正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所以,教师如果想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必须以学生的喜好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意识与态度。教师需要让学生逐步学会并了解科学的观察方式及有关策略,通过课程中科学的引导,在使学生具有一定观察常识的同时,向其传递正确的观察策略与方法,进而促使其在观察与学习中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本领。

例如,在小学科学“多彩的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到野外对多种多样的花进行观察与分析,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的花形成一定的认知与了解,也可以激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对有关知识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在课堂学习中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使学生在探究与记录中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科学的探究与分析,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感悟到探究观察的乐趣,为其后续深入学习与终身性学习提供保障。

(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

在科学教学中,除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外,还包括很多科学活动与实验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科学活动,从生活中获得教学资源与素材,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感知与体验各种科学现象,并从科学的视角解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与问题。另外,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与思考,多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展现个性及表达看法的机会与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观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其后续的发展与进步奠定基础。

例如,在小学科学“蜗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让学生以“观察蜗牛吃什么”为课题展开探究与观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所需的材料都需要从生活中获取,包括杯子、生菜、肉、水果等。学生可以将蜗牛放置在一个空杯子里,再将生菜、肉、水果等放置在杯子内部,之后观察蜗牛的进食情况。各个小组要将观察的结果一一进行记录。通过多次的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总结出蜗牛喜爱的食物。这种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课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且具体地了解科学知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观察,高效探究事物本质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启发者,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素养,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学习。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探究与思考,促进学生识别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由于事物具有多元性,学生如果一味从一个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就很难发现事物的本质特点。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探究事物的本质与核心,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探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学生也能感悟到科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进一步提升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小学科学“笔芯为什么会伸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通过拆解圆珠笔,让学生触摸与感知,进而判断并讨论圆珠笔伸缩的基本原理。学生在触摸、实验与拼接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原理。这有利于多角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结 语

综上,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以往教学中单一、枯燥及一味说教的教学模式,积极转变与革新教学理念,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有效、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此外,教师要让学生在积极参加科学课堂的基础上,学会从各个角度全面地观察相关事物,进而为其观察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学实验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科学拔牙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