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明清地方志看北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22-11-19唐子豪茹裕聪

创意设计源 2022年3期
关键词:北海资源旅游

唐子豪,茹裕聪

地方志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全书,书中通常包含这一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各方面的珍贵资料[1]。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对地方志中记载的旅游资源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样才能发挥和体现地方志在旅游业中的价值和作用,使地方志和旅游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目前学界对北海地方志的关注并不多,专门的研究成果也较少。《广西方志提要》[2]是广西地方志研究的基础性成果,其中有对北海地方志的编纂者、编纂年代、版本流传等方面的简要介绍,但篇幅不多。周德叶[3]认为《北海杂录》作为北海最早的地方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黄家蕃[4]梳理了广西地方志的起源和北海地方志的发展历史。武尚清[5]对北海地方志修纂人员的特点和县级方志的补益、继起进行了论述。以上关于北海地方志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编纂思想、志书体例、修纂人员、记载内容、文献价值等方面,对北海地方志在旅游文化价值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本文以明清时期的北海地方志为研究对象,分析北海地方志中记载的北海旅游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对当下北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具体的建议,并说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明清时期北海地方志编纂概况

北海地处广西南部,古属百越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迹文献卷帙浩瀚,既有“一地之全史”的《廉州府志》《合浦县志》,也有专门反映北海市志的《北海杂录》,还有文人墨客笔下描述和咏叹北海的诗文、民间传说以及山歌等。明、清两朝纂修的《廉州府志》现存 5 部,《合浦县志》现存 3 部,《北海杂录》现存 1 部。《廉州府志》以地理、户役、礼教、武备等方面的记载最为详细,内容取材广泛、史料记载丰富、资料性极强,该书全面记载了廉州府社会情况的信史,集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6]。但《廉州府志》在体例上偏向传统的方志体例,侧重于人文方面的相关记载,经济方面的相关记载并不多。《合浦县志》不仅收录了《廉州府志》中记载的与合浦县相关的事迹,还对这些事迹进行了考证,同时对收录的内容进行了注明。《合浦县志》的体例偏向旧地方志,继承较多而创新较少,在内容上对合浦县的古代事件记载较为详细,对近现代的事件记载较少。《北海杂录》出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作者为广东三水人梁鸿勋,全书约 2 万字,主要记载的是自 1876 年北海开埠后的情况,为人们了解近代北海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二、北海地方志中对北海旅游资源的记载

旅游资源作为一个地区的客观存在,是地方志记载的重要内容。地方志中关于北海旅游资源的记载主要包括以山川岛屿为主体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古建筑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以民俗节庆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

(一)以山川岛屿为主体的自然旅游资源

北海地方志中的“疆域”“山川”“形胜”等类目,对北海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等均有详细的介绍。北海地方志中记载了北海有名称的山就有数十座,并简要记载了山的地理位置。例如,“大廉山,在府治东一百里,郡因此名。”“黄稻山,在府治北九十里”[7]26。北海地方志中也有对北海自然风光的记载。例如,明崇祯版本《廉州府志》中对涠洲岛的描述:“涠洲在珠母海中,当冠头岭之南约二百里,每天将阴雨,辄望见之,晴霁则否。”[7]91清乾隆版本《廉州府志》中记载:“涠洲在雷州府遂溪县西南二百里大海中,山有八屯区,山多田少,洲人以捕海为业,上有温泉,产黑泥洗衣使白如雪。前为蛇洋洲,各有山阜口缈烟波间可望而不可即。”[8]

北海地方志中还有对山川岛屿背后故事的记载,这一类内容更加宝贵。例如,“糠头山,西北一百五十里。秦尉佗常驻于此。”“夫人山,东一百二十里。刘宋陈伯绍妻薨于此。”“白石山,在石康县东五十里。其三山相按,山石皆白,故名。东坡有云,青水南白石北,此地崖峩,人不认识。”“东山岭,东一十里,东山寺故址。昔人题为‘海角第一峰’。地势盘旋,景象幽雅。”[7]27由此可知,秦朝的将领赵佗、南朝宋的将领陈伯绍,以及北宋第一才子苏东坡,都曾在北海留下印记,北海地方志则留存了这些珍贵的史料。

北海地方志记载了北海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这些自然旅游资源和北海旅游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推动北海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人们在自然景点听到的讲解,鲜少涉及历史内容的讲述,以至于自然景点失去了与过往历史联系的根脉。而地方志中对山川岛屿的得名及其背后历史典故的记载,不仅能让游客了解自然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能帮助地方旅游部门对自然景点进行深层面的开发。

(二)以古建筑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资源

古建筑凝聚着前人的智慧,是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着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北海拥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中记载了北海的古桥、亭阁、寺庙、古井等古建筑,主要集中在“里巷”“古迹”“井泉”等类目中。北海的部分古建筑虽然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消失了,但通过北海地方志的相关记载,依然可以了解到这些古建筑的相关情况,以这些记载为依据,通过还原这些古建筑的原貌或设立纪念牌等方式,可以将其转变为新的旅游资源。

术后1周内模型组死亡1只。腹主动脉结扎的大鼠出现鼠毛稀疏无光泽,活力差,体质量几乎无增长的现象。给药1周后,除模型组外,各组大鼠鼠毛脱落明显减少,给药4周后,鼠毛光泽顺直几乎无脱落,活力恢复。

1.古桥

笔者通过查证北海现有的地方志,了解到北海曾建有东门桥、武安桥、新东门桥、龙津桥、承济桥、化龙桥、演武桥、仙人桥等数十座桥。由于这些桥大部分有着不一样的修建经历,其间又发生了不同的故事,因此随之出现了北海古桥文化。

2.亭阁

在北海地方志的记载中,北海地区的旧亭阁有海角亭、还珠亭、瑞芝亭、田亭、憩亭、爱民亭、清乐轩、魁星阁、大士阁、观嫁亭、玉皇阁等。每一座古亭阁的背后都有一个历史典故,大部分的古亭阁也有楹联碑刻。虽然部分古亭阁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荒废,但通过地方志和楹联碑刻,依然可以使人们领略到北海丰富的亭阁文化。

3.寺庙

北海寺庙众多,民间曾有“一寺三庵十二庙”之说。可惜从北海现有的地方志来看,大部分的古寺庙已被毁。清末民初,北海的大小寺庙达三四十家,如今能够知名知址的只有十余家。现今北海的普渡震宫为过去的诸庙冠,是清末北海规模最大的古庙宇。普渡震宫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的到来。遗憾的是,普渡震宫仅存金母殿和地母殿,北海地方志中详细记述了普渡震宫昔日的景致,可以为人们再现普渡震宫的壮观景致提供参考。

4.古井

北海地方志中记载的北海古井主要有廉泉井、街头井、龙泉井、东坡井、双月井、让水井、硃砂井等。廉泉井据传由汉代合浦郡的太守费贻带领合浦民众所挖,因其水质甘甜,故也称“甘露井”。

北海地方志中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笔者认为,只有充分重视北海地方志中记载的旅游资源,才能发挥其在北海旅游业中的价值和作用。

(三)以民俗节庆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

民俗节庆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包括风俗民情、节日庆典等,通常以活动形式为载体,是不同于游客常驻地的历史文化体现。明清时期的北海地方志记载了许多关于民俗节庆方面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体现了北海民俗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北海地方志中记录了丰富的民俗民风史料,也为北海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发提供了多元思路。

1.风俗民情

北海地方志中记载了大量与北海风俗民情相关的内容,为北海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北海滨临大海,鱼虾蟹蛤,繁生其间。除捕鱼为业外,大抵男事耕耘,女织麻布。”[9]4“土人信神,因信巫,既信巫,因不信医。此北海所以有‘饿死医生,饱死巫人’之谚也。”[9]5类似的记载在北海地方志中还有很多,是了解明清时期北海的建筑风格、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等情况的重要史料。深入挖掘北海的风俗民情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能够为如今开发北海民俗旅游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2.节日庆典

通过对北海地方志中关于节日庆典史料的解读,可以了解明清时期北海节日庆典的盛况,从而为北海大型旅游文化节日的开发提供参考。《北海杂录》记载了许多关于北海节日的人文景观史料,这些人文景观与北海的滨海风情相互融合,形成了北海旅游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例如,在北海举办的通衢赛会,每十年举行一次,每次举行时都张灯结彩、摆设仪仗、布置翠亭人物等,还有华丽的菩萨游行,活动时间一般是一连三个昼夜,场面十分热闹壮观。

三、北海地方志旅游价值的开发和利用

(一)北海地方志为规划和开发北海旅游景点提供史料支撑

规划和开发旅游景点需要以北海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依托,而北海地方志对北海著名景点的起因、经过和发展有多角度的记载,这些内容能为北海旅游景点的开发和规划提供史料支撑。以北海的高德港为例,其是北海最早开发的港埠。据《北海杂录》中对高德港的记载:“高德乃一小口岸,亦由沙积而成。在北海之东十里,往廉城者必道经于此。铺户约数百家,居民约数千,多以捕鱼为业。渔船之泊于此者,常有百艘之多。”[9]18高德港的先民以采珠捕鱼为生,渔港商船往来锚转、舟舟相连、码头林立,高德港因此成为北海历史上最大的避风港。商业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绽放,高德老街积存古朴的民俗,荟萃海居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疍家文化,街内文物古迹风格多样,中式明清古建筑和西洋民国风建筑珠联璧合,共同构成了清末民初北海的建筑群落和街巷格局。

高德古镇是北海近几年新推出的旅游景点,古镇位于北海北岸的廉州湾腹地,占地面积 1 060 亩。高德古镇以高德老街的历史资源、北海开放的文化为本底,聚焦夜色经济、水上活动和情境氛围。2020 年,北海市政府重修高德老街,葺其古街古建,增其旧制牌坊和照壁。2021 年高德古镇修建完成,古镇广场绿树成荫,古建筑修旧如旧,这也成功实现了对高德老街风貌的保护、历史文脉的延续以及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对高德古镇规划和开发的过程中,地方志的“存史”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北海地方志为复建北海文物古迹提供参考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物古迹由于和城市规划发展相冲突,而被迁移或拆毁的案例。比如,北海原英国领事馆旧址就整体迁移了 55.8 m。再比如,被迫拆毁的北海三婆庙,据《北海杂录》记载,三婆庙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 年),该庙是有史料记载的北海最早建造的神庙,由早期北海的外来移民修建,三婆庙也因此成为早期北海移民的聚居中心,后因市政建设而被拆除。出于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政府往往要对文物古迹进行修复,甚至重建。北海的茶亭路曾因建有茶亭而得名,后因市政建设而将茶亭拆除。《北海杂录》的茶亭篇记载:“是亭也,询诸土人,佥曰,先是吕祖师、李大仙乩示,此地颇佳胜,又当往来要冲,其建亭便。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梁超振梁凝忠等,遂劝捐兴建,即年亭成。亭中镌吕、李二仙象,盖志始也。三冰孝廉梁君知鉴为之撰序;贡生梁君殿藻为之书丹,勒诸贞珉。亭颇高敞,石桌石凳威具。夏秋之交,好施者时陈茗于亭,以待路之渴者、征夫过客,少住为佳。”[9]1由此,茶亭逐渐成了北海老街标志性的建筑。类似的记载在北海地方志中还有很多,这也为我们复建北海的文物古迹提供了参考。

(三)北海地方志为丰富北海旅游景点提供文化内涵

旅游景点不仅要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要发掘其文化内涵,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这样的旅游景点才能经久不衰。如今的游客不仅热衷于寄情山水,还热爱“文博游”与“文创游”,这也使得旅游具有了文化内涵。北海地方志记载的众多历史文化现象,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能够有助于丰富北海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

以古街道为例,北海如今有三条东西走向的百年老街,分别为沙脊街、中山路和珠海路。其中,珠海路临街立面的建筑,因具有中西建筑风格糅合的特色而闻名中外。地方志中还详细记录了许多北海古街巷的名字,笔者认为,这些古街巷的名字完全可以作为丰富北海街道文化资源之用。《北海杂录》中记载了新卖鱼街、中华街、兴华街、沙脊街、旧卖鱼街、旧米巷、西头街等多条古街巷,这些街巷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形成了北海主要的商贸街区,虽历经时代的变化,也没有完全消失。同时,老街巷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却不会完全消退,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通过找寻这些街名,可以从中窥到古城的历史痕迹。如卖海鲜的地方叫“新卖鱼街”“旧卖鱼街”;卖糖的地方叫“卖糖街”;卖米的地方叫“卖米街”;通往钦廉古道的是“钦州巷”;卖柴火木料的是“上柴栏”,每一个街名都记录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街道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百年北海的地方文化精髓,体现着北海的旅游形象。笔者认为,利用地方志对街道名字的记载,可以对北海古街道进行深度开发,呈现北海整体的历史文化氛围。

(四)北海地方志为开发北海当地特色旅游文创产品提供文化支撑

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 人们对文创产品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旅游纪念品或廉价工艺品,而是开始关注优质的材料和工艺,关注产品的体验性、功能性和品牌文化价值。在编纂地方志时,一般会用专门的篇幅介绍北海当地的土特名产,如明代崇祯版本《廉州府志》卷四中的物产篇、《北海杂录》中的土产篇等。笔者认为,利用好这些相关土特名产资源的文字记载,必能为北海旅游的开发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北海地方志中记载的北海物产包括糖、珍珠、元肉(龙眼肉去核后晒干的成品)、番薯、粟米、瓜菜、甘蔗等。北海当地出产的海味有鱿鱼、墨鱼、大地鱼、带子、蟹肉、大虾、沙虫等,这些品类丰富的海产品为开发北海的旅游美食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北海地方志中也会记载一些少见的物产制作方法。例如《北海杂录》中就记载了糟鱼虾的做法,“用糯米三斤煮成饭,后加酒饼三四钱,和饭发透。先将鲜虾鱼每斤用盐三两,腌至二三日,取起,将糯米饭拌匀,糟至二星期之久,乃可食。每糯米三斤,可糟鱼虾约二斤,惟此品只自用及送客而已,难于久藏。”[9]7-8该手工制作方法很有滨海特色,且在如今的北海已很少见,如果能以北海地方志中记载的步骤为依据进行制作,那么糟鱼虾也能成为独具滨海特色的旅游美食产品。

南珠是北海最出名的土特名产,据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如豆青白色,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10]早在西汉时期,南珠就被誉为“国宝”,是进贡给皇帝的贡品。南珠如今已成为北海的旅游名片,在对外宣传北海旅游形象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北海也推出了一批以涠洲岛、北海银滩等著名景点为主题的旅游特色文创产品,这些特色文创产品将作为北海旅游文化的媒介,向国内外广泛传播北海的旅游文化。此外,北海适时推出了一批以北海老街、文昌塔、北海雕塑等旅游景点为元素的宣传海报,生动地体现着北海的滨海风情。

四、北海地方志旅游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从前文可以看出,北海地方志的旅游价值对北海旅游业的发展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利用好北海地方志的旅游价值,就必须先深入地研究北海地方志中的相关内容,避免错失真正有价值的史料。一般来说,北海地方志旅游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择真正适合发展旅游的北海地方志史料作为开发北海旅游文化资源的参考

北海地方志中的旅游资源很多,应该精挑细选,选择真正有文化价值的部分进行开发和利用。以仙人桥为例,据《廉州府志》记载:“在府治东五十里新寮堡之前。溪中突起一石,俨如巨舟,长四丈许,阔半之。南岸斗石连穹,北岸条石横架。上有巨人迹。南有石人来侍,西岸有地址,如城池之状。过东又一石桥,桥架小溪,桥头有石佛石盘,俗传仙人撑石船。引大廉小港,北通石康,至此闻鸡鸣乃止。又名石鸡桥。”[7]267-277这百余字基本把仙人桥的地理位置、取名原因以及典故都记载了下来,北海地方志中记载的仙人桥内容所体现的旅游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既能让人知道仙人桥的悠久历史,也能作为对外宣传仙人桥景点的史料。

(二)慎重对待北海地方志中的旅游资源史料,认真考察辩诬、注重实效

历代编修的各府、州、县志书,时有渲染名胜、牵强附会、引用旧志所述等问题。对待地方志中的旅游资源史料,总体上应当肯定其价值,但同时也要留意其中的缺点和问题,还需在考究信实和否的前提下,注重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的可行性。以北海近代西洋建筑为例,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北海被迫成为对外通商的口岸,随着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或领事代理处,西方建筑风格也传入了北海,《北海杂录》“洋楼”篇收录了 22 座北海的洋楼。双孖楼为北海最早西洋建筑之一,因两楼建筑面积各 393 ㎡,造型相同,似孪生兄弟,故名双孖楼。双孖楼是英国在北海建立外事据点和传教的历史见证物,在北海早期西洋建筑史和教育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但双孖楼历经沧桑,已不适合作为旅游景点。笔者认为,应用北海地方志中记载的旅游资源史料去开发北海旅游资源,要选取那些文化品位高、适应性强,能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旅游资源立项,制定开发方案,稳妥实施。一些保存较好的西方建筑可以创建为主题文化旅游景点,以更好地发挥近代文物的公共属性和社会价值。

(三)创新利用北海地方志文化史料,让游客得到深刻的文化体验

北海地方志中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名人资料,这是北海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这一类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可以让游客得到深刻的文化体验。文化体验是现代旅游的显著特征之一,城市公园游憩圈是原住民和游客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重要媒介[11]。因此,北海在发展旅游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以地方志中记载的历史名人为主题,打造历史名人主题公园。以苏轼为例,苏轼晚年获赦,从海南儋州来到北海合浦县,等待朝廷安排。苏轼在北海住了将近两个月,留下了多首诗文,北海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与苏轼相关的故事。北海在旅游规划时,可以选取地方志中记载苏轼在北海期间的事迹,然后整合北海现存的东坡井、东坡亭、扁舟亭等与苏轼相关的遗址,建造一个以苏轼为主题的公园。这一主题公园不但可以成为北海旅游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而且能够让游客体会到北海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结语

文化赋予了旅游发展的内容和旅游产品的内涵,旅游又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为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在文旅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今天,结合北海的历史文化及其发展现状,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志中的记载,建设独具滨海风格的北海旅游文化资源,已成为北海政界和学界的共识。北海不同时期的地方志为我们留下了北海历史文化不断发展变化的痕迹,我们能在其中看到北海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与山河土产。由此可知,地方志是推动北海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史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海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旅游业发展已有近 40 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游客旅游品味的不断提高,北海旅游业的发展已不能满足游客高品位、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北海地方志的记载,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打造出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新产品,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向世界人民展示灿烂多彩的北海旅游文化。

猜你喜欢

北海资源旅游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北海四季
北海之魅
最忆是北海
旅游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