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学活动 推进减负增效

2022-11-19陈梅玲

小学生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文本作业老师

☉陈梅玲

正如付炳建老师曾说过的,“向着真理的方向多迈一步,真理将会变成谬误。”不知从何时开始,学生们为学到更多的知识,而迈入题海无法自拔,他们无休止地做着试卷,做着练习题,身心疲惫。老师卖力地教学,学生卖力地练习。但是,学习效果并没有那么理想,学生很无奈,教师也很失望。在这一背景下,“减负增效”理念被提出,这是新形势下的重要教学任务。同时,更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原动力[1]。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真正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而不停留于一句空话,不但要从数量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强调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深刻改革,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中轻松学习,对学习产生无限的欲望,自主学习,积极学习,从而提高效率,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一、着眼语文课堂,增强教学实效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更是“减负增效”落实的根本所在。

(一)深度备课

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为了促进语文课堂高效进行,让课堂教学质量更高,老师应该在课前深度备课。首先,老师应该仔细研读教材,吃透教材,从多角度剖析教材内容,从更深更细的层次研读教材。在精研文本上下功夫,才能够真正沉入文本,跳出文本。老师在课前对文本有整体宏观的把握,在深入浅出中,举一反三,选其精要,在教学中才能对学生进行引领。以《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文的教学为例,老师在课前深度解读文本,找准文章的知识教学点、能力训练点、德育渗透点、教学重难点,然后对教学进行精准预设。知识教学点包括:文章的生字,如迁、鸿、鼎;新词,如五湖四海、鸿毛、泰山、寄托、哀思、精兵简政;重点语段,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能力训练点为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阐述问题的思路;德育渗透点为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并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学重点为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难点为理解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并且思考文章围绕什么写的,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当确定了素质教育目标之后,老师再根据文本知识的教学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设计,对课时进行有效安排,并且在课前制作PPT 课件,以在课堂运用,并且为学生布置精炼而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在对课堂进行预设的过程中,老师既要仔细研读教材,又要根据教材知识的讲解对教学活动进行完美设计,这样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也能让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精炼,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高效。

(二)指导预习

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力量,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立足于语文课堂,提升教学实效,老师既要在课前认真备课、深度备课,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投入到知识的预习过程中。例如,在《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文讲解之前,老师要在备课的基础之上为学生设计导学案,以指导学生展开预习活动。导学案中既包括文章中简单的字、词、句,也包括文本的相关解读,还有相关的练习题。以导学案为依托,学生在自主预习中能够明确自己的薄弱点,所以在课堂听课时也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基础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得更加活跃、更加积极、更加主动,从而在师生的相互配合和合作之下,让课堂更加高效。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施

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着眼于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实效,老师在课堂上必须一改传统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多种学习体验,科学开发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简约、务实、求真、灵动、科学的课堂上兴趣更浓,积极参与,从而认真听讲,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1.设计精彩课堂导入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开端,老师要在课堂开始时注重精彩、有趣、丰富的课堂导入环节设计,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融入课堂,学习知识。例如,在《草原》的学习中,老师便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天堂》这首歌曲,并且以美丽的草原图片作为背景图,在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中,既让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呈现在学生眼中,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听觉体验和视觉体验,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新奇有趣,从而对本节课充满期待,自然而然有助于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学习效果更佳。

2.科学运用信息技术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老师应该重视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通过直观形象有趣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成效。以《杨氏父子》的教学为例,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小古文阅读难度远远要比现代文阅读大。所以,为了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老师便可以将重要的知识点和文言文的汉语翻译录制为微课视频,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感受文言文的简约。通过图文并茂的视频,既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构建高效课堂。

3.运用任务驱动教学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老师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以学习者、探究者、合作者、参与者的姿态融入到语文学习中获取知识、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必须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重视任务的设计,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参与,在参与中获取知识,提升思维。以《祖父的园子》教学为例,为了能够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思考任务,如“作者为什么能够将自己的童年写得那么有趣、真实、吸引读者呢?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以任务的布置驱动学生们展开小组合作,让班级中每个学生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看法,实现思想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这样,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上有机会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更加全面深入看待这一问题,学生在合作中聆听他人见解时能够弥补自己大脑中对问题的看法,能够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发散,学习更加深入,更加有效。

4.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减负增效”,老师应该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的参与中身临其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释放个人想象力,实现思维的发散和能力的提升,从而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2]。以《北京的春节》教学为例,老师可以结合这一文本的教学,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谈一谈春节时的衣着习俗、饮食习俗,通过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课堂参与中与作者形成感情共鸣,深入体会作者笔下的春节,让阅读教学效果更佳。例如,在《开国大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历史视频资料,让这一历史盛况出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给予学生最直观、最形象、最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时还能够真正让学生了解开国盛典的恢宏场面,促进他们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剖析文本内涵,体会作者的中心思想,从而提升教学成效。

5.发挥语言艺术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老师在教学中就要运用好语言,掌握好语言,在课堂上科学准确地运用语言,用自己的艺术性语言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语言绽放光彩,让课堂更加高效。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要将协商语言挂在嘴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削弱自身的权威,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在请学生朗读课文时,老师可以这样说:“你想读哪一段呢?可以自由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段大声朗读出来”;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老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老师就要提问问题了”;当学生回答问题答案不太准确时,老师可以这样说:“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到底是怎么写的,好吗?”通过这样商讨性的语言,降低了师道尊严,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可信、可亲、可敬,从而增强学生课堂融入的参与意识,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提升教学效果。再者,老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每个学生们都希望被肯定、被激励,老师在课堂上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将“你真棒”“说得真好”“老师看好你”这样的话语挂在嘴边,就能够让学生获得自信和上进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回答问题,获取知识,从而真正优化教学效果。

二、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

作业是“减负”的重要方面,同时更是“增效”的重要手段。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巩固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老师必须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将学生从传统单一枯燥的读、抄、背的语文作业中解放出来,让每个学生能够在丰富、有趣、新颖的作业完成中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从而让他们产生再学习、再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学完《两小儿辩日》这首小古文之后,老师便可以为学生设计多项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并将朗读的音频录制下来;2.《两小儿辩日》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发挥自己的想象,添加一些语言,将这篇短小的小古文进行改写;3.《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画笔将古文的画面进行描绘;4.你喜欢讲故事吗?倘若喜欢,请将这首小古文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这四项作业包含了朗读、写作、绘画、故事等内容,在难度上也是逐层递加的。当设计完作业之后,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任选一项作业进行完成,再将作业成果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再如,在学完《少年闰土》之后,老师为学生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根据文本中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对自己的家庭成员进行描绘。通过这样分层次、多样化、充分凸显学生主体价值的作业布置,能够让学生们自由选择,既激发了学生们作业完成的热情,又能够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从而巩固学生们所学。同时,这样的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三、丰富实践活动,培植学科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减负增效,老师应该重视多样化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激活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们的学习体验,同时,也确保学生能够展现个人的魅力,在实践活动的融入和参与中,促使自身综合素质提升[3]。例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书香班级建设活动,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并且在班级中建立读书角,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展,激励学生融入到读书过程中,丰富阅读视野,开发智力。再如,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让学生广泛阅读我国的文学经典,从里面吸取内容与营养,既逐步培养学生们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习惯,又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后,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写字之星比赛活动、诗歌朗诵活动、写作之星评选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竞赛的开展,提升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语文方面表现自我的才能,绽放个人魅力,真正助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落实“减负增效”要求。

在减负增效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推动下,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所以,教师应该立足于教学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中吸取经验,用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每次都有收获,获得学习的快感,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让整个教学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文本作业老师
快来写作业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作业
老师,节日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