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粮食主产区农村现代化环境体系构建研究
2022-11-19刑静苡
唐 瑶,刑静苡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在近些年的农业发展中,农业经济效益较低,一些农业发展较好的产粮大区,往往也是贫困地区,在粮食主产区中,农民的收益与粮食产量不成正比,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十分突出。河南省在我国地处中原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及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的粮食生产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1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农村环境现代化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近年来,河南省的粮食产量稳定在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左右。河南是国家确定的重要粮食主产区,南阳、商丘、周口和新乡等地是河南省的主要产粮大市。其中,南阳不但是河南的粮食主产区,同时也在国家确定的长江流域主要产粮区内,被誉为“中州粮仓”。1985年以来,南阳市的粮食产量在河南省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0%以上。但是,在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作为河南重要粮食主产区的南阳,部分地区逐渐显现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等问题。2020年3月初,《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为构建我国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勾画了蓝图。在此背景下,深刻剖析调研南阳的农村现代环境治理问题,进而深入研究河南粮食主产区农村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问题,显得必要而迫切。
2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的农村环境现状分析
2.1 河南省农村环境现状
2.1.1 土壤资源
河南省土地面积总数为16.7万km2,其中耕地面积占到了49%。虽然河南省的耕地面积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由于河南省人口总数较多,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从1996年到1.33亩(1亩约为667 m2,下同),下降到2021年的1.12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水平[2]。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的日渐发展中,南阳市等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经接近枯竭了。但是在河南省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农村的复垦速度远低于城镇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速度。根据国家目标规划要求,河南省规划期内居民用地应当减少,但截至2012年以前,农村居民用地不减反增。加之河南省规划要求森林覆盖率到2020年应增加到25%以上,林地面积也要相应的增加,在这样的规划要求下,耕地面积会将进一步压缩,人均耕地面积将会进一步减少。
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当前的农村环境中,整体耕地质量下降,且部分耕地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一直以来,河南省作为粮食大省,其粮食生产量较为稳定,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土地开发利用过度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而影响耕地质量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的上升。河南省的耕地复种指数自1978年以来逐年上升,并且增速有着加快的趋势。河南省的耕地复种指数的不断上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南省农业发展,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但也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退化的风险,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土壤保护形势严峻。
2.1.2 水资源状况
随着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越发明显,人均占有的水资源较少,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截至2022年3月,河南省平均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量约381 m3,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5,耕地的亩均水资源量约340 m3,约为全国亩均水资源量的1/4,水资源严重短缺。此外,当前河南省大部分耕地灌溉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仅为40%~50%左右。
水体污染现象也在不断加剧。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缺的水资源,水源污染对于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十分大的损害,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当地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水源安全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虽然河南省政府就农村人口饮水问题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农村水源安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水源污染已经从地表水逐渐向地下水蔓延,水源问题整体形势较为严峻。
2.1.3 森林资源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林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全省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从整体发展来说,生态系统功能还是较为脆弱。河南省还存在着数百万亩宜林的荒地荒山亟待造林,由于这部分地区地理环境较为偏远,造林条件较差,在实际的造林过程中会面临着许多困难。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过去这些地区的田间地头总是林木成排,但是近年来这种绿树成荫的景象已经一去不返。究其原因,其一是一部分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担心田间地头种植树木会影响自家的粮食产量。其二是受到城镇化的影响,一部分农民也开始追求简洁大方、精美的绿植,而不再在田间地头或者自家庭院中种植大型树木。其三是农民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不高,乱砍乱伐的现象较为严重[3]。
2.2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农村环境恶化原因
2.2.1 粮食大量生产下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
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8%,但截至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在世界范围内占比已经达到了约24.4%,给世界范围内粮食安全提供了巨大保障。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化肥生产还是化肥使用我国在世界范围内都名列前茅,化肥使用量更是占据全球范围内化肥使用总量的3成以上。在最近几年,河南省粮食产量的逐年稳步增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与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等农业生产产品的投入使用密不可分,这些农业生产产品的使用都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危害。相较于全国范围内其他省市,河南省在农业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由于其农业生产主要集中于粮食作物生产,追求粮食产量的增加,因此在粮食种植过程中,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量,投入较高,这也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速度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
2.2.2 秸秆焚烧问题严重
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内,耕地面积较大,粮食作物种植范围较广,而粮食收割后所产生的秸秆如何处理,就成了一大难题。秸秆焚烧过程中,会造成地表温度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地表有益微生物群的死亡,对土壤微生物群及土壤表层团粒结构有了较大的损害,在粮食作物对土壤中有益成分的吸收有着较大的影响,降低土壤肥力,对农田中生产作物的产量及周围生态环境的平衡都有着直接影响。
面对这样的发展现状,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作物的秸秆焚烧禁止工作,对秸秆的焚烧禁止工作,以及秸秆的综合利用工作都做了较为全面充分的准备、安排,并投入了大量资金,装备现代化的秸秆处理机器,从各种层面来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虽然在秸秆的综合利用上,河南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技术上不成熟,综合利用成本较高,一些农民还是会选择“一烧了之”。
3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农村现代化环境体系构建的实施对策
3.1 进一步推动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生产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环境污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步伐较慢,粮食作物的生产其产量的增加,还是主要依靠农药、化肥的使用,为了减少气候对于粮食作物、农产品的影响,粮食主产区范围内的许多地方大量采用地膜(塑料薄膜),这些地膜降解速度较慢,对耕地存在一定的影响,土壤污染现象难以缓解。此外,粮食收割后产生的秸秆,其回收问题也亟待解决,现有的处理方式,秸秆焚烧对于空气、水源和土壤有着较大的危害。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内的农村现代化环境体系,就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方面针对化肥、农药等使用过多而造成的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现象,可以进一步利用好河南省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交通优势,以及地势优势,由于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大多处于平原地带,耕地连片,十分有利于大型农业生产机器的使用,可以推动集约化农业生产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内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在这样的地势优势上,进一步优化基础农业设施,完善中低产田的改造,以及高标准农业用田的建设。在这样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下,可以减少单独种植作业而造成的农业资源浪费。此外,由于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范围内多数区域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耕地的灌溉,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化肥的综合利用率。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进行耕地的灌溉,以及施肥、打药等工作,一方面可以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作物对于土壤中水分的吸收,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化肥、农药等综合利用率,降低为吸收的化肥,农药等残留物对粮食主产区内的土壤、空气及水源的污染。此外,针对秸秆焚烧而造成的环境问题,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于秸秆综合利用这一部分的技术发展,从秸秆的回收、处理和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技术开发,促进技术发展完善,降低秸秆综合利用而产生的成本,争取在秸秆处理的同时,还能增加农民收益,让农民不再排斥“多一套”的秸秆综合利用。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范围内的农村环境污染,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农民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农作物经济效益较低而造成的[4]。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南省范围内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就应当朝着集约化精英的方向发展,要把握好市场消费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农作物品种种植结构,对于一些需求度较高的优质农业要优先发展;要大力发展一些特色农产品,对其中的优质品种做到有效的宣传,在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中,实现质量与产量的同步上升,降低平均的单位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农民收益。
3.2 加强农村环境现代化体系构建方面的法治建设
要想进一步优化河南粮食主产区农村环境现代化体系的构建,相关方面的法治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的,必须在法律体系的建设中将农村环境的建设与城市环境建设放到平等的地位。就河南省粮食主产区来说,河南省政府应当就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加强法制建设。对于法律意识尚不完善的农村居民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思想仍然属于主流,没有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现代化体系构建方面的法律,农村环境污染现象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当然,无论是从哪个层面开始立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所以河南粮食主产区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应当发挥作用,从地方立法着手,不断完善地方性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用具有强制性的法规来制止一些破坏农村环境现代化体系构建的行为。
此外还可以强化地方政府责任,明确对地方政府的责任追究。部分地方政府由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因此必须将农村环境现代化体系构建的状况纳入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去,增加其权重,强化地方政府对于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方面的重视程度。此外,还可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建设。以当前河南粮食主产区内的情况来看,农村环境保护执法队伍执法工作人员较为缺乏,且现有的执法工作人员专业性较差。因此,可以将一些退居到二线的有执法工作经验的老同志,安排到基层的农村环境保护部门中去,以老带新,还可以聘用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到执法队伍中来,让经验丰富的同志带领其进行农村环境保护和执法工作。确保每个区域内都能有一定数量的执法工作方面的专职工作人员。
3.3 创新农村环境现代化体系构建的监管体系
不仅要从法律方面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要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在群众中的影响,通过在抖音、微博等互联网媒体上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地方政府还应当在官方页面设置专门的监督举报窗口,让基层群众也可以在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还应当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构建专门的农村环境现代化信息监管系统,创新监管的形式和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农村环境的监管,进一步促进粮食主产区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4 结束语
河南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其粮食主产区内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够、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造成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现象不断加剧。因此,从农业现代化、法治建设,以及创新监管等方面优化河南粮食主产区内的农村环境现代化体系构建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