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探究
2022-11-18岳刚
岳刚
摘 要:昆明高级技工学校通过开展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机制,进一步扩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拓宽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渠道,进一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为昆明地区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和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训基地 探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昆明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昆明市人民政府主办、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的昆明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17年10月,学校第二次获批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关心下,在昆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下,学校举全校之力紧紧抓住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组织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基本情况
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通过围绕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维修(新能源汽车)、烹饪4个专业建设项目,从学校培训规模、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能力评价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累计投入资金973.13万元,其中云南省投入资金500万元,昆明市本级配套资金473.13万元。建成专业实训室21间、面积2 242.29平方米,新增实训工位达到560个。通过两年的建设,累计培养输送毕业生1 853人,累计培训输送高技能人才3 067人,为昆明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的探究
(一)构建“基地+院校+企业”和“生产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多渠道培养模式,形成了“基地+院校+企业”和“生产型”实训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了长短结合、多元并举、依托企业、面向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建设紧跟市场需求
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专业建设一直随着云南省、昆明市地区产业和行业需求进行调整。紧密围绕昆明地区“188”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特点,开设产业需要、企业需要的专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培训过程开展“生产型”实训教学
在培训模式上,打破常规的“课堂讲授+动手操作”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将工作任务添加到培训过程中。
3.学制教育积极探索“技能+学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采取了有利于满足学生、家长需求的“技能+学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云南开放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开展联合办学,学生在校期间在参加技能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课、文化基础课学习,不断提升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技能教育+学历教育”相结合(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大专学历)。
(二)“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两层分解”完成课程设置
学校积极发挥名师、大师名匠、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的作用,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学校和企业共同召开校企合作专家访谈会,开发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各重点专业共形成了11个高级工和5个预备技师学制教育培养方案,20个短期培训方案,培训效果良好。同时采用“工学一体、两层分解”双向分析设计课程内容,双层递进编写课程标准。第一层面是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技术人员首先对课程开发进行职业工作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的分析和提取,完成分析提取后,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第二层面是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代表性教学任务和实训课程,根据职业(工种)确定每一项教学内容所应涵盖的代表性教学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两层分解”为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依据。
(三)“分层转化、任务导向”进行教材开发
学校成立数控加工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汽车维修(新能源汽车)专业、烹饪专业4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教材编写小组。在教材开发过程中,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将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分层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各项目组编委教师充分沟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充分考虑行业需求,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学校专业课程特点,按照工作导向编写培训教材。4个专业分别编印了6本培训教材。各专业通用教材《用好计算机》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专业教材《电气控制技术与应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专业教材《ESPRIT入门基础教程》《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考核设备组装与调试》《新能源汽车概论》《中式烹饪热菜》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四)“内外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项目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学校除组织校本化的培训外,还选送优秀教师到省内外企业、院校参加培训学习。学校长期坚持从企业聘请技师、高级技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两位教师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一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一位教师被认定为云岭技能大师,学校品牌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五)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双赢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进行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要模式,更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学校通过“签订协议、明确职责、沟通协作、了解需求”等各种方式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积极实施引企入校工程,通过到用人单位走访、座谈等形式,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学校还和企业共同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导师带徒、工匠傳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六)建立“五重六结合”多元评价模式
学校总结并实践“五重六结合”多元评价模式,“五重”即重成效、重诊断、重主体、重引导、重发展,“六结合”即过程与结果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监督与引导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与创新结合,以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来体现学生和学员的“能力多元化”。
三、取得的成果
(一)培训数量
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两年建设期间,共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4 920人,其中学制培养1 853人,社会培训31批次共计3 067人。用人单位对学校培训质量总体满意率达到95%,学生和社会培训学员对学校培训质量总体满意率达到97%。
(二)培训质量
学校师生在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9年8月,学校学生蔺永康代表中国队参加了在俄罗斯喀山举办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并夺得了烹饪(西餐)项目铜牌,实现了中国队在世赛该项目比赛的历史性突破。2021年,在新疆举行的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学校学生马超林获得了中式烹调(羊肉烘烤)项目银牌、权明欣获得餐厅服务员项目铜牌。学校代表云南省在新疆乌鲁木齐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技能中国行2021——走进新疆”技术交流活动上展示“云花”技艺和云南鲜花饼制作技艺,赢得广泛好评。
(三)示范效应
学校的办学吸引力不断增强,招生人数连年递增,先后承办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云南省选拔赛、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昆明地区西式烹调师职业技能竞赛,完成昆明市机关事业单位1 233名技术工人的等级评定及技能鉴定工作,并为云南白药、云南CY集团培训技师、高级技师共计160人,培训了近400名大学生和企业员工。学校被中国烹饪协会评定为国家青年集训队实训基地。学校还积极拓展国际化合作办学空间,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知名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
(四)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学校积极参与技工院校技能脱贫千校行动,组织教职工为贫困地区相关人员提供技能培训服务,并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帮扶力度,优先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并按照国家政策做好学生的免学费工作。
学校完成昆明市“互联网+电商”精准扶贫农村青年后备电商人才培训工作,还积极参与中华职教社“温暖工程”项目,为相关学员提供了全免学费和住宿费的资助。
(五)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性成果
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二期项目实施以来,学校不断创新实训基地的建设及管理模式,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制订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构建起较为完备、系统和规模化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并成为昆明地区集“教学、培训、评价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
为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对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引领、示范及辐射作用,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下一步,学校将在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训体系、深化探索政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昆明高級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