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2-11-18杨帆
摘 要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渠道之一。本文分析了初中美术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高度一致、美术活动和德育活动高度融合的关系,剖析了当前美术教学中德育目标缺失及成效低下的问题,结合初中美术教学案例研究将德育渗透进初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即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为德育创造有利条件,并对德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进行反思,以验证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德育;初中美术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4-0066-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该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整合和合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协同合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应以“德育为本”,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科学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是我国青少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不仅应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更应该兼顾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养成。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美术鉴赏知识和艺术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一、初中美术教学和德育的关系分析
(一)美术教学的目标和德育目标高度一致
美术教学是学生美育的主阵地,是实现德育的有效手段之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现代公民。”[1]这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对初中学段提出的育人目标高度一致,即“培养公民意识”。在初中美术课堂上,不同历史时期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给初中生展示了富有美感的世界,是真善美的体现。经过历史沉淀和时间的检验,艺术家通过富有个人特色的作品表达感悟及人生哲学,通过参与美术鉴赏活动,学生在体会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引发自己的思考,提升精神境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
(二)美术审美活动和德育活动高度融合
美术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其中作品展览、写生实践等往往和德育的主题活动高度融合。基于主题探究式的美术活动通常会结合实际生活的热点,比如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等,这些主题往往也是德育活动的重点,因此,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活动和德育活动是高度融合且密不可分的。
二、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课堂教学目标中缺失德育目标
美术学科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应该避免技能的简单传授和单纯技巧的学习,而应该同时关注美术文化的习得。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拓展文化和背景知识,创设合适的情境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现象的认知和感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当前,美术课堂教学大多重视对艺术作品本身的鉴赏和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忽视了德育目标的确定,导致教学过程偏重技能的传授,达不到通过鉴赏活动和创作体验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素质的德育目标。下面
以一节美术公开课——“花的变化”为例,阐述如何在美术课中确定德育目标。
表1是该课的教学目标,仔细观察该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较明确,但情感目标只是操作目标的延续,育人功能不足,导致课程的最后阶段还是在强调学生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果能将情感目标和德育目标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则可以更好地实现美术学科的育人目标。
(二)教学方法陈旧,师生情感互动偏少,德育成效低
为了研究美术课堂中影响德育成效的因素,了解美术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所在地区的部分美术教师进行了走访和调研。设计的部分调查问卷如下:
笔者采访所在地区的部分教师的结果如下:部分美术教师认为美术学科不是学生的重点学科,也极少思考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大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德育的渗透,也不清楚该用怎样的手段来实现美术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此外,绝大多数学校的美术课时相对紧张,尤其是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往往过重。由于课时不足,美术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追赶进度,使得课堂节奏过快,师生互动流于形式,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另外,大部分美术教师对学生不甚了解,导致师生在情感上的互动偏少。实际教学中的种种原因,导致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成效低下。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2]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教学时更应该将德育作为美术教学的部分,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德育的渗透,而不是将其当成附加任务,消极应对。
(一)挖掘美術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美术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但是由于这些德育元素在不同的课型中出现,相对比较松散,不够系统。因此,教师需要重新整合资源,来设计合适的德育内容。以下举例说明: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的主题为“人类的朋友”。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动物、收集资料,了解动物们的特征,如他们的生活习惯、外形特点、居住的环境等。同时学生借助细致的观察,对动物进行临摹和写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增强了对动物的关爱意识以及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教师细致研读教材可以发现,这一课的主题“人类的朋友”具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且重点应该落在“朋友”二字上。“朋友”二字虽然简单,但要说清楚却不容易。因此笔者备课设计导入环节时,想到利用动物保护宣传片进行导入,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地感受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恩,“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3]。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对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的思考明显丰富了许多。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德育目标,美术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养,在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科学领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逐步形成和发展科学素养和人文意识。一个人文素养薄弱的教师,势必难以有效地发掘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因为其自身就很难将艺术和德育联系起来。此外,教师还要深入学习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不断改进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和信任学生,不仅关注学生审美情趣、美育的发展,更应该同时关注学生公民意识、思想素质的培养。
(二)改进教学手段,增强情感交流,为德育创造有利条件
德育要求学生遵循一些既定的规则,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呆板的规则说教容易让其产生厌烦和抵触等负面情绪。在美術教学中渗透德育,则可以育人于无形,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标。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在美术教学中设置合理情境,针对不同学情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依托教育信息化手段,丰富美术课堂,增加其趣味性和娱乐性,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为德育营造和谐氛围。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题为“耕牛·战马”。这是一节是美术学科与历史学科紧密结合的人文课。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探究国画中线条的巧妙使用,通过名画赏析探究牛、马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从而探寻牛、马与人类情感的关联及其意象表达,同时认识耕牛、战马在中国古代国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画图软件、微课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
在导入环节,教师先播放多媒体视频,通过视频学生可以观看历史作品中战马的形象,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直观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视频中配上了有趣的文字讲解,能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历史世界,感受历史的厚重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在展示《五牛图》时,教师借助动画,形象地展示《五牛图》中的神奇线条。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平板电脑所带的画图软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线条,感受线条构图的神奇美感。这样,原本枯燥的知识就会变得形象立体起来,学生也能通过动手绘画,来体会艺术作品的美感。
在微课展示环节,教师可以播放历史故事中牛的相关视频,还可以请学生讲述与牛有关的故事。学生在这节课中不仅欣赏了《五牛图》中牛的线条、造型以及牛的不同姿态,更是将牛的意象拓展到名人故事中,激发学生对这些伟人的崇敬之情,并鼓励他们立志向这些名人学习,在和平年代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利用微课拓展了美术知识和人文知识,这样的美术学习是基于美术课堂而高于美术课堂的,德育目标也就更容易在这样的课堂中达成。
四、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反思
“在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坚决贯彻落实德育教育,以二者相互结合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其审美情趣与道德修养”[4],已成为美术教师的共识。
但是,美术课堂不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美术教学也有美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德育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视觉艺术的鉴赏和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艺术的魅力,熏陶启迪学生去领悟道理,因此,将德育融入美术教学,要将德育和技能传授有机结合,把握平衡,将德育巧妙融入课堂。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角度、多手段融入德育内容, 整合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借助微课、平板电脑、多媒体、网络等各种形式或工具,创设合理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将德育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使他们成长为有文化、有道德素养的社会公民。
(杨帆,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江苏 苏州 215124)
参考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
[2] 徐明聪.陶行知德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87.
[4] 张继福.浅谈德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措施[J].考试周刊,2021(30):13-14.
责任编辑:杨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