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能源类卓越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2022-11-18肖俊兵李传常陈荐

大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卓越双一流研究生

肖俊兵,李传常,陈荐

(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114)

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高质量研究生教育,追求卓越,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趋势。随着研究生教育及其规模的不断发展与壮大,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跟不上、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日益突出[1-2],亟须综合协调高校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内涵式发展研究生教育[3]。基于卓越研究生教育理念,培养卓越研究生,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探索能源类卓越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是推动在能源领域“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需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需要。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能源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领域二级学科界限淡化,与其他学科交叉越来越明显,集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通过多学科交融、整合,以解决能源挑战,构成跨学科的能源学科体系和研究领域。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提升以及能源技术的进步,能源类研究生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亟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迭代创新。

在此背景下,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基于卓越研究生理念,围绕能源类卓越研究生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办学特色与历史传承,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时俱进与创新,从培养目标、培养机制、教师资源、实践创新体系及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积极思考有效实施途径,提升能源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能源类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现状

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与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能源类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

(一)传统单一学科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随着能源革命的深度发展,新能源研究院如雨后春笋地成立,主要研究学科交叉领域。然而,研究院建设过程中沿用传统“自上而下、项目主导、科教分离”模式,专任教师发展、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等仍归属某一学科,导致难以突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交融,阻碍了能源领域跨学科发展和高质量研究生人才培养[4]。

(二)跨学科高水平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当前高校交叉学科面临的共性问题是严重缺乏具有跨学科高水平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叉学科的发展。多数情况下,需要组建一支跨学科研究团队去解决某一工程实践问题。如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中发电系统设计、数据采集和挖掘、系统优化等方面工作,需要具有能源、电力、机械、材料、自动化、化工等不同学科背景项目组成员协同合作,激发出各学科交叉创新[5-6]。当前,由于人员的学科背景及专业限制,加剧了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及优化难度,导致高水平师资匮乏,影响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人才培养。

(三)培养过程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随着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个人素质良莠不一,常有“混文凭”现象。部分学生学风差,或沉迷电游,或忙于社会兼职,投入研究生毕业课题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导致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发表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质量偏低。在当前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大部分研究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不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自主判断,有些存在“享乐思想”、不愿吃苦、敷衍了事的情况[7]。这些体现出研究生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说明思政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当前“双一流”背景下,我国能源类研究生培养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难题和挑战:以传统单一学科的培养模式适用性降低,需要积极探索符合能源领域高质量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高水平师资严重缺乏,无法培养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交叉学科思维意识;培养过程学风差,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学位论文质量偏低,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能源类卓越研究生培养新型模式内涵

针对“双一流”背景下社会发展对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的需求以及目前能源类卓越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困境,以长沙理工大学能源类研究生培养为例,从思政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出发,开展基于卓越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形成卓越研究生培养新型模式(如图1)。

图1 卓越研究生培养新型模式

(一)以全员育人方式,形成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思政教育体系

研究生教育工作一定要着重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牢记“为谁培养人”这一本质问题,建立健全思政教育体系。结合学校与国内高校研究生教育中现有的思政教育体系及方法,研究探索基于卓越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思政教育体系。在育人过程中,融合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形成研究生院-学院-导师-研究生辅导员-任课教师等全员参与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方面,打造研究生思政精品课程、培育《工程伦理》等示范样板课程,形成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思政教育体系;基于学校“海智计划”基地,建立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高端育人平台。

(二)以科研攻关为切入点,系统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

研究生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双一流”建设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和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制订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环节及实施方法,探索学校-省级创新基地协同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机制。具体如下:在承担科研攻关过程中,通过前期业务培训、个人能力考察、任务区别分配、完成进度追踪、科研成果整理、科研业绩评价等主要环节,探索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在学校-省级创新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的基础上,引入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让研究生将所学知识体系应用于解决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难点难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由校内外导师系统传授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报告、科研论文写作、期刊论文投稿等方面的方法与技巧,指导研究生独立设计实验并完善实验方案,培养其在科研攻关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科技竞赛(创新创业)与研究生创新项目,深度发掘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是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发展下人们所需具备的一种能力。在学校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框架下,有必要结合科技竞赛与研究生创新项目,探索卓越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最主要的是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通过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采取有效措施评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形式落实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实施方案;对研究生实施分类教育,从招考方式、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实践教育等环节,建构差异化培养模式,制订以创新为中心的培养方案;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支持研究参加“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等国家级科技竞赛,锻炼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并支持研究生通过主持或参与研究生创新项目锻炼其创新能力。

(四)注重实习与实践活动,加强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依托学校建设的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以及能源类暑假实习与实践,制订卓越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和任务,探索协同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工作机制。最重要的是构建校内-校外教学模式,确立实践能力评判标准,将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等形式,实施卓越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基于学校-基地双方共同承担科研实践和科技合作,建立融入产学研理念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聘请企业科研人员作副导师,鼓励研究生去企业现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探索学校与企业协同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工作机制。

三、能源类卓越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实现路径——以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为例

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有六十余年办学历史,拥有“动力机械及工程”湖南省重点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能源动力”“土木水利”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300 余人。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致力于服务国家能源电力事业,特别是大型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技术、动力设备及系统、智慧能源、绿色建筑、储能技术、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十三五”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3 项,科研经费达1.1 亿余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 项,授权发明专利81 项,发表学术论文60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18 部。

在“双一流”背景下,学院从思政教育体系、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入手探索基于卓越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模式,依托研究生个体培养实践、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分析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培养要求、培养体系。

(一)实践方法

1.调查研究。开展能源类研究生培养情况调查,调研全国重点院校能源类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情况,前往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与新能源相关公司等开展调研,获得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企业在能源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和人才需求方面的基本情况。

2.理论分析。根据高等教育理论和能源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理论,结合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分析能源类硕士研究生学校-基地协同培养的相关规律,为卓越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提供理论指导。

3.多级研讨。邀请校外相关研究人员,举行不同层次的研讨会,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重点研讨学校能源类研究生培养思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环节实施及质量标准体系等。

4.探索论证。依据高等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新能源依托的能源动力专业实际,形成能源类卓越研究生学校-基地协同培养体系。

5.实践优化。将课题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在校研究生培养,依托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相关合作企业,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优化能源类卓越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协同培养体系。

(二)实践步骤

通过文献检索、高校调研、研究生教学研讨、研究生导师座谈会、教育实践等多种途径,掌握卓越研究生教育理念特征,明确高质量研究生指标体系,研究能源类研究生培养现状。基于前述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卓越研究生教育理念实施标准,并将它用于指导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规范的研究。通过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规范的研究,在思政教育体系、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探索能源类研究生高质量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能源类研究生高质量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反馈培养模式构建规范的实践效能,进而对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优化。总结通过实践进行优化后的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并做普适性研究分析,获得能适应推广到湖南省其他高校和研究院所的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普适推广培养模式。

四、结语

针对当前“双一流”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的实际需求,以及目前我国高校在能源类研究生培养方面的问题,以长沙理工大学能源类研究生培养为例,探索基于卓越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模式。从思政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培养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将全员育人、科研攻关、科技竞赛(创新创业)与研究生创新项目、实习与实践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系统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深度发掘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期待能源类卓越研究生培养新型模式能有效解决当前能源类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方面的难题,能适时推广到湖南省其他高校和研究院所,乃至全国能源院校研究生培养。

猜你喜欢

卓越双一流研究生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