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旱作雨养农业减少地下水开采的思考与建议
2022-11-18左新彪
左新彪
(石家庄市冶河灌区服务中心 河北 石家庄 051433)
2015年,石家庄市被省政府列入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省委省政府要求2022年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目标,石家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取水井关停、引蓄水灌区建设、江水置换工程、地下水回补机制等等,一项项工程、一个个举措,正带动石家庄市地下水水位从“止将回升”向“持续回升”转变。目前看来,节水型农业发展仍不够充分、农业种植结构仍不够优化、水资源配置仍不够合理等等诸多因素,导致农业用水量仍然巨大,节水潜力仍可深挖。
“十三五”以来,河北省积极推广旱作雨养技术。“旱作雨养”,是指通过种植制度调整、抗旱品种及旱作技术配套等方式,实现不需要灌溉,完全利用自然降水实现农业生产的目标。经测算,实行旱作雨养种植,亩均能够减少用水220 m3左右,按年发展10万亩计算,年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0.22亿m3,可见实施旱作雨养是突破地下水超采治理瓶颈的最有效、最见效的举措。建议以水定发展,量水调结构,大力发展旱作雨养农业,减少农业地下水开采量,不断改善地下水环境。
1 适度置换抗旱作物 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
石家庄市是粮食主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又是地下水超采严重地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挖掘农业节水潜力的重要举措。要对接市场需求,保证粮食安全,确保农民收入,兼顾农业节水,逐步推广抗旱作物种植,将小麦、玉米等耗水较多作物,改种杂粮杂豆、甘薯、花生、油菜籽、油葵等抗旱耐旱作物。
全市现有旱地88 742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5.24%,主要集中在平山县、行唐县、赞皇县、井陉县、灵寿县、元氏县6县,充分利用好这一部分土地,将极大提高粮食产量。一是充分认识旱作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旱作农业技术投资少、见效快,增产幅度大,要充分利用闲置旱地发展旱作农业,提升旱地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在保证增收成、不减产、少减产的情况下,适度转换水浇地为旱作雨养项目,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变灌溉高产种植为适水高效种植,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自然江水和充足的土地、光、热资源,千方百计减少地下水开采,同时增产增收。
2 大力推广雨养技术 提高农作物用水效率
旱作农业土地、光热资源丰富,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水,大力发展雨养农业,围绕对雨水的有效利用,采取保水、蓄水、用水三方面节水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农作物用水量。一是保住土中墒,采取秸秆还田、播后强力镇压、测墒灌溉等保墒保水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二是蓄住天上水,通过打窖拦蓄、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利用好现有坑塘,增建蓄水池、水窖等集雨工程,存蓄雨水,同时建设人工增雨示范区,人工汇集雨水,形成“大坑塘小水库,集雨蓄水相结合”的蓄水机制,实行补偿灌溉。三是用好地表水,适度利用河道水,有条件的地区允许农民泵送河道水用于灌溉,形成生态用水兼做农业用水的一水多用形式。
3 积极协调多方资金 确保旱作雨养项目落地落实
在经济情况较好的地下水超采区大力实施旱作雨养,对农户每亩每年给予适当补助,确保项目区农民种地收入不受影响,确保旱作雨养项目落地落实。一是项目所在县(市、区)财政部门在用足用好上级补助资金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补齐本级配套资金,确保补助资金落实到位。二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化办法,撬动更多社会资金用于农业节水。三是重点支持农业种植大户和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有条件的地方集中连片实施,便于管理并产生规模效益。四是鼓励农业种植大户和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积极向农户手中承包旱地、荒地,给予农户一定比例承包费用,确保旱地不荒。承包户在旱作雨养技术指导下实现丰收,取得良好利润,同时农户也可在每亩地每年旱作雨养补助的基础上,获得承包租金。如此一来,增加承包户利润的同时,提高农户收入水平,让农户出租土地感到知足,让承包户包地感到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