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2022-11-18李媛媛

现代园艺 2022年14期
关键词:群落成都市园林景观

李媛媛

(北京市首发天人生态景观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1 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概述

1.1 近自然植物群落的概念

自然植物群落是对区域范围内所有生长植物的总称,每个植物个体在自然环境中形成共生或竞争关系,最终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结构复杂、种类丰富的植物聚集结果,如一片森林或含有藻类植物或水草植物生存的水塘等。

1.2 在园林绿化中应用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的基本原则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时,需秉承以下3 种基本原则。

1.2.1 生态适应性原则。园林设计属于对自然元素进行重新规划、创作的手段,通过地形改造、植物移栽、游园路径设计等对区域范围内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布置,最终创造兼具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园林景观[1]。园林设计讲究和谐共生、和谐共处,因园林绿化中会应用多种类型的植物进行造景,为保证植物的成活率,且不引发物种入侵等不良情况,必须在建设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时,预先深入调查当地生态结构特点、气候特点、植物群落数量特征、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情况,确保以人工方式建设的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能与当地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适配性,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生态效果。

1.2.2 稳定性原则。自然植被的生长过程也可视为植物的演替过程,选择具有稳定性的植物群落作为园林绿化造景蓝本,综合考虑各植物物种间是否存在竞争、依存、排斥或吸引等关系。近自然植物群落所在的生存环境、植被种群数量搭配、种间生态位宽度等因素是否设计科学合理,才能使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健康稳定的生长和发展,最大程度减少病虫害侵害、生物入侵、养护不力导致的近自然植物群落退化或死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1.2.3 艺术性原则。城市园林具有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隔绝噪音、吸滞灰尘、改善热岛效应等生态作用,还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植物景观观赏的场所[2]。因此,在打造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时,也应遵循园林绿化造景的艺术性原则,以园林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全面考虑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与园林整体景观在色彩、线条、形体、质地方面的搭配,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园林整体景观在不同季节表现出的季相、林冠线、林缘线的变化趋势等。对人工打造的近自然植物群落进行修整,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基础上,提高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艺术观赏价值,为园林绿化景观增加观赏亮点。

2 在园林绿化中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园林的意义

传统园林景观打造是以人工手段进行造景,讲究“以人为本”,重在打造个性化园林景观,会广泛应用跨地区植物、稀有植物及观赏植物等,最终打造的园林景观具有较为明显的人工痕迹。随着人们环保理念不断成熟,当前国内主流园林设计思想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尽量减少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人工痕迹,应用最小的成本调整和改造当地原有植物,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园林景观的生态环保功能,同时使其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景观特点[3]。

我国拥有悠久的园林建设历史,更在国际上享有“园林之母”的美誉,在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以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庙园林、邑郊风景园林等为代表的园林体系,风格则包含江南园林风格、岭南园林风格、蜀中园林风格等[4]。现代社会建设的园林多是为了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在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上更倾向于多元化和创新化。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就是非常典型的新型园林绿化手法,但我国对该技术的应用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深入研究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方法,不仅能为园林设计人员提供新的园林绿化思路,还对我国园林建设行业的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3 成都市植物群落生态结构分析

3.1 分布特点

在应用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优化和创新园林绿化效果的过程中,必须预先分析城市(或地区)本身植物群落生态结构,最大程度保障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态势[5]。以成都市为例,分析该城市中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详细应用方法,成都市本身含有的植物群落可根据来源和分布位置的区别,将其细分为城市园林群落和郊区此生群落2 种。

从层次的结构上将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划分为乔木层、下木层和草本层3 层,成都市郊区植物群落层次结构中的草本层物种和下木层物种比城市园林群落更加丰富,约占总量的87.4%,单层林物种非常少;城市园林群落3 层结构约占53.3%,单层约占9.4%。

成都市郊区和城市园林群落中优势种分布也各有特点,其中郊区乔木层优势种多为山茶科、木兰科、松科、樟科、榆科等,城市园林群落中优势种不仅包含以上各树种,还包含豆科、银杏科植物。郊区植物群落下木层主要包含毛茛科、蔷薇科、樟科,城市园林群落下木层种类多达80 余种,多为木兰科、桑科植物。

成都市植物群落中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数量比郊区更多。从成都市郊区和城市植物群落中物种种类分布来看,郊区植物群落主要以本土植物物种和地域性植被物种为主,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植物数量更大。城市园林群落多为观赏性植物,总体数量较小,但物种来源十分广泛。

3.2 结构特点

3.2.1 表现型特点。成都市具有更加成熟的植物培植条件,配合人工引种,使得城市内部植物群落表现出明显的结构丰富特征。根据分析成都市在内部已有植物群落的形状,可将其归为4 个自然类,常绿阔叶林在总植物群落中的占比数量最大,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其次,其他种类出现频率较低[6]。

3.2.2 地域型特点。成都市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特点,此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植物生存,因此,成都市植物群落中这2 种植物物种数量占比很大。同时,园林植物群落中也包含一定数量的地带性植被,如楠木属、樟科樟属、山茶科的柃木属、榆科的榆属等在林分类型上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地带性植被特点[7]。

4 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本质,就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蓝本,在园林绿化设计中打造植物群落,使其形成与自然群落同等作用和生态运行特点的近自然植物群落,为园林内生态环境增加亮点,丰富园林内生态物种种类。应用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时,应结合城市实际绿化发展规划目标,应用多种有效手段和技术,全面提升该种造景理念的环保价值、观赏价值、文化价值[8]。

4.1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的应用

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群落类别较多,但群落结构普遍具有垂直度不分明的特点,高大乔木类别较少,在引入观赏型植物群落时,需要同时搭配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进行园林造景,才能有效提高植物群落的美感,并为园林景观增加亮点,使其和园林景观中的其他植物一起,在四季展现出不同的植物美[9]。如佛肚竹、兰花、猪笼草等,不仅体态特殊,生长形式特殊,同时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

在配置植物群落时,根据预先调查的本地气候条件和植物生长特性,挑选出具有本土生长优势的100 余种园林观赏植物和珍稀植物作为备选植物种类,并以此为基础,将其作为先锋树种勾画出园林景观的整体轮廓。再根据成都市园林景观所在地理环境,逐步应用自然植被群落添加景观内容。在利用自然植被群落完善园林景观内部时,需要以整体规划为核心导向,逐步完成内容填充,最终完成整体景观的建设[10]。

成都市本身含有较多自然植物群落,如城市植物园、动物园、市内主题公园等,都广泛地应用了具有高观赏价值的群落或植被。但也存在部分新建公园因建设时间较短,公园内管理人员和园林绿化设计经验较为欠缺,导致园内植物规模较小,群落结构较为单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整改和完善。

成都市拥有城内滨河一条,将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应用在滨河绿化工作中,以河道延伸整治、河道综合治理等工作为基础,对城市内及郊区河道按人流量密集程度实行分段绿化措施,打造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按照上文所提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建设防方法,先沿河栽种骨干树种,待到树种成活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树冠后,遮挡部分阳光,则树荫就形成了天然的荫蔽和半荫蔽环境,配合人工土壤改良和选种方法,将具有耐荫和半耐荫特性的地被、灌木、小乔木等植物栽种于树下,不同结构层次的植物能极大程度丰富河道两侧绿化环境,丰富河道景观,创造良好的城市居住环境,还能有效稳固土壤,避免在雨季水量充沛的时期,减少河道内水土流失的不良现象。

4.2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的应用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具有多种环保优势,对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防风、降尘、改善空气质量、防化学污染等[11]。该类植物群落多具有良好的吸附和吸收能力,能有效降低所在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数量,如夹竹桃、女贞、石榴、珊瑚树等。环保型植物群落中乔木和灌木类植物数量占比较大,所以形成的人工植物群落垂直结构更加多样化,表现出规模性、分布广泛的特点。

在配置和应用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时,应结合其环保特点,广泛应用抗性植物群落和具有气候调节能力的植物群落,在完成整体种类选择后,再精细化选择不同层次的植物,以满足园林绿化设计美观度的要求[12]。结构层次可设计成:乔木—亚乔木—灌木—花—草坪。其中乔木、亚乔木可成行种植,可根据园林整体设计思路选择种植单一品种或多个品种混合;若可种植区域较为开阔,可选择成片栽植,使其在片区内形成一定规模。

在种植环保型植物时,需要根据植物种植环境的环保需要,选择针对性植物种类。如区域环境中存在较多粉尘、过湿、水土污染等不良条件,可选择“垂柳—紫丁香—梅花—串红”的植物群落配置方式;若区域环境中存在粉尘较多,可选择“柳树—紫穗槐-紫茉莉”的植物群落配置方式;若区域环境中存在烟气较重,可选择“榆树—丁香—连翘—万寿菊”的植物群落配置方式。该类对植物环保能力具有高要求的区域多为工厂所在地,我国人口众多,即便将工厂设置在郊外环境中,也会有众多民众与工厂毗邻,若未能对工厂生产过程中生成的不良污染物质进行吸附、净化和处理,会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也会使污染物质在水循环、空气循环的过程中扩大影响范围,危害生态健康。因此,在该类区域中科学设置具有环保特性的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能同时实现美化工业生产环境和改善自然生态条件的双重目标。

4.3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的应用

保健型植物是指对人类身心健康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植物,包含保健型、感官保健型(视觉型、触觉型和听觉型)、食品保健型三个主要类别。我国拥有非常悠久的中医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对各类植物的药效、药性和保健功能都具有非常独特的认识,在园林绿化中常见的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较多,如银杏、柳树、臭椿、丁香、桃花、腊梅、松树、柏树等,具有药用功能的植物有天麻、肉桂、杜仲等。由于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则以此为基础进行建造的近自然植物群落在内容和结构构成上也较为丰富,可形成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群落,以同时实现保健型植物种植和园林绿化的双重要求。

在配置保健性植物群落时,应优先选择具有挥发物杀菌能力的树种、形态美好、气味芳香或花型华丽(优美)的芳香植物。应用上文中提出的近自然植物群落建造基本原则,配置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打造立体性强、观赏性强、气味芳香的近自然植物群落园林景观,与园林中其他景观形成呼应效果,提高园林景观的季相表现能力。

4.4 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植物通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利用植物群落塑造城市文化环境,更能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成都市本身就具有非常鲜明的蜀韵文化,结合城市中的风景名胜、古迹建筑、古典园林等特有的城市文化环境和植物群落,搭配植物花语和名胜古迹的古典韵味,使二者在主题上互相呼应,能进一步升华城市文化环境的内涵,凸显成都的蜀蕴风光,为游人留下深刻的园林游览印象。在应用和规划植物群落时,可依照保健型植物群落的设计和规划思路,从城市文化环境的主题出发,如在寺观园林中,利用松树、柏树、银杏、花石榴、竹子等与牡丹、芍药等花卉进行搭配,更能凸显寺观园林的清雅、别致。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环保理念不断加强,现代园林设计思路也在不断变化,园林设计主题特点从注重个性化、差异性,逐渐过渡为环保性、实用性和保健性特点。近自然植物群落是通过人工方式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既充分满足本土植物保护及本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又能利用近自然植物群落美化园林绿化景观,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具有多重应用优势。但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的实际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对这一景观创建理念应用的研究,对促进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群落成都市园林景观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下)
乡土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的融合分析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