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研究述要*
2022-11-18周建锋
周建锋
In recent years,China’s theoretical circles have presented more studie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economic thought of the CPC in three mainaspects:first,the economic thought of the CPC theoretically conforms to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Second,the Chineseization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thought of the CPC.Third,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by the economic thought of the CPC in its century-long journey.There exists more room for the study of the economic thought of the CPC.And further systematic,comparative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studies can be conducted to further summarize and refine its lessons and worldwide significance.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1]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研究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对此,我们需要加以总结,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一、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理论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赓续奋斗的理论遵循,与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形成“源”与“流”的关系。对于这种“源”与“流”的关系,学界、理论界主要在理论上不断探讨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遵循;二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遵循的内涵是什么;三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遵循有哪些具体表现。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强大生命力
习近平指出:“现在,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2]这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指导思想和理论遵循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前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明确指出:“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论断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2]针对这一论断,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确立的理论前提当今不会消失,其理论逻辑起点仍然成立;其研究对象仍具科学性。[3]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体现于简单的抽象规定性,把《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一个混沌的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表象,经过更切近的规定后,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形成一些最简单的规定,可以得到适用于一切社会的客观规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对于其他经济学说的科学指向性,是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经济指导思想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在克服古典经济学狭隘性的基础上,完成了从“私经济学”到“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的转向;既是“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又是“革命的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批判为轴心,以历史批判为方法的“‘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是解答人类“历史之谜”,回应“时代之问”的政治经济学。[5]
(二)“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遵循,并不是机械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是有其内在规定性和内涵,理论界对此形成了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遵循,其实质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具有两方面基本含义:一是“化中国”,即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对中国经济事实和经济关系分析和理解中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中国化”,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化理性思维,并将其升华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思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的新内涵和新形式,从而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6][7]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遵循,是在中国实践中“活学活用”。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源”,同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发挥,这具体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进行深化;对生产资料公有制设想进行实践探索;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演变规律进行全新审视;对“有计划的控制和调节”思想在实践中加以完善。[8][9]
(三)遵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无穷魅力,正在于其特有的理论品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向。由此,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遵循,也通过三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继承历史上经济学特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通过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入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遵循,首先体现于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在充分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国情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这就是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体现。[3]二是坚持矛盾观点。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和分析每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问题为导向并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矛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体现了对事物矛盾运动基本原理的坚持和运用。[10][11]三是坚持实践第一原则。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从中国实际出发,同时反对机械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既强调借鉴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经验,又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既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对立,又认识到两者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这是对唯物辩证法运用的生动体现。[1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第一的观点,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创新,这是对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原理的灵活运用。[13]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也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自觉遵循。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从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存在出发,分别依据救国难求生存、稳政权固国本、求富裕开新局、重质量谋复兴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形成了系统的经济思想。同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的经济成果,这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运用的展现。[14]还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新境界就是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关变化,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是遵循了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的体现。[15]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与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党进行经济工作的基本遵循,这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遵循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体现。[16]
第二,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格。人民品格、科学品格、实践品格、开放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流派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呈现出的理论品格。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创新的主线,这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人民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科学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科学品格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路线,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经济思想,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9]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学习、参考、借鉴全世界的经济学特别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合理有用的理论和方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开放品格。[17]这四大品格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特色,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承。
第三,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所建构的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特殊”情况。苏联尽管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国情等方面的差异,并不能成为我国直接照搬的“范本”。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可能规划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具体方式。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理论设想具体化、现实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拓展。[17]还有学者指出,列宁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理论原则,以及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中国共产党拓展了落后国家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新思路和路径。[18]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中国具体经济问题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根据不同标准和研究视角,学界主要从三个维度出发,对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历史流变展开研究。
(一)理论特质维度
理论特质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区别于其他政党经济思想的重要标志之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遵循,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体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质。理论界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理论特质。这一理论特质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主题;不仅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而且把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升华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而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演变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初步运用,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百年历程的开端,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飞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运用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而从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形成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基础和曲折发展的阶段。三是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新起步、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时期,这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发展的新阶段。[19]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造,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质。阶段性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并形成了适应该阶段实际情况的经济思想,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先后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大阶段性成果。连续性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先后形成的三大经济理论成果,都是集成了上一阶段的经济思想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实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12][20]
(二)历史主线维度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在百年历程中有其发展的主线,理论界对发展主线有不同理解,对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演变也有不同阐释。
第一,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百年发展贯穿一条主线,即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统一,相应地呈现出百年发展的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49—1978 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 年以来)。[21]
第二,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在中国具体实践中探索解决贫穷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之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南,中国具体实际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的现实依据,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实现中国化的过程,展现了历史演进的四个步骤和阶段:第一步,党的经济思想服务于革命实践,带领人民通过武装革命翻身当家作主,为共同富裕建立政权基础;第二步,党的经济思想服务于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把劳动者组织起来,为共同富裕建立制度基础和创造生产力条件;第三步,党的经济思想着重探讨如何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为共同富裕建立体制基础和创造生产力条件;第四步,党的经济思想聚焦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到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为全人类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18]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演进有两条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为理论主线,以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为实践主线。这两条主线使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形成和演进呈现出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是党的经济工作实践的开端,在开展土地革命、恢复农业生产等实践过程中,我们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等重要经济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恢复国民经济,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发展经济、开展工业化建设等重要思想和观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党对经济建设重要地位有了全新认识,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步走”现代化建设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7]
第四,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理论探索始终坚持两条主线,即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以人民为中心。这两条主线在我国革命建设实践中紧密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探索的四个阶段。1921—1949 年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时期,是着力实现广大农民经济和政治上“翻身”的时期。1949—1978 年是计划经济理论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时期,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党的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1978—2012 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时期,是党带领中国人民摆脱温饱、实现小康的时期。2012年以来是新发展理念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探索时期,是致力于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期。[22]
(三)逻辑起点维度
把握住逻辑起点,能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在实践中的逻辑展开。对于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逻辑起点的研究,理论界也呈现出三种观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面临如何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问题,这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也是党的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探索,其重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与中国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集中体现在四次创造性结合上:第一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展民主革命和建设的结合,直接成果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二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和建设的结合,产生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三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第四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回应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变、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等新时代命题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实践。[23]
第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分别面临不同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完成不同时期历史任务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和党的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刻起,在不同时期分别面临实现民族独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任务,在团结带领人民完成这些历史任务时,分别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站起来时代”党的经济思想、“富起来时代”党的经济思想、“强起来时代”党的经济思想。[24]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在解决各个历史阶段主要矛盾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极富创新性的、反映时代要求并指导实践的经济思想。中国共产党依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在过渡时期,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在“一化三改造”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党的八大对我国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概括,在化解这一矛盾时形成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新的概括,以这一矛盾为逻辑起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化解新时代面临主要矛盾的新征程中,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25]
逻辑起点在实践中的展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不同学者概括的逻辑起点,不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国情的结合,还是解决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或主要矛盾,尽管视角不一样,但目的有内在一致的地方,即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决各个时期的突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涵括了多维理论主题,这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各个时期的具体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围绕各个理论主题的逻辑展开,从多维度丰富、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基于根本立场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2]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这一立场的认识,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实践中形成,并在历史进程中呈现出不同内容。有学者指出,这一思想生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人民解放论为目的、人民主体论为动力、人民“上帝”论为立场的有机统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表现为人民万岁论为基本立场、人民主权论为核心内容、人民公仆论为执政理念的有机结合。这一思想恢复发展于改革开放以后,是人民思想解放论为前提、人民物质利益论为核心、人民共同富裕论为目标的有机融合。这一思想深化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集中体现为人民利益代表论为执政方向、人民民主论为政治保障和人的全面发展论为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这一思想强化于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内在统一。这一思想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形成了人民至上、人民主体、人民共享、人民评判“四位一体”的内在统一理论逻辑。[26]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的坚守和创新。有学者从《资本论》出发,基于三方面阐释了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资本主义财富生产是背离人民和反人民的,这种阐释和批判构成“发展为了人民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人民劳动是财富源泉以及对人民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关系的阐释,构成“发展依靠人民思想”重要的理论来源;对人民贫困和资本家财富积累规律的阐释,构成“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27]也有学者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当今更加强调人民的历史地位;更加重视人民的利益;更加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基和动力。五大发展理念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均突出了人的发展问题,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28]
(二)丰富社会发展理论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在长期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创新。有学者指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党的十三大召开的这一时期,我们党重新审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孕育期。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路线、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任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等,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八大期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生命线”意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9]总体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两个维度、中国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两条轴线对我国基本国情所作的战略判断、科学判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原则,也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作出了新的更具体的概括。[30]
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最新论断精准标定了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新发展。有学者指出,新发展阶段是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环境的全新认识,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起点,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新阶段,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基本动力、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路径选择的新阶段,拓展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认识;明晰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全局的全新发展方略。[31][32]
(三)发展所有制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
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发展多种所有制?要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在历史演进进程中,始终按照问题导向,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有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适宜的所有制结构,呈现出一个逐渐成熟的发展脉络。有学者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多种所有制结构只是在解放区和根据地进行了初步尝试。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进入一个认识逐步深化、实践不断探索的时期。改革开放前,我国曾经形成公有制经济“一家独大”的所有制结构,建立了与国家工业化战略、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并立足中国实际,做出了新的理论总结,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标识。[33][34]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不断创新,有学者认为,这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囿于已形成的所有制理论体系,也没有在这一既有框架中单纯探索提升公有制效率、激发公有制活力的基本方法,而是跳出了传统所有制理论框架。一方面重点对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基本性质、科学定位、存在条件以及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索。另一方面重新审视公有制的科学内涵、实现形式、布局范围以及效率提升机制等具体问题。[35]
(四)立足商品经济、资源配置相关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始了独立探索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的新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间有着重要的理论渊源关系。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来源和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商品经济理论,同时参考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创新和发展而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论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基础。[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有学者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极力倡导计划主导与市场辅助相结合、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尽管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可以发展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体上仍将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对立面来看待。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渐清晰: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市场经济,可以和社会主义有机结合到一起,实现了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飞跃。[3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并不是抽象的。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乃至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就在于将所有制与资源配置方式剥离开来,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的基础性支撑,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契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我国最终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38]
(五)深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新课题。在百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到一条超越资本主义道路的特定现代化形态,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源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对经济现代化的一系列阐述,同时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相关理论。[39]有学者指出,中国现代化理论在历史长河中,体现于先后探索出五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其中,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独特创造。过渡时期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全面学习苏联工业化方法的“舶来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化道路,是试图将苏联工业化内核与我国资源优势和现实需要相结合的理想建设路径。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道路,是通过与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文明发展方向进行契合对接以确保在与人类共同价值目标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我国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化道路,是根据新阶段、新矛盾、新目标、新任务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架构、战略部署、布局安排等进行创新升级的结果。[40]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也孕育了理论创新。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主要实现了三大理论创新:一是针对后发外生型农业大国的经济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与历史阶段特征,首创性地形成了系统、发展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体系;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主张,并以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拓展和深化;三是提出了一系列对世界经济现代化同样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要素,如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对已有经济理论进行了创新和突破。[41]还有学者指出,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变革和所创造的“奇迹”,主要源于我国现代化理论在一些方面进行了创新,具体体现在:克服“资本逻辑”宰制,指向人的现代化逻辑的根本价值旨趣;超越“征服自然”模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图式;打破“国强必霸”的发展定式,实现和平发展的文明之路。[42]
(六)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进程中,形成了一些阶段性观点。在站起来阶段,谋求国家独立自主发展,倡导自力更生,同时贯穿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张。在富起来阶段,深刻认识和积极推进逐步融入世界的对外开放,同时也根据外部形势变化重视经济安全与科技自主创新。在强起来阶段,重点思考和部署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认识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逐步深化,形成了实现高水平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要理论认识。[43]也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形成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对等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独创思想和理论。[44][45]
进入新时代,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创新点。有学者指出,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际治理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论述,强调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合作共赢、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路径,为新时代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指引了方向。[46]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提出进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断,是新时代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理论创新。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事关全局的系统性变革。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新发展格局要求实现微观分工、宏观分工和国际分工的衔接,实现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的有机结合,促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衔接,更加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高水平发展。[47][48]
四、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研究前瞻
从近年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在研究思路上,学界围绕的主线仍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守、继承和发展。在研究内容上,学界主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演变、创新和发展的逻辑。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相辉映,学界在理论层面上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寻和奋斗过程,总体上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历程和所取得的伟大成果,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是不断奋斗、敢于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伟大的党的最好诠释。基于现有研究和实践情况,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第一,进一步开展系统化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在百年历程中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化的经济学说”,需要在理论上进行系统化阐述。在研究内容上,尽管现有研究分别对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理论溯源、逻辑脉络、理论本质、价值与意义等维度展开研究,但多显得零散,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性问题研究,进一步明晰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在不同时期演变的逻辑、内容和理论体系,在整体上把握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之间的统一关系,以及进一步挖掘这一思想生成的哲学基础、政治基础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等。在研究主线上,有部分研究,如以共同富裕、生产方式等作为研究主线,但鲜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出发,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展现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历史流变。此外,在研究框架上,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既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还反作用于实践。在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时,要建立“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和分析框架,从而系统展现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历史流变和实践效果。
第二,进一步开展比较研究。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在经济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理论,但发展这一结论还需要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在百年历史征程中,出现过一系列不同于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理论和观点,需要在历史长河中将这些理论、观点和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进行比较,从而验证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在每个历史阶段中既符合中国国情选择,又不断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其次,还需要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特别是和其他国家共产党的经济思想进行比较,既能彰显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还能发现自身不足,寻求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由此,存在两个层面的国际比较研究。一是,在西方国家中,非执政地位的共产党组织也有经济思想和主张,需要与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进行比较;二是,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作为执政党,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具有丰富的经济思想,可以与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在这些国际比较中,既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也需要在理论上分析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与不同国家共产党经济思想异同,并在比较中为促进自身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国际经验。
第三,进一步开展多学科研究。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坚守自身学科视角,虽然能够挖掘出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厚度,但仍面临“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境,因而需要从多学科的视域展开研究,拓展其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展现研究的多维视角。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必然和其他思想(如政治思想、生态思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但还需要从多学科来进行综合性拓展研究,从而能从多重视域出发系统展现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创新。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如在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可以借鉴历史学研究中的考据法、计量史学、跨学科史学等方法。在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实践效果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借鉴社会学中常用的定量与定性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相关联的其他思想来进行跨学科研究。如经济——政治框架的跨学科视域来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发展必然带来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的相应变化,同时,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会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从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互动关系中来展开研究,将是一个全新视角。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研究,不仅需要经济学理论学者付出努力,还需要调动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参与研究,形成多学科共同发力、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丰富化的良性局面。
第四,进一步开展经验教训和世界意义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同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研究还需要国际宏观视野,通过比较展现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伟力。首先,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在历史进程中呈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思想的探索过程,都有正反两方面经验,需要在理论上进行系统化总结。在这里,既要有分别针对每个阶段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需要结合在百年历程中凝练出具有一般性、总括性的经验和教训,形成具有全局性、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以指导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其次,还需要总结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上取得辉煌成就,这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而我国的实践又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而对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也具有普适的一面,即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蕴含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普适性规律的总结,能为人类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寻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经验,这也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和中国国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体现中国智慧的理论体系,这将为当今社会主义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相应经验。总之,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理论保证,理论研究既需要从指导中国发展的角度提炼具有规律性的经验,也需要凝练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