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的涟漪里有苏轼正好的青春
2022-11-18刘樱姝
◎文/刘樱姝
在当代人眼里,苏东坡是个“生活家”,在造景方面亦是个中高手。西湖因他的治理而获得“人间天堂”的美誉,为杭州增添了动人的“眉目”。苏东坡在治西湖之前,还有过一次成功的“练手”,那就是对凤翔饮凤池的疏浚扩充,并取名为“东湖”,使其成为西湖的“姐姐”。
虽然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有多个“东湖”存在,但能拥有苏东坡背书的东湖,唯有陕西凤翔东湖。有诗曰:“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
我虽久闻凤翔东湖其名,但并未抱太大希望。毕竟妹妹西湖的规模与名气都是东湖无法相比的。然而,进入东湖公园后,我却深感意外。东湖位于陕西宝鸡凤翔县城内,周边闹市环绕,它却安静地独守一隅。湖水波光粼粼、湖畔垂柳依依,周围的园林建筑古朴雅致,彰显着品位。它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却又不自知,加之此间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流,游人可以尽情驻足观赏,让环境的淡然恬静渗入灵魂。
爱情工作双丰收
东湖的前身叫“饮凤池”。周文王时代曾有瑞凤飞鸣过雍(凤翔古称),在此饮水,被视为吉兆。然而,让饮凤池焕发新貌还是因为苏轼的到来。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24岁的苏轼来到凤翔担任签书判官,这是苏轼初仕的第一份职务。而这并非苏轼第一次来凤翔,就在5年前,苏轼曾和父亲、弟弟赴京赶考,从老家眉山出发,路过凤翔。凤翔和苏轼确实有缘。
苏轼20岁中进士,意气风发,濯濯如春月柳,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憧憬。同时,他婚姻美满,与心爱的发妻王弗相厮相守,在凤翔的那几年是苏轼人生的春天。他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无后顾之忧,只想为民做事,实现理想抱负。
就在来凤翔的第二年,苏轼倡导官民疏浚扩充了当地的饮凤池。他将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其中,将池扩大成湖,在此种莲植柳美化环境,建亭修桥方便观光游览,并改名“东湖”。苏轼为此写下《东湖》一诗:“闻音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现在的东湖占地约20公顷,其中水面12公顷,三十多处古建筑错落其间。
20年后,人到中年的苏轼出仕杭州。他仿效当年改造东湖,将杭州西湖整治一新。东湖与西湖就是这样因苏轼而结为一北一南的“姊妹”。
“西湖水,东湖柳”。苏轼曾亲手在东湖边栽下柳树,柳音通“留”,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后世名人亦争先效仿,林则徐、左宗棠也在此处植柳,让“东湖柳”成为“凤翔三绝”之一。
职场中的争斗和友谊
苏轼书画诗文皆精通,还有工程师、美食家等头衔,妥妥的跨界才子。他的散文成就位列“唐宋八大家”。有意思的是,他曾写过的建筑的美文和东湖密切相关。
苏轼在凤翔当太守办公室主任时,后来他的上司换成了眉山老乡陈太守。陈太守是武人出身,刚正不阿,性格率直,做事具有雷霆手段。从气质角度,与苏轼大不相合。
年轻气盛的苏轼此时还没被职场磨光棱角,他和上司经常互怼,不留情面。苏轼有才自负,最受不了陈上司改动他的公文。陈太守也往往在苏轼来汇报工作时故意晾着他,让他久等。二人之间的不和,后来竟然闹到陈太守向中央打报告说苏轼抗命。
不过不久之后苏轼就有了“报复”机会。陈太守建了一座用来观景的“凌虚台”,让苏轼写篇文章,铭刻在台上。写东西对苏轼来说太拿手了,他借机大谈特谈台塌了后怎么样,充满嘲讽。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意思是说,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自我满足,那就错了。
哪有这样讽刺上级的?但陈太守居然一字不改,原模原样刻在台上,可见陈太守的度量也不是一般。
慢慢的,苏轼也发现上司人并不坏,有了修好之举。后来陈太守过世,很少为人作墓志铭的苏轼却为陈太守写了篇墓志铭,长度仅次于他为司马光所作的。
陈太守的儿子陈慥更是苏轼一生的好友。陈慥为人慷慨大度,苏轼贬谪黄州后,他给予了苏轼最多关照。
东湖,苏轼的亲情与爱情之地
东湖里还有许多景物是后人为了纪念苏轼而造的,如:雁南亭、断桥、不系舟、鸳鸯亭等,可以看作是一个苏轼主题公园。比如,湖畔的雁南亭顶部是一只翱翔的大雁,目视前方,心有所想,造型别致。据说有一年重阳节,身在凤翔的苏轼想念起弟弟苏辙,触发情思,提笔写下:“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
鸳鸯亭则是后人为纪念苏轼和爱妻王弗所建。王弗就是苏轼笔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女主人公。在离开凤翔半年后,王弗病逝,年仅26岁,留下了年幼的儿子苏迈。王弗“敏而谨,慧而谦”,是苏轼生活中的得力助手。虽然二人只有短短的十年姻缘,但是对苏轼一生影响至深。后人为纪念这对伉俪,在东湖建有“鸳鸯亭”。
“昔 我 往 矣,杨 柳 依依。”今人在东湖畔徜徉时,怎能不发出思古之幽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