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融入“园艺学概论”课程的有效途径探索

2022-11-18巨秀婷徐庭亮

现代园艺 2022年3期
关键词:园艺思政育人

巨秀婷,徐庭亮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省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16)

良好的大学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文、史、哲、艺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具有身心健康、品德高尚、意志坚强、勤奋刻苦、乐于创新的良好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的园艺专业自1995年开始招生,2007年入选省级重点学科,持续培养具备良好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园艺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指思政课程,还需要做到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门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一重要思想使得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1]。结合“三全育人”的总体要求,按照“两性一度”的课程标准,“园艺学概论”课程同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学生进行园艺基础知识系统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引领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在园艺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科技人才,更好地顺应新时代发展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

1 课程特点

“园艺学概论”是园艺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农学类专业的重要选修课。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园艺产业正在稳步发展过程中。因此,“园艺学概论”在植物生产类专业课程中将长期占据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以学习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为目的,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园艺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掌握园艺植物生产的主要技术环节,了解园艺业的新进展及新知识;应用所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指导园艺生产,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既为学习有关园艺技能打下专业的基础,又能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和生产水平服务。在“园艺学概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思政元素融入这个切入点,结合具体课程将思政教育融入园艺专业,从而引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满足“新农科”人才培养的建设发展需求。

2 思政元素的融入

课堂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课程思政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一个创新的教育实践过程。随着课程思政的兴起,思政教育不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而是所有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过程。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专业课全过程,也成为了专业教育的难点所在。作为专业课教师,如何让学生知道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支撑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具体的课程坚定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通过思政教育的融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就可以实现良好的课堂育人功能,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学习。因此,结合“园艺学概论”的课程特点,从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理念入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融入的途径,开拓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思路,找准课程中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凝练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将课程思政和育人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最后按照正确的评价导向,注重评价过程,使得评价结果能够合理地反馈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

3 有效融入的途径

3.1 教师思政能力培养

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将专业知识传播给学生,更要承担起育人责任,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未来园艺行业发展的必要性[3],更要坚定学生未来成为优秀的园艺应用型人才的信心。通过教师自我思政能力的提升,努力践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如从坚持时事政治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转变育人观念,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利用多种方式,在专业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感知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心、对园艺专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心。

3.2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教育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探索多元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参与形式,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加强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悟并接受“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3.2.1 案例资源法。精选红色案例和教学育人元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具有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意义的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如在讲授“园艺植物分类”的内容时,以我国蕴藏着的植物资源为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是许多世界闻名的花卉和观赏树木的原产地。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学生感知我国园艺植物分布在世界园艺产业研究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深知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未来将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同时,通过园艺植物流失国外的案例,使学生明白园艺植物资源的可贵以及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如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邀请优秀的行业专家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学生在与专家、名家沟通的过程中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坚守从事本专业的信心。

3.2.2 情境教学法。将思政教育过程化,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职业精神,是“园艺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培养目标之一。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置多种情境,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行为锻炼;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用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要求学生,按职业标准进行评价,使行为锻炼转变为情感锻炼,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完成角色转变。如通过耳熟能详的育种家故事,以及备受关注的耐盐碱水稻品种的育种,使学生感知“园艺植物品种改良”内容的重要性,增加学生从事园艺专业的自豪感,同时引入育种的失败案例——水葫芦的盲目引种,告诉学生育种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在水葫芦的后续治理过程中国人的智慧,坚定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信心。如结合本校的科研实际情况,介绍同学们身边的最新科技成果,为同学们创设情境:“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如果有了这样的技术,我们还能做什么?”等多种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加了课程的难度和拓展了广度,以及如何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促进当地农业现代化转型等,都是未来学生们需要思考的方向。

3.2.3 课堂研讨法。课堂研讨是学生最能自然接受的一种知识传递过程。在课堂上发起话题讨论,利用一些正反案例、矛盾问题,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再进行集体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给予一定的成绩奖励,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针对一些争议问题进行辩论,了解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判断和认知情况,通过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纠正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并通过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

3.2.4 混合式教学法。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及时、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动态。利用雨课堂和本校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通过智慧教学工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为单一的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和补充。因为在有限的课时和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要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系统理论知识,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以及兴趣,而线上的教与学,可以有效延长教学过程,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利用雨课堂,即时在课堂中发布课堂练习、调查等,实时掌握学生对是非题的判断,并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及时进行纠正,而此时切入思政元素,既能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又可以实现情感影响;或者通过主观题的设置,了解到每位学生的个人观点和真实想法,并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投屏,既可以将每个人的观点进行展示,又可以针对部分观点进行指导和评价,使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自然地同步开展。

3.3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以教研室研讨形式,做好课前协同备课、课中互相听课、课后集体研讨[4],实现教师时事政治知识的互补,可在整个专业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机的融合。明确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育人环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等每一个环节,通过教学设计实现有效的“教”与“学”过程,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思政知识体系,创设有效的教学系统。如在实验过程中,利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基本实践内容的同时,精心设计育人模块,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为实验环节是思政元素承载量最大、项目最多、频度最大的承载体[5]。

3.4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依次组织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设计多种学习过程。如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探究的学习过程,或从简单到复杂,再从现象到本质实现认知的学习过程,结合思政元素的设计,最终达到情感交流和行为参与的学习过程。如在讲授“园艺植物生长相关性”的内容时,结合“根深叶茂”——植物常见的生命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植物生长相关性,说明只有坚实的基础才能保证后续的发展,其体现的原理是发展的阶段性与叶茂渐变性。在总结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相关关系时,可结合2021年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出席记者会时提出的“树高千尺,营养在根部”,鼓励青年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学习,通过学习身边的时事政治,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未来才大有可为的积极心态。

3.5 有效评价

在“园艺学概论”课程庞大的知识结构中,在专业课程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基础上融合相关的思政元素,希望通过课程思政元素内化的结果以及课程思政促进学生改变。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与教学策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教学过程的记录、课堂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并形成反馈,并根据学生实时的线上反馈、学习心得、小结、问卷调查等方式给予定量的评价,同时在考核或考试过程中设置一些专业认知主观题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多项反馈结果,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充分发挥出课程思政元素在“园艺学概论”专业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

4 结语

基于此,通过课程思政元素在“园艺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融入,结合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合理、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觉这种思政教育不是说教式,并能自然接受;而教师通过不断提升自我的思政能力,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教与学。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得专业课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补充,并能更好地支撑和实现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品德[6],形成优秀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实现了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培养学生成为真正有情怀的当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

园艺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环保水培园艺》教案
园艺奇葩
思政课“需求侧”
园艺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