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旅游的在地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长沙市宁乡县沩水源村为例
2022-11-18孔卓琳龙岩芸露
孔卓琳,周 练,2*,龙岩芸露
(1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2湖南科技大学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研究所 410000)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颁布,我国的乡村建设和发展有了全新的动力。在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乡村正经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乡村变得越来越美,自然而然地吸引着城市居民。国家旅游局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来,70%以上的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会选择周边的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大于20%。目前,许多乡村经济条件显著好转,乡村风貌有较大改善,乡村旅游也越来越火。但在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部分乡村照搬城市建设经验,脱离乡村实际,过于人工化、城市化和模式化,导致乡村缺乏地域特色,缺少吸引力,严重影响了乡村本身的在地价值和长远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乡村本土特色出发,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引入“在地化”的概念,以乡村风貌为本底,与乡村的文化特质相结合,充分发挥乡村的自身优势和地域特色,打造独特的乡村景观,既能更好地留住“乡愁”、吸引游客,又能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从而带动乡村进一步发展。
1 在地化理论
在地化设计,即因地(土地、地域)而设计,最初是针对建筑全球化提出的。在地化设计来源于地域性的资源,如独有的风土、人文、环境、历史以及在此区域中产生的民族共识。乡村景观的在地化设计,就是要深入挖掘当地的乡土历史、民俗文化,结合本土特色和地方优势打造独特的乡村景观,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促进乡村生态宜居[1-2]。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许多乡村的建设实践为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浙江富阳文村[3]、河南省新县西河村[4]、山西省岢岚县宋家沟[5]、江苏省南京市桦墅村[6]、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明东村[7]等村落在景观建设中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理念。乡村建设结合自身生长脉络,充分利用原有材料,融入地域文化,为村民生活及活动创造了新的场所,也促进了乡村的发展和振兴。
2 长沙市宁乡县沩水源村项目概况
2.1 项目背景
在国家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长沙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乡村发展建设的文件,并对长沙市周边的宁乡市、浏阳市、望城区、岳麓区和长沙县5个地区开展调研活动,以期全面了解长沙市乡村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升乡村规划水平。
沩水源村位于长沙市最西部的宁乡县沩山乡,处于宁乡、桃江、安化三县交界的金三角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2.2 在地化设计资源
2.2.1 自然条件。沩水源村平均海拔780m,属高山小盆地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全年云雾锁山的时间长达4个月,素有“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之说。整个村庄四面环山,茂林修竹,奇峰峻岭,溪河环绕。沩水源村是沩江源的发源地,沩水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水资源条件好。沩山因舜帝之子沩到此而得名,是湖南旅游景点之一,也是沩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长沙的小西藏。
2.2.2 经济产业。沩水源村已有茶园100hm2、果园93.33hm2、蔬菜66.67hm2。特色手工业主要有沩山手打擂茶、手工面条、沩山豆腐等农产品加工产业,以农户家庭自产自销为主。
2.2.3 旅游资源。沩水源村有高氏宗祠、芦花瀑布、茶马古道、沩水源头、大沩凌云、雪峰亭、狮子岩、八卦井和二妫井等旅游资源。另建成3家农家乐,但游客量较少。
2.2.4 乡村文化。①禅宗文化:沩水源村紧邻沩山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村内有密印寺、万佛灵山等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禅宗文化底蕴。密印寺更有佛教界的黄埔军校的美誉。②宗族忠孝文化:沩水源村的高氏宗祠属于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土砖青瓦木结构,四合院建筑风格,坐东朝西,总占地面积10000m2,建筑面积989.13m2,由正殿(含戏楼)、厢房、五福堂三大部分组成。是宁乡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宗祠,并于2007年列为长沙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沩水源村还有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③生态文化及神话传说:沩水源村是沩水河的源头所在,有湘东通往湘西的茶马古道,有黄天冲舜帝二妫寻夫传说,有殷商时期青铜器虎食人卣。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沩水源村于2015年成立专门的沩水源忠孝文艺演出团,由本土人士自愿参加组成,演出地点为沩水源村高氏宗祠。通过传统戏曲中的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经典事迹体现精神、文化和物质的融合。
3 在地化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沩水源村的在地化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以现有的自然、人文条件为基础,遵循“因地制宜”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融入在地化理论,以发展农林业、旅游业为重点,以凸显当地宗族忠孝文化为主线,辅以发展茶文化和禅宗文化,打造一个经济向好、生活舒适的特色文化旅游村落。具体规划策略包括以下4个方面。
3.1 乡村空间更新
3.1.1 乡土建筑。乡土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人文精神外化的具体表现,承载着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沩水源村的乡土建筑以独栋正堂建筑为主,反映湘东地区传统建筑形式[8-9]。规划中,保留沩水源村原有的聚落形态,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和传统民居,重点突出祠堂等特色建筑,彰显建筑文化特色。利用空置民居打造特色民宿,美化庭院,整理房前屋后的果园与菜地,凸显乡村气息,发展休闲旅居经济,实现从“归园田居”到“乡村旅居”。采用地方材料和建筑技术,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规划新建文化活动中心等服务类建筑,为村民提供服务的同时,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
3.1.2 公共空间。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活动、相互交流以及游客观光游览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最具有在地特征的空间。既包括广场、晒谷坪、戏台等主要娱乐活动场所,也有街巷、河流、水口等串联村落形成整体结构的线性要素和古树、桥、塔、井等标志性元素。沩水源村景观规划中,除了保留村委广场和晒谷坪,还新建文化广场、大戏台、风雨廊桥和观景平台等公共空间,充分融合沩水源村的山、水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具乡土风味的活动场地。
3.1.3 景观小品。景观小品的设计以沩水源村的本土特色和文化特征为基础,提取、简化、凝练形成文化符号加以表达。规划设计德孝文化灯柱、忠孝文化牌坊、茶花雕塑、雅德垃圾箱等一系列文化景观小品,并对乡村废旧物品进行改造,利用旧瓦缸、旧坛子种植花草,体现小品元素的实用性和景观性,凸显乡村特色。
3.2 在地文化整合
在地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前者主要指传统村落、特色建筑、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等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外在形象,后者则以道德教化、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方式、手工技艺和宗教信仰等为主。沩水源村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较丰富,通过梳理文化脉络,整合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确立以宗祠为中心、宗族忠孝文化为主线,辅以发展茶文化、农耕文化和禅宗文化的规划思路。
3.2.1 宗族忠孝文化。以宗祠、文化广场和大戏台等文化场所为基础,辅以忠孝文化小品,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同时,延续沩水源忠孝文艺演出团的戏曲表现方式,结合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和民俗表演,打造“忠孝文化节”,使游客在游乐中接受忠孝文化的熏陶,打响沩水源忠孝文化品牌。
3.2.2 茶文化。沩水源村茶文化历史悠久,沩山毛尖、沩山擂茶颇负盛名。依托名茶、名山、名水、名胜,规划“探秘沩水源头”“重走茶马古道”“茶田采摘”和“茶艺展示”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游客深入感受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3.2.3 农耕文化。因沩水流经,沩山以种植香米而闻名。在沩水源村现有的农田肌理上,采用现代农田卫星点位布点,与平面艺术形式结合,创造随时间变化的明信片式稻田景观,使农田产生持续不断的吸引力。
3.3 乡土植物应用
沩水源村的植物规划遵循适地适树的总原则,针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进行植物配置。
山林区域以保护为主,利用沩水源村原有的森林和生物资源,引进少量观赏花木,辅以小型景观节点和特色生态景观栈道,使游客充分亲近大自然,感受乡土景观的生态性和多样化。
中心景区的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化采用复合式种植,上层选用落叶乔木,中下层采用常绿灌木或地被,主要乔木选择湘东地区常见乡土植物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国槐(SophorajaponicaLinn.)、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 Hemsl.)和荷花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inn.),灌木选择丁香(Syzygiumaromaticum)、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和红瑞木(CornusalbaL.),地被草花选用黑心菊(Rudbeckia hirta L.)、金光菊(Rudbeckia laciniata L.)和孔雀草(Tagetes patula L.)等,改善乡村景观风貌,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特色乡村植物景观[10]。
作物种植区的种植以原有的黄桃(Amygdalusper-sica)和猕猴桃(Actinidia)等一些特色果树为主;稻田及油类作物的种植主要集中分布在田园风光区,形成令人向往的田园风景;景观花田区则以原有的玫瑰种植田和芦花种植田为主,再配植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油菜花(Blassikakapestris)等植物,保证四时景观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具有较大感染力的视觉效果,吸引游客。
3.4 在地产业延续
沩水源村现有的农业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但缺乏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联合复合发展,外部驱动力不足。规划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重点,在乡村建设中适当植入新的经济产业。
利用原有的千亩茶园,规划茶田体验区,形成种茶-采茶-售茶-饮茶的完整产业链,让游客体验采茶、炒揉、品茶的乐趣,强化突出沩山毛尖、沩山擂茶等特色品牌。同时,结合茶文化,举办以“康养沩山,避暑圣地”为主题的康养避暑文化节、以“花海山泉,清爽激情漂”为主题的漂流文化节,激活乡村旅游经济。
依托原有的果园和蔬菜园,根据实际的采摘需求,分设蔬菜、水果大棚和加工作坊,结合伪山豆腐、面条等其他农产品加工,形成长沙市内当日下单、次日配送到家的“采摘——加工——配送”模式,增加乡村的经济收益。
4 结语
乡村景观的在地化设计,强调以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为基础,通过对在地资源的深入挖掘,全面梳理、创造性提炼,结合本土特色和地方优势打造独特的乡村景观,有利于乡村的长远发展。在地化设计使乡村景观融入自然、文化、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多方面,既有利于村民形成对当地自然人文和历史文脉的高度认同,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人居环境,又有助于唤醒情怀、增强乡土文化与游客的情感连接,对乡村旅游发展起到较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