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视角赋能绿色河道治理研究
——以淮北市烈山区闸河景观带为例

2022-11-18陈倪竹

现代园艺 2022年3期
关键词:堤坝空间生态

陈倪竹

(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院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00)

1 闸河景观带概况

闸河是濉河支流,发源于江苏省铜山县的十八里屯,干流全长72.4km,中段流经整个烈山区,起点位于张院桥,终点位于老拖山闸,全长10.08km,是烈山区的重要河流。本次景观设计范围为一期工程(创新大道——青谷路段),项目西侧为城市中心公园,东侧为化家湖与化家山。景观带设计包括闸河两侧,堤坝路以内(堤坝路至河口线)绿化工程设计,长约4km,宽度为20~50m,景观总设计面积为231413m2。设计河道底宽25~30m,边坡均为1∶3,堤顶设计宽度为6m,堤顶设计高程为设计洪水位加高1.5m,为36.97~35.21m,局部堤内坡采用生态预制块护坡,坡比为1∶3,总长度4km。

2 上位规划解读

项目位于淮北市烈山区东部新中心,是皖北山水城转型城市试验区,在《淮北市总体规划》上有“一轴、一带、五中心、四功能区”的城市构架,而闸河位于新城中心服务带上,是连接西侧老城区与东部新城的纽带。闸河景观带旨在依托山水骨架,聚焦城市副核,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新城滨水生态长廊。

同时,在加速城市转型过程中,淮北注重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传承特色历史文脉,打造具有淮北特色的公园绿地体系,以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闸河生态景观带在主题上延续淮北市公园绿地的特色,挖掘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尽可能与其他类型公园绿地进行差异化打造。

3 河道景观带案例研究

3.1 大沙河生态长廊——水波再兴蓝绿盈,续写深圳记忆

景观将大沙河转变为跟城市生活共同呼吸生长的流动风景,让人跟水之间的关系重新联系起来,大沙河在确保城市防洪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景观设计的媒介,来缝合碎片化的都市生态。

3.2 江岛新天地滨江商业生态公园——从防汛堤坝变身活力公园,从生态隔离到生态修复

首先,利用堤坝坡面上植草格的孔隙,地面上台阶状的挡墙形态,大大增加了雨水下渗的机会,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同时也形成了雨水滞留净化系统;其次,通过多个便捷入口,增强堤坝内外空间的联系;再次,三层沿江带状空间各有特色,增加了景观带上的主题丰富性。

4 景观设计难点

景观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在输水、泄洪为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融入活力共享和多元化的景观承载形式?如何重塑场地的生态基底?如何处理堤坝路内外侧的高差问题?如何协调城市与滨水空间的关系,激发场地的活力?如何让市民在游玩的同时追忆历史变迁,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变化?

5 总体设计

5.1 设计缘起——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展示新城面貌

闸河作为西部老城与东部新城的连接纽带,见证着城市的转型与发展,分别从生产(聚焦产业促转型——“高精尖”科技创新研究)、生态(聚焦绿色促转型——煤矿塌陷区治理)、生活(聚焦创新促转型——开发文创旅游发展)3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将三生融入城市生活,使闸河成为展示淮北市城市转型发展的窗口。

5.2 设计愿景——与自然同享,与健康同在,与文化同生,与居民同乐

通过亲近自然,追求健康,演绎精致绿色生活,为当地居民及游客定制一个自然、健康、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线性生态文化滨河景观带。

5.3 设计定位——一条河的涌动,是生命的奔跑,见证城市的发展,联系着新与旧,记录着古与今

设计以闸河水利工程为依托,并贯通河道两岸公共空间,打造集生态重建、休闲娱乐、形象展示于一体的带状游园。

5.4 设计主题——焕然新生

倾听“闸河”讲述淮北城市发展转型机遇,探索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5.5 设计策略——生态价值、缝合空间、文化植入

首先,河道生境重建。以生态先行、原生营造为基础,为动植物营造更多适宜的栖息地。其次,城市空间缝合。纵向上沿岸慢行缝合,贯通两侧滨水空间,打造双侧连续的健身步道、活力节点,让河流律动起来;横向上缝合滨水与城市空间,通过堤坝路内外进行连通设计,将城市与滨水空间进行沟通,提高片区的可达性。再次,城市文化植入。如通过文化长廊、地砖刻字、墙绘等形式,让市民在游览闸河的过程中,了解城市转型变化,感受城市生活新风尚,传达城市发展文化,利用景观的方式讲述着城市发展文化的点滴。

5.6 景观结构——双岸两段、相融共生,四区多点,功能互补

根据场地周边人群,进行功能划分和节点布置,不仅能让周边人群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也给人们带来一条连贯的慢行绿色通廊。

5.7 交通分析——缝合城市、园路贯通

对闸河两侧及市政桥下,布置供游人散步的园路和健身的跑道,使园路交通形成连贯的体系。同时设置一定比例连接堤坝路的便捷出口,让闸河绿地与城市肌理得到有机缝合。

5.8 竖向设计——功能复合,平洪共用

在堤顶线至河口线内区域(包含坡比1∶3的堤坝路护坡和整体较为平整的滩涂地),通过合理的竖向设计进行堤顶路内外的连通,增强场地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提升可达性。沿堤坝路极小部分做延伸挑台,拓宽人群活动空间、复合空间。洪水位以下不设置影响行洪的构筑物,保证滩地界面“平洪共用”,平时作为活动休闲空间使用,洪水期可以作为行洪通道。

5.9 水系驳岸设计——整合边界、降低干扰

设计水体边界两岸各约4km,河口线以下不做处理。全段驳岸类型为行洪土坡驳岸,整体边界以绿化种植为主,局部腹地较窄区域突破河口平面范围,设置亲水平台。并在临近河口一侧园路增设护栏或矮墙。

6 分区设计

6.1 北段:生态宜居段

特色:自然生态、舒适休闲、文化印记;长度:1872m(创新大道北100m-沱河东路);功能:漫步、观景、生态营造;手法:布置文化展示平台和山丘花园,展现滨河空间生态与文化的主基调。A文化科普平台——展示闸河历史,放置标有闸河大事记的文化装置,让人们更加了解闸河历史;B山丘花园——利用该处腹地较宽区域,延生堤坝坡道,打造微地形花园,丰富场地空间感受,人们游走其中,能够感受视野变化;C休憩节点——主要在局部园路两侧布置铺装和座椅,周围种植行道树或者观赏花卉植物,感受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态意境。

6.2 南段:活力休闲段

特色:活力舞台、全民活动、共享阅读;长度:2128m(沱河东路-青谷路南100m);功能:聚会、活动、健身、娱乐、阅读;手法:采用流畅的园路线条串联起一系列具有现代活力、全民共享的滨河空间。A全龄活动区——该区域周围建设有大面积安置区和学校,对健身活动、社区交流的需求较为强烈,通过拓宽堤坝路界面,延伸活动空间,增设挡墙,使场地功能复合,并融入文化元素,增添场地活力;B儿童乐园区——沿堤坝路设计挑台,作为儿童乐园,放置攀爬构架、秋千、沙池、树池座椅,并沿堤坝路一侧安装彩色护栏,作为节点识别,并起到保护游玩儿童的作用,平台地面用活力明快的彩色地面,画上可以活动的标线,赋予场地多重功能,滩地空间有限,做悬挑平台,拓宽滩地通行空间;C阅读平台——共享阅读空间一部分为周边群众提供户外阅读交流的空间,一部分打造开敞绿地,人们可以进行搭帐篷、野餐等亲近自然的活动;D特色活力节点——在腹地较宽的区域布置平台,设置阳光吧台和嵌草石阶等,丰富人群交流休憩活动。

7 种植设计

7.1 种植主题

依托水、林、花三大生境要素,打造特色鲜明的河道景观微生境。

7.2 种植手法

A积极、渗透界面——开敞、通透、一维生境营造和融合、统一、多种生境营造。手法:沿岸景观效果好的区域打开;与堤顶路相交处,采用消隐的手法;设计自然式的组团种植形式,选择相同树种将滩涂地与周边融合。

B消极界面——遮挡、隐藏、多维生境营造。手法:堤顶路、破旧建筑等景观效果差的区域遮挡,或为了安全性进行隐藏。

7.3 种植策略

首先,防洪与安全。结合行洪功能,在滩涂地区域内设置园路并栽植耐水湿、抗性强的行道树和草花地被,在必要的视线焦点处新增花灌木片林。依据河道堤坝要求,堤坝上禁止栽植深根性植物,可撒播野花草籽,栽植浅根性的灌木。在园路与河口线距离较近处,设计栽植芦苇、荻等较高的耐水湿植物,保证行人与河道的安全距离。其次,渗透与融合。河道两岸栽植行道树,通过开敞性植物种植的韵律变化,运用对景、透景、框景、借景等造景方式,融合沿岸植物的观赏内容,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在部分出入口和必要的视线焦点处新增梅花林、桃花林、樱花林等花灌片林,增加堤顶路绿化和滩涂地绿化的交互渗透。

8 结语

在一城一河一故事中,因为有水,城市才有了灵气,因为有水,城市才更加美丽。河是一座城市的象征,一座城市的记忆,流经每一个城市中的河,都经历了多年的世事沧桑。当一座城变化了,一条河及它所承载的故事也随之变了。

猜你喜欢

堤坝空间生态
空间是什么?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去洞庭“心腹之患”须治“沙质堤坝”
创享空间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嗨,朋友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盱眙生态藕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