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艺术角度认识古树名木三个维度:基本属性、构成层次、艺术审美
2022-11-18李欣妍
李欣妍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北京海淀 100081)
2016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意见》,其中要求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古树名木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1]。随着对古树名木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逐渐提高,关于古树名木的研究资料也愈加丰富,但主要聚焦于现状调查以及保护策略与机制等方面,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解读古树名木的相关研究领域较为空白。
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的古都之一,古树名木众多,其自然和文化两个属性维度均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采用文献检索及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古树名木”,检索到相关主题文献3000余篇,表明关于古树名木的研究资料较为丰富。但深入分析后发现,关于古树名木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现状调查、分析及保护策略与机制等方面,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解读古树名木的相关研究领域较为空白。本研究运用归纳分析法,在文献分析与研究基础上,结合北京地区古树名木实例,从环境艺术角度,系统性地认识古树名木的3个维度,即基本属性、构成层次和艺术审美。
1 北京古树名木基本情况
根据《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凡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其余的,为二级古树。名木,是指珍贵、稀有的树木和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2]。北京作为著名的五朝古都,经过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建设发展,所拥有的古树名木品种数量长期居全国之首,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密度不均等三大特征。其在北京的整体分布格局可概括为“四块一片”,其中“四块”是指北起香山、南到八大处的西郊风景区,包括故宫御花园、太液池和颐和园在内的皇苑,例如天坛、地坛和太庙等处的坛庙,以及明十三陵,各块的古树有4000~7000株。而“一片”是指在北京各街巷和庭院中散落丛生的古树[3]。
这些历代古树的种植时间最早可追溯到汉唐两朝以前,但大部分种植于辽金至明清两代,树种主要是常绿的柏树、油松、白皮松,以及落叶的银杏、国槐、枣树等。其中许多古树名木拥有自己独立的历史名称,或因皇帝御封赐名,或因树形奇特和民间传闻故事而得名[4]。
2 北京古树名木的两种基本属性
2.1 北京古树名木的自然属性
古树名木自然资源是森林资源的精华所在,其保存了古老的遗传基因,具有很重要的种质资源价值。在维持人类生态平衡方面,古树名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有助于改善气候,保持温度与湿度相对稳定,同时能有效减低风力并藏滞雨水,为动物提供良好稳定的栖居环境。北京如今作为现代繁华都市,其人居环境被钢筋水泥包围,缺少自然生态系统元素和天然植被绿意,因而古树名木的存在不仅为城市景观增添了魅力,同时也对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2.2 北京古树名木的文化属性
金学智在《中国园林美学》中曾指出,古树名木在园林空间中不仅通过体量和形态展现了它外在的形式美,还凭借着漫漫历史长河在其身上凝聚的时间价值展示了深厚的内涵美。古树名木历经沧桑,不仅是大自然风雨变幻的亲历者,更成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者。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便对古树名木具有特殊的情感,一棵古树背后往往有着传奇的故事与鲜活的记载。北京是辽、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此地区的古树名木,不仅是首都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体现,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树木文化特色和北京地区悠久的历史传统[5]。
3 北京古树名木构成环境艺术的3个层次
3.1 风景构成
古树名木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风景构成。计成在《园冶》中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意为构建房屋容易,百年成树艰难,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宁可擅自挪动建筑来保住这棵大树,可见古树名木在风景构成中的重要性。
颐和园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园林设计理念蓝本,借鉴江南园林的景观设计手法,历时多年并耗费巨资才得以建造的一座大型山水综合园林,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博物馆”。从风景园林的视角考察与踏勘颐和园的古树名木可以看出,其是颐和园景观构成与风景审美中不可或缺的活体文化元素与生态因子。具体来说,颐和园中的古树名木呈现“前山柏、后山松、西柏多、东松多”的格局,主要分布于前后山、长廊沿线和后湖两岸[5]。《颐和园志》曾记录:现今颐和园有1608棵古树名木,其中108棵一级古树、1500棵二级古树,有油松、白皮松、桧柏、侧柏、楸树、玉兰(白玉兰与乔玉兰)、桑树、国槐8种古树。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兴建清漪园开始,乾隆皇帝当时在此大规模地治山理水,修建了大量的亭台楼阁,例如在万寿山上下种植大量名贵树木花草,随后此山从童山、荒山,逐渐发展演变为古树参天、林荫蔽地、古建筑群掩映的自然景观风景名胜。这1600余株古树便是颐和园修建以来历尽沧桑幸存下来的“活的文物”,遒劲苍老的古树构成了颐和园园林的古朴风貌,它们与御苑相伴始终,是中国历史上珍贵的自然文化遗存和重要的园林历史实践见证。中国古代即有“名园易得,古树难求”的立论,旨在追求苍老树形所含蓄的历史沧桑,从而获得人文景观价值。倘若南湖岛上没有国槐、仁寿殿前没有国槐、乐寿堂(永寿斋)没有国槐、介寿堂(国花台前)没有国槐、清华轩(新亭附近)没有2棵古白皮松、仁寿殿前的仁寿门后没有古楸,古建的文化价值不仅会大打折扣,整体文化空间价值也会逊色不少。
3.2 人格象征
古树名木因久历风霜而形成了独特的人格象征。北京最著名的古枣树位于东城文天祥祠,相传是南宋名臣文天祥在此被囚期间亲手种植了这棵枣树。文天祥死后,许多缅怀他的人通过不同的形式为他留下记录,如王炎午的《望祭文丞相文》和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等哀悼的诗文,为我们追忆文天祥提供了最初的线索[6]。笔墨诗文虽有力量,随着时间流逝却有流失和遗忘的风险,但文天祥亲手种下的这棵枣树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根繁叶茂,遒劲有力。古枣树的枝干均朝南倾斜45°角,象征着这位爱国主义民族英雄虽然身陷囹圄,仍然不忘南方的故国,被后人称之为“指南树”,成为了文天祥被俘期间所写诗词《扬子江》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真实写照。该树所结的大枣从未有过病虫害,也被认为是因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所护。以上传闻之所以能在民间代代流传,正是体现了人们对文天祥的钦佩敬慕与怀念追忆,“指南树”也因此超出一般古树名木对于生物学的基本范畴,而是成为文天祥衍生性文化人格的化身,形成独特的文化遗产延伸价值,树以人传,人以树名,人树合体。
“罪槐”是指生长在北京景山公园生长于一处斜坡上的古槐树,其历史可追溯至崇祯十七年,因北京被农民起义军攻破而走投无路的皇帝崇祯便是在此树上吊身亡。此树被后来的清朝统治者命名为“罪槐”,为笼络人心,使用铁链将其锁住以示惩罚。曾有后人以对联“君王有罪无人问,古树无辜受锁枷”诉之不平[3]。虽然“罪槐”曾于1981年进行补栽,但并不影响它成为大明王朝从此衰落的历史见证与文化记录,以及其具有的独特人格象征意义。在浙江湖州,过去曾有朱天庙会,里面供奉着一尊武士塑像,赤脚踏在小山冈之上,一手高举乾坤圈,一手握持檀木棍。其中的小山冈象征着景山,乾坤圈则象征着崇祯投缳于其上的槐树[7],也就是“罪槐”。南方民间百姓供奉朱天大君,表面上看是对崇祯皇帝之死与明朝灭亡的追思与悼念,实际上则凝聚着百姓亲历的清兵南下等沉重痛苦的记忆[8]。“罪槐”身上所承载的也正是这样的一段历史记忆。
3.3 人化自然
古树名木经过人化自然的过程已成为环境艺术的魂系所在,成为了公园、园林等自然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和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曾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早明确地提出“人化自然”的概念,其不同于自在自然与天然自然,更多地表征了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集中地表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它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它是人类认识与实践的对象[9]。古树名木作为人化自然的一部分,是人与自然物通过相互作用得到的产物,拥有两种属性,其一是人类学属性,其二是天然属性[10]。人类学属性为由它所构成的环境氛围增添了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不仅仅是观赏价值,在园林造景中也可尽显其象征寓意,同时自然属性也是构成环境的重要要素。如园林中通过树木的配置、分布,利用自然繁茂的树木生态,按照树木形、色、香的不同,构成具有丰富层次的和谐景观。中国古典园林始终崇尚的正是一种将具有丰富和谐之美的自然景观,进行充分再现升华,并融入深厚历史人文内涵的艺术境界。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又可以被称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综合园林”[11],同时具有人类学属性和天然属性的古树名木,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其环境艺术中的魂系所在。
4 北京古树名木的环境艺术审美
4.1 北京古树名木在环境艺术审美中的意象生成
“意象”一词本是哲学概念,但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将意象首次作为艺术创造领域的理论概念,意为“率意赋形”,即在艺术创造中从物象中窥其意象,并携审美情思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实现艺术的“立象以尽意”[12]。高尔太也曾在《论美》中用星星和老鹰的经典比喻,说明自然是没有意识的原始存在,而他们所具有的美是自然的人化。如古树名木的形态构成便是自然给予的初始,它本无象征意义,只是一种形态的构成,而审美主体将自身情感灌入自然初始形态之中,将其进行喻体化等艺术化表达[13],从而使古树名木这种自然意象成为了环境艺术审美中的形象来源。
中国古代历来有崇尚自然的传统理念,尤其注重自然中情与景的关系。因此,常在创作之时以情入景,以景寓情,而在观赏之时则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这种把自身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息息相通的自然观构成了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思想[14]。古树名木在环境艺术审美中的意象生成过程也是如此,古树名木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看似为静物,但实则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且暗藏着厚重的历史感。一方面会激发审美主体的情感,激起无限遐想与人生感触,另一方面审美主体也常常将自己的个人情感映射于此进行感知,寄情于树,以树寓情,两者相互作用,循环往复,古树名木因此成为环境中独特的审美意象。
4.2 北京古树名木在环境艺术审美中的价值评价
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是审美价值评价中常用的两种尺度,前者是主体对象性尺度,审美价值便是以满足审美主体的内在尺度的实现为实质内容,因主体文化背景、心理结构的不同体现出个体差异性;后者是客体规律性尺度,而客体具有审美价值,并能满足审美主体内在尺度下的审美需求,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审美价值实现的过程,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理解和观照,最终获得审美享受、达到情感升华的过程。
古树名木在环境艺术审美中作为审美客体,其客体尺度具体内涵可以从4个层次进行解读,即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和超验意境层。古树名木的自然实体构成了物质材料载体,其形态、色彩又形成了不同的符号形式,随后通过与审美主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现实的、生动的审美意象,最终在意象的基础上形成了超验意境。而中国人作为审美主体,受儒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君子比德思想影响极深,具有独特的“天人合一”宇宙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构成了主体尺度的具体内涵。“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古树名木的审美价值实现,展现的正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情与理[15]。
4.3 北京古树名木的两种生命维系
伊丽莎白·巴洛·罗杰斯[16]曾在《世界景观设计:建筑与文化的历史》中说:“在西方,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园林就被定义为‘第三自然’,以区别于荒野的‘第一自然’和田园风光的‘第二自然’。”而邬俊[17]则在《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将偏纯粹自然的景观定义为“第一自然”,它是最本源的自然;将带有人类理性与社会情愫的自然景观定义为“第二自然”;而整合了前两者并更加偏重文化认知的自然景观便将其称之为“第三自然”。尽管不同学者对于“第三自然”的定义表述并不完全相同,但其内核是一致的。古树名木作为“人化自然”,同时具有人类学属性和天然属性,是环境艺术中的魂系所在,属于第三自然的范畴。我们所追求的第三自然,是美学的自然、人文的自然、历史与文化的自然,融合到有形的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景观化的自然中,也就是发挥北京古树名木的自然属性生命力和文化属性生命力,使由古树名木构成的城市景观更多地成为具有美学和历史人文色彩的第三自然景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古树名木作为大自然中优秀的种质资源、特殊的自然景观、宝贵的历史文物和重要的科研标本[4],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