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融合理念下高校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2-11-18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农学科教融合

王 悦

(湖南农业大学,长沙 410128)

科教融合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将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以提高大学科研综合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教育理念,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培养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科教融合本质上是改变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理念,其强调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为学生普及前沿知识,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科研与教学两者的有机融合[1]。在西方古典大学时期,科研与教学实际是分离的。19 世纪,德国现代教育改革确立了其科技强国的地位,柏林大学首开“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教育改革,科学研究成为大学教育的职能,随后,两者开始走向融合[2-3]。由此得见,科教融合的实现基于高校科研的教育性[4]。

科教融合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可有效改善当前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育缺乏的现象,彰显育人功能,逐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5]。正如《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所指,建设“双一流”高校与建设优势学科的八项重点之一是深化科教融合,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开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联合科研。

众所周知,农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完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种业“芯片”等核心技术缺乏,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也成为农业人才培养的重大难题。破除农业发展瓶颈,打赢种业翻身仗,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教融合理念下的高校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1 科教融合理念下高校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校农学专业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市场上对于农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例也逐年增大,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也对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复合型农学专业人才亟不可待。

1.1 提高国家农业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依赖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我国农业竞争力和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当前,我国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忽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与发达国家学生相比,我国高校农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偏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复杂多变的人才需求。针对当前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不突出、科研实践体系不完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和考评流于形式等问题,急需贯彻科教融合理念,将科研结果转化为精品教学资源,用科研带动教学,用教学推动科研。通过搭建科研与教学的专业平台,培养多元化现代化农业人才。

1.2 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下的必然要求

目前,部分农学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过于简单,教学内容与实际农业生产脱节,学生深入基层的机会较少,对农业生产现实问题了解不多,导致农业专业学生知识面过窄,思想同质化,创新思维不发散。可以说,现在农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匹配。但现实却是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市场对农业复合型人才渴求,这些都在倒逼高校加大对农学学生的培养力度,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丰富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思维水平与实践能力,拓展专业理论知识,使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复合型转变,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1.3 高等大学教育的经典职能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经典职能,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具有鲜明的目标性、计划性和组织性,早在古典大学时期就已经确立,传承到现代大学教育,随时代的变迁得到空前的强化[6-7]。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培育有学问、有才能、有思想和有品德的人的过程[8]。其实质就是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要,并在知识更新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9-10]。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农学人才指明了方向。即,通过科教融合,创新培养,指导农业专业学生将论文写在田间大地,切实提高农业专业学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 科教融合理念下高校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2.1 考评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考评体系还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系统化、规范化和成熟化的考评体系暂未形成。第一,现今的考评体系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这个问题,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考什么就学什么的不良风气。这种围绕考试内容而学习的方式,极大阻碍了高校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科研训练与科研素养的缺乏。第二,现今的考评体系无法折射出毕业论文实际参与者的情况。针对现下存在的毕业论文质量差、学生参与度低及导师的重视程度欠缺等问题,多数高校采取了本科生导师制、毕业论文机检制等措施,以期待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但这些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项因素干扰,导致收效甚微。

2.2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

高校农学专业设置的基础实验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如作物学实验、农学实践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普及农学生产知识,但从长远来看,专业课程的设置还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以智慧农业为例,遥感成像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光谱检测技术等普遍要求学生至少掌握1 门以上的计算机语言,尤其是基础性的R 语言。与之相悖的是,当前学生能接触的信息技术课程种类单一,与生物智能等现代农业技术手段的交叉融合度不够,导致学生计算机语言基础薄弱、在科研中专业实践课科技含量低、数据处理与分析雷同及科研方向受阻。

2.3 实践教学参与度不高

实践教学作为农学专业的特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培养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需途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受我国传统理论教学的影响,多数学生追求高分、高绩点,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定位不明确,导致其对实践教学不重视,备课和讲课敷衍了事,教学质量远未达到预期的水平。此外,在为数不多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多数学生扮演“看客”角色,真正意义上的实操较少,以致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

2.4 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课堂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比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的“压迫力”不足;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主要依靠教师的课件来获得和吸收核心知识,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偏弱等等,都造成了教学资源浪费,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学生综合素质持续走低。

2.5 科研经历少

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又是对大学课程教学活动的一种扩展。对高校来说,参加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创新型农业人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对于学生而言,参与科研能够培养其科研热情、科研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思维开拓能力及分析总结能力,提高学生实操水平,激发科研热情。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农学专业学生科研经历过少,科研热情未被激发,专业知识考后即忘,极大阻挡了高校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前进的步伐。

3 科教融合理念下高校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3.1 营造浓郁的科教融合氛围

为了营造科教融合的发展氛围和趋势,在国家层面,要出台支持政策;在高校层面,要明确教育职能,因材施教。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近年已出台了许多推进高校科教融合发展的政策。为进一步促进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还需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地。通过积极的政策导向,引导高校及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灵活地转化为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热情。

明确教育职能,探索特色人才培育道路。科教融合氛围的营造,需要明确高校“五大”基本职能,强化自身优势,创新驱动引领,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育人之路、强校之路。不难发现,科学研究是营造科教融合氛围的关键点之一,同时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前置条件。因此,应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与科研项目,早进导师课题组、早进研究团队,提高科研参与度,培养科研兴趣。

因材施教,引导个性化发展。高校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探索跨学科、跨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应用型、复合型等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师生、同学之间还要加强学术交流,以头脑风暴的形式,碰撞出学术思维的火花。此外,注重对学生科研素质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时,保持对科研的探索心与敬畏心。

3.2 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具体教育观念的制度载体,是其核心责任与使命。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要以科教融合为指导方针,制定突出学科优势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掌握科研基本方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科研实验和实践生产中,做到融会贯通。要完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摒除唯论文论,试行以提高农业创新人才素质为目标,综合教师品德、课堂教学、科研指导和工作态度等多项指标的教师评价体系。要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校在农学专业中建立连续性、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让学生尽快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中,领略科研魅力。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立身之本,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在高校农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其关键环节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能,培养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高校教师作为科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执行者,对科研与教学的亲身实践,以及对科教融合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解程度,关乎到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德育人,注重教师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培养,提高道德认识、磨练师德意志、培养师德行为,增强教学责任感、国家荣誉感,深化认识,强化责任担当,理解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做到知行合一、品德高尚,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投身教学、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授课内容,通过教与研的转化,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升教学质量,让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障。此外,引导教师端正工作态度,专注教学业务,强健体魄,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教学育人事业,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农学专业学生爱农、敬农、知农,学习好农学专业理论知识,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3.4 丰富专业课程教学方式

科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与高校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要丰富专业课程内容,将科研实践融入到教学设计,同时要将教学形式多样化,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氛围。高校农学专业课程应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利用多媒体等资源,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微课、网课、直播课、辅导答疑和自主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利用碎片化的教学视频,专题讲解一个知识点,阐明一个主题,通过鲜明的语言、清晰的逻辑,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知识点的把握与理解更加清晰,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和拓展知识面的目的。利用科技网络手段,将文字式的知识点转换为更易接受、印象更深的图片、音视频和动画等,利用感官效应,多维度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便于学生消化理解。

3.5 推广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程内容转变为生产、生活或科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学生团队交流为主,教师从旁指导为辅,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分析、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获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研究性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从传道授业者转变成答疑解惑者,学生从知识被动获取者转变成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核心人物。通过模拟实际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引导学生团队制定方案、完成报告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农业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营造浓郁的科教融合氛围、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及推广研究性教学,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具备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实践生产技能,能在涉农企事业单位或部门从事与农业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及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因此,科教融合是培养创新型农学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能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宏大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农学科教融合
声明
声明
声明
《科教导刊》征稿启事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融合》
破次元
基础农学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