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以大运河江苏段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2022-11-18芮潇
芮 潇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南京 210088)
1 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研究现状与实践意义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了大量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并世代相传,这些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大运河既是黄金水道,也是世界遗产廊道,目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进大运河立法,利用建设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化公园、专题博物馆等方式,实现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方式,则在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 年开始启动“世界的记忆”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利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及保存工作,以便这些文化遗产最大范围和限度地为全世界公众所共享,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纷纷着手于借助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对大型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数字化保护、转化、展示和体验等工作。以遗产廊道为例,即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此概念源自于20 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它是一种新的遗产保护形式,将遗产保护与绿色廊道综合起来形成的新型遗产保护理念,其遗产廊道保护隶属于国家公园体系[1]。伊利诺伊州和密歇根州运河遗产廊道(1984 年)、特拉华州和里海通航运河遗产廊道(1988 年)、俄亥俄和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1996 年)以及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2000年)都是运河遗产廊道,对于这些运河生态恢复与运河两岸旅游经济发展,数字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此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虚拟体验的研究日渐成熟,江苏有部分高校现已开展对近代建筑遗产数据库建立方面的研究,并与企业、出版社合作开展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数字出版云平台的建设。大运河遗产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并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利益相关者众多,遗产识别和保护的基础工作相对薄弱,近年来尽管有很大改善,但仍未能就该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需求达成普遍共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变迁或灾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一些运河遗产遭到破坏甚至不复存在。目前,有限的资金解决不了对大型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抢救和修复,传统的博物馆展出形式也已逐渐满足不了大众的观赏和游览需求,如何在自然影响和人为破坏双重压力下,通过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来保存、展示和传承文化遗产信息,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难题。2006 年国家作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决定后,许多专家学者就大运河的人文价值、功能定位、生态发展及遗产保护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2]。2018 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在苏州正式开营,该国际设计工作坊是从技术层面上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建设思路和实施路径进行的先行尝试。
1.2 建设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遗产数字化展示的实践价值
大运河是人类和自然的大型联合工程,运河河道与沿线遗产及河道周边环境,反映了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百态、市井繁荣,成为独特的运河文化景观。千年运河肇始于江苏,大运河江苏段最具运河遗产的多元化特征,具有遗产类型多样、数量丰富的特点。利用虚拟数字技术展示与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同时还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文、艺术、历史、地理、科技等特色,为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
数字信息可视化技术重构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数据可视化改变了信息的呈现和成像方式,信息可视化技术与文化遗产相融合,多元学科创造性协同整合,不仅在于文化保护,更在于文化传承。信息技术降低了文化呈现、研究和保护的壁垒,提高了用户对文化遗产的信息体验,让感官跨越时空,在虚拟与现实中延伸观察和理解文化的能力,拓展了文博信息的挖掘、管理与传播方式。总之,信息可视化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
2 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概念及方法
2.1 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概念
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遗产展示及其修复,即通过合理的修复和恰当的展示,提升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内涵价值的认知,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与欣赏。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工作逐步开始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它的出现为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和契机。为了给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更加丰富的技术选择,如“现实创造技术(Reality Creation Technology)”包括AR(扩增实境)、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这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文化遗产的修复与展示以更创新、更直观、更个性化的互动方式呈现。
2.2 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基本方法
前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字信息可视化技术下大运河江苏段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并对其现有资源、现状优劣、空间布局、生态发展以及大运河文化带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等进行实地调查,获取大量运河沿岸产业发展及规划建设方面详细且准确性高的一手资料,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与保护研究的理论基础。
后期研究包括建立数据系统,具体方案落地,提供空间优化、功能分区,并通过三维模型和虚拟数字技术进行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展示场景搭建并渲染,统一策划展示区解说导引系统,把想法落入现实,实现大运河遗址公园空间布局的优化和文化传承保护。
重点、难点包括信息可视化技术与运河遗产保护和展示的结合,除了文化解读、场景应用等以保护为目的的应用开发研究,还应加强网络应用产品的开发探索研究,包括适时进行实物产品转化和衍生开发,并及时反馈给网络平台中数字化文创产品,将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IP 资源进行商业应用开发等等。通过公众号的建立、IP 形象孵化、智能景区、综合服务中心、文创周边等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扩大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的影响力,延长遗址公园的可持续性。
3 遗产数字化展示在景观设计应用中的创新之处
3.1 遗产数字化展示在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应用
关于江苏地区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方法的研究,以及遗产数字化展示在大运河江苏段考古遗址公园遗产展示和保护中的运用,可重点从遗产服务可视化、信息管理可视化、宣传旅游可视化3 个方面进行探析。
通过艺术、工程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对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复原和展示,既可以为遗产保护、教学科研提供充足的资料来源,同时又可以为政府管理提供直观、全面的史料参照。研究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与展示数字化复原,将中国大运河千年文化用现代的方式传承、保护、展示和宣传,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信息可视化技术进行数字展示,结合多元化手段,既可极大地提高展示的信息量,又可使阐述的过程充满趣味性,使参与者能够获取全方位信息,还有可能创造新的需求。如数字文创产品手作或伴手礼、网络虚拟4D 旅游、结合AI 和VR 技术的虚拟体验、文创旅游产业的APP 公众号网络平台等,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现实开创了遗产保护与展示设计的新时代。
3.2 遗产数字化展示在景观设计应用中的创新优势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更加灵活且广阔的空间,主要集中表现在其展陈方式、内容表述、情境还原和传播途径上。在进行与遗产保护相关的景观设计规划时,应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改革历史文化遗产在景观设计中阐释与展示的构想、技术及表现形式。例如:视听综合语言呈现、多维虚拟复原展示、三维历史空间重构、立体动态效果展示、线下线上融合传播等等[3]。
在已建或筹建的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中,借助数字化技术自带的交互属性特征,打破传统文化遗产展示的静态方式,突破单纯靠单向信息传输的限制,让大众有机会以更多元的方式参与到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例如,提供大量大众可参与的互动性环节或游戏化内容,并融入数字化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文化遗产与使用者之间产生新的关联。在公园景观设计规划建设过程中,为了构建良好的用户体验,可以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游戏式的展示方式,在实现文化遗产活态传播的同时,鼓励全民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探索、保护与诠释中来。
4 结语
江苏段大运河历经千年,积累了无数文化瑰宝和富有历史、自然、文化、社会多重意义的遗址遗迹,这些遗址遗迹给沿线城市镌刻了厚重且浪漫的运河故事,是江苏流动的史诗[4],但如今发展上也存在着许多抑制因素,例如缺乏较现代的文化展示系统和文化教育解说系统。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与变化的今天,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优势亦更加凸显,从遗产数字化展示在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应用的角度入手,对江苏段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数字化阐释与展示展开分析和探讨,将有利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