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社技术指导模式分析
——以毕节市金沙县岩孔街道上山社区为例
2022-11-18陈龙胜饶佳咪
李 旭,陈龙胜,饶佳咪
(贵州商学院,贵阳 550014)
2020 年,中国决胜脱贫攻坚,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然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三农”问题依旧还是关系国民生计的根本性问题,党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对此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国内关于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新模式发展建设有诸多研究,例如“公司+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合作组织和公司制农业等模式。在实地实践中,这些模式在建设新农村中都发挥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对乡村振兴建设起到重要推动力。但是这些模式在执行过程中,也突显了一些弊端,如无法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带领村民真正实现小康;并且这些模式本身具有局限性,并不适合在国内大部分农村实施,很难从根源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立有效的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新模式,本文提出“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人才+合作社+农户”模式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三大发展新模式,望助力乡村振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偏远山村地区的发展之难。
1 相关研究背景
1.1 新型农村合作社技术指导模式必要性概述
本文紧密围绕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社技术指导模式分析实地运用这一课题,包括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技术指导三类模式分析上山社区实地概况等基本概念,以及合作社技术指导模式在上山社区中的实地实施优势。
2020 年,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实现农村创新,使得新型农村合作社模式在农业农村落地生根成为根本性问题,围绕此问题进行研究也是回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现实需求。
1.2 国内研究综述
潘伟光[1]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目前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有效方法,而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创新能促进弱小和分散的农民走向市场,完成现代农业农村产业化。
王宁等[2]认为新型农村合作社对于现代农业农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谋求未来农村振兴长期发展的重要助力和组织载体。
王俊斌[3]提出要想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社模式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就需要同时实现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是深刻落实毛泽东提出的“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不是让制度和模式纸上谈兵,采用先动带后动,即专人指导学习的模式带动制度实施。而“改造”农民的这一重任要靠农民自己来完成,只有当农民把自己“改造”成完全独立自由的经济主体,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任务才有可能通过建立新型的合作社模式来最终完成。
黄延信等[4]认为明确合作社中的义务和收益分配,在保障村民得到益处的情况下,有助于合作社的长期运行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韩连贵等[5]认为在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中,必须充分考虑合作社经营的可实施性,并在实施过程中拥有详细的标准和预期达到的目标,同时要确定各项举措有专人落实和跟进。
杨毅[6]认为扶持合作社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邢伟[7]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提出了“三权分置”模式,明晰农民和政府主体下的具体权能,认为这样既能在确保巩固村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又能实现产权管理全覆盖、行权主体相制衡,实现村集体所有权实化、具体化和可行使。
张格[8]认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重要国家方针策略,采取了超常规的精准对焦模式,确保了2020 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种模式对中国农村振兴有着惊人的作用,今后农村振兴工作可以就此提出新的思考。
2 新型农村合作社技术指导模式概述
新型农村合作社技术指导模式是以农民为主体,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地方发展方向,联系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社会各界力量派出专家指导并培训农民,带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道路,是新的经济互助发展模式。
2.1 “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
与政府建立责任连体机制。聚焦“产业融合、联合发展、利益联结”三个环节,建立上山社区新型农村合作社。该合作社成立主要是以养殖业为主,村民自愿入股统购统销、技术指导和农资供应为主的养殖业专业合作社,打造地方优势产业品牌。同时,新型农村合作社将坚持用一个标准、协同管理和统一销售的经营理念,采取为农户提供培训、技术和销售等一系列的全包化服务。针对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帮扶支持,政府给予相应的帮扶政策和资金补贴并在合作社管理中发挥监督作用,确保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正常运营及保护村民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新型农村合作社整合地方资源,形成“政府+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帮扶合作模式,帮扶地方产业发展,解决当地发展困难、供销困难等问题,带领地方村民真正做到“抱团取暖”,一起走向共同富裕。
2.2 “人才+合作社+农户”模式
与人才建立股份连心机制。由于地方上的农村村民受教育程度及专业技术能力普遍不高,基本只通过口口相传的模式来掌握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技术,而这种传统技术已无法符合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实现产业化种植和养殖。同时,为了更好地将“村集体持股、村民参股”的发展新格局落到实处,当地合作社需寻求专业指导人才,对合作社即将开展的种植和养殖产业化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此模式是通过专业人才的培训和指导及合作社的担保,充分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及合作社的担保作用,吸纳农户自愿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加入合作社。同时,合作社也将采取基本收益、按股按劳分红等方式,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实现参股经营有“红利”、收益具有持续性,农民种植技术得到质的提升,一起实现乡村振兴。
2.3 “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与企业建立产业连片机制。“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即符合地方发展并愿意提供帮扶的企业以租赁、承包等方式利用农户土地,并且开办种植、养殖示范基地等,再将基地生产和管理统一承包给合作社。农户通过参与合作社经营,不仅可以直接获得土地租赁收入和务工收入,而且也能得到合作社的年底红利。在实施这种模式中,合作社会组织村民进行统一管理种子、施肥和打药,严格落实生产流程和要求,确保产品的产出质量和生产规模。通过实施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借助企业的力量增加产品的营销渠道和销售量,以及减少农户对生产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担忧,而且也可以最大化发挥农户的作用和利用闲置的资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完成新农村的建设。
3 上山社区基本概况
上山社区位于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岩孔街道。人口总数为1848 人;农业人口为1840m,居住面积仅有12km2,平均海拔1 150 m。该社区交通不便,距离金沙县城17公里,但却是岩孔镇唯一以苗族为主的聚居自然村寨。其中耕地面积1 036 亩(1 亩约等于667 m2),土壤贫瘠,主要的经济作物有高粱、生态烤烟和土烟,但产量并不高,农业生产模式为农户自产自销。
上山社区是金沙县县内最贫困的一个村寨。作为少数民族村落,其民族文化传承有苗族芦笙、刺绣等。而以社区妇联主任王洪英为代表的妇女同胞,不仅保护、传承蜡染刺绣这门手艺,而且还通过自己的绣品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收。然而,由于村寨位于高山,村路主干道蜿蜒曲折、村落布局稀疏、人口密度低且多为留守老人、人口流失率高和交通闭塞等问题导致对外交流沟通较少,村集体和个人经济发展难以提高。
为此,当地村委会已拟建开办一个养鸡场以此促进当地村民实现增收,降低人口流失率、农村空心化程度。
本文提出的新型农村合作社即以上山社区为例与当地政府合作聘请专业指导人员为当地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同时,合作社也将作为中间媒介致力于与企业合作解决产品销路的问题,解决产业化生产的最后一道难题。
4 新型农村合作社技术指导模式在上山社区中的实施优势
基于上山社区的基本现状,实现乡村振兴只能通过政府帮扶和村集体统一管理,加快进行农业产业化升级,将弱小、分散的农民组织在一起,增强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而新型农村合作社通过整合政府、企业、人才和农民的力量,一起建设并改造新农村,走向共同富裕。
4.1 保证集体组织
新型农村合作社技术指导模式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生产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培训和指导,强化农民生产效率和整体凝聚力,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新型农村合作社采用村集体控股、村民参股、收益按股划分后归集体所有,以及由集体分配的方式。一方面降低了村民的风险,另一方面保证了集体增收的目的。
4.2 经济效益增收
新型农村合作社技术指导模式中通过整合农民土地资源,采取统一管理和经营,增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将闲置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村民基础温饱需求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农业用地的效率,充分发挥出了农业土地资源的实际效用。
4.3 留守劳动力增岗,人才回流
我国农村留守村民以老人、儿童和妇女居多,而青壮年基本上都在外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让发展陷入困境。留守村民大多只能做一些农活,勉强维持生活,人力的短缺导致新农村的建设困难重重。新型农村合作社将农村各类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和管理,根据市场的经济发展需求,将传统的零碎化生产发展改造成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发展基地,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农村留守劳动力、人才回流问题得以解决,为集体经济水平的提升起到长足作用。
5 结束语
本文以上山社区为例,对新型农村合作社技术指导模式进行详细分析后得出,“政府+合作社+农户”“人才+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是能够保证企业获得安全稳定的天然农产品途径,也能通过专家指导及合作社统一运营保证入社农民的稳定增收,是构建处于特殊地区中新型农村合作社的一种良好的统一管理模式。同时,各地可以结合地区特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