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2022-11-18魏海燕
○魏海燕
2018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四新”建设,正式提出“新文科”的构想。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建设新文科,旨在实现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复合型新时代文科人才。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师发展面临极大挑战。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须立足新文科建设的大局,立足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大计。
一、新文科建设与大学英语课程定位
新文科建设提出了新时代的人才战略目标。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回应了新文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文科”的内涵与新文科建设。迄今为止,学界对于“新文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对于“新文科”的内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有的学者认为新文科重在创新,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科交叉融合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王铭玉、张涛,2019)。有的学者强调,新文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下的有中国特色的文科发展理念(马骥,2019)。有的学者关注新文科的提出相关新形势下课程设置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马骁,2019;王军哲,2020)。
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樊丽明教授认为:“中国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为顺应新时代我国高等外语教育“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吴岩,2019)的发展思路,回应新文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将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修订为“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增加了“核心通识课程”的表述,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质,明确地将大学英语课程列为新文科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思路。
大学英语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的表述保持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基本任务仍是教授英语基本知识,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跨文化交流等基本技能。“通识课程”的定位,表明大学英语课程已成为新文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体现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的同时回应了新文科理念”(向明友,2020)。通识教育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理性,而且要有人文的理性,注重大学生人格、精神和气质的涵养”(熊庆年,2014)。人文的理性就是以人为本,聚焦于“探求人的价值,寻找人生的意义,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余党绪,2003)。因此,通识课程的人文特性使其有天然的优势进行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核心通识课程”的定位充分体现出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之,新时代的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实现了大学英语课程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的“三位一体”,彰显了大学英语课程所具有的全人教育的优势,也与新文科建设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吴岩,2021)的人才战略目标相观照。
二、新文科建设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与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有新的定位。这就为大学英语教学和人才培养赋予更多新的内涵,也对大学英语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新文科建设对大学英语提出的要求主要涉及教师的育人素养、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科研水平五个方面。
育人素养。新文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育人素养,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吴岩,2021)。这个目标突出了人才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是新文科发展“中国化”的体现。新文科建设强调要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注意发挥大学英语作为“核心通识课程”的育人功能,服务国家需求,培养具有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且具有较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能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但是,长久以来,大学英语仅被看作公共基础课程,多聚焦于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其作为人文性的核心通识课程所具有的人格塑造、价值引领的育人功能却被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忽视了。加之大学英语课程对中国文化的忽略,甚至“失语”,更是进一步阻碍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同时,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影响,使得很大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将大学英语课程和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简单关联,应试教学挤占了育人教育的空间。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的育人意识较为淡薄,育人能力有待提高。
知识结构。新文科建设的学科交叉融合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有充足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的储备。新文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内部各学科门类众多,尤其是八大学科,各有特色;同时,新文科又是“四新”中的一员,新文科的建设为新工、农、医科的发展提供支持。新文科倡导的学科融合既可以是文科内部的互相融合,也可以是文科与工、农、医科之下的具体学科的融合。因此,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才能将大学英语课程与不同专业相结合,呈现不同的专业特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如此一来,新文科建设对于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大学英语老师,挑战尤其巨大。因为长期以来,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英语知识的传授、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跨文化能力的提升。这就导致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满足新文科建设的需求。
教学能力。新文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倡导建设文科特色质量文化,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文科建设明确提出要打造质量文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吴岩,2021)。对新时代的人才来说,英语语言能力是其基本素质要求。而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是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升其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突出大学英语课程新时代的工具性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英语素养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
但是,一直以来,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学用分离”(即输入和输出脱节)的弊端(文秋芳,2020),使得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实际需求,或者说,培养出的英语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教师如何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消除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的契合度,是所有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对每位大学英语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一大挑战。
信息技术能力。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科技革命与文科融合化发展成为共识。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素养。否则,不仅教学质量和效果会受影响,有时甚至正常的教学也难以保证能顺利进行。比如疫情期间,信息技术为保障我们教学起到的作用无可替代。因此,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并能熟练地将技术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充分运用科技带来的便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但是,现代社会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很大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来说,要弄懂这些新技术就已经很吃力了,再要熟练使用这些技术则有很大困难。而技术上的缺陷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对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研水平。新文科建设强调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但无论何种形式的创新,都需要有科研的支撑。同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教学创新,也需要有科研的支撑。“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的共识,也同样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师。新文科建设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反思,潜心研究,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
实际上,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对专业性、学术性要求不高。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科研的动力不足,科研意识淡薄。同时,如果没有团队协作或外部环境助力,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尤其是一般性院校中的大学英语教师,其科研能力都是相对薄弱的。因此,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是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分内之事。
三、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专业成熟过程(朱新卓,2002)。教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包括个人、群体、机制、宏观环境4个层面,需要个人、集体、学校、教育界及社会多重力量的协调配合(卢健,2011)。但相对于外部推力来讲,教师个人的内在动力是根本,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从大学英语教师个人层面上、从实践的角度探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应对挑战,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
(一)坚持铸魂育人,增强育人意识,提高育人能力,提升育人素养
所谓育人,是指立德树人,强调教师及其所教授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
1.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育人意识。充分发挥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为实现育人目标更是责无旁贷。因此,每位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育人意识,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强化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担当,致力于培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承担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2.大学英语教师须提升育人的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进教材、进课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给我们指明了育人的主要内容: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就是育人。为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聚焦于课堂上的思政育人,专注提升育人能力。比如,大学英语教师可以设计一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堂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堂展示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如,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Weekly News Report(每周新闻报道)的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选取国内外新闻热点进行报道,从不同角度切入,对某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由此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政治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还要能在外语教学内容中有效地挖掘育人元素(文秋芳,2021),提升育人的能力。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通识科,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人文性,因而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编排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些育人元素,而这些育人元素正是需要教师去挖掘并关注的。挖掘育人元素的三项序列任务是:理解育人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文秋芳,2021)。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明确教授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的显性目标的同时,必须有育人的隐性目标。通过分析所教授的内容,挖掘其蕴含的育人元素,如政治意识、价值导向、品格修养、职业素养等。之后还需用心设计教学方案,注意以融盐于水、润物无声的方式,将育人元素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育人先育己,大学英语教师要主动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审视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并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道德修养决定着其育人格局,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教师的道德修养,也会给学生很大影响。有些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有些影响可能会是直击灵魂的,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影响,都在助力塑造着学生的德行和品格,即助力践行着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二)对标新文科建设和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学习新知识,提升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教师的学科定位和专业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有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定位。作为“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大学英语的重要性和影响不言而喻,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功底。但新文科建设突显了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短板,给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体系带来很大挑战。
1.反映新理论和实践的内容进课堂。新文科建设要求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教学内容更新。作为新文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建设也应包括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内容,使其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资源。这些内容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对于教师也一样。因此,大学英语老师必须学习、补充这些新的知识,才能应对新时代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
2.补充专门用途英语内容。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以促进专业优化。这种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各专门用途英语(ESP),尤其是专业学术英语(ESAP),如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工程英语、医学英语等,地位得到很大提升。相应的,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面也就需要扩展到这些领域,具备教学所涉及的一定基础的专业知识,才能应对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专业学术英语的教学需求。
3.增加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知识。当前,新文科建设聚焦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大涉外人才培养,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得以突显。但同时,这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师的任务也增加了,有关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知识和具体内容也应当被纳入教师的知识体系之中。
由此看来,新文科建设给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多方面的不小的冲击。要适应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有始终坚持学习的态度,倾力学习新知识,补充新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进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掌握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提升教学素养
教学素养是指教师的教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在包括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评价、总结教学反思等各个环节。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除了受到教师的知识水平因素的制约外,还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组织实施教学,并能对教学进行评价和反思研究,以反拨教学。由此,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素养主要从教学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能力和科研水平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用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导入产出法”指导教学。教学理论和方法是教学效果的保证。《新文科建设宣言》中论及提升教学质量时,要求教师要“坚持学生中心、坚持产出导向,坚持持续改进”。这种要求高度呼应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所倡导的“产出导向法”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外语课堂教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经过十几年反复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几经修订而成。它强调在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全人教育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和以评促学的教学假设为依据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通过教师主导下的驱动、促成、评价三阶段的教学流程实现教学目标(文秋芳,2017)。“产出导向法”能有针对性地克服中国大学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弊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助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深入理解、熟练掌握“产出导向法”,以此理论为指导,实施大学英语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到驱动、促成、评价的各个阶段,确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产出导向法”明确将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流程的一个环节,是教师教学素养的一部分,不仅检验教学的效果,也反拨教学。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学习和运用先进的评价技术与手段,开展多样化、个性化教学评价,利用评价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和学习,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2.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以不同的形式发挥作用。在现代社会,了解一定的信息知识,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已经成了对所有教师,包括大学英语教师的基本要求,因而我们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纳入教学素养的范畴。新的新科技革命带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及其广泛应用。我们面对的学生也大都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00后”。大学英语教师要想不被时代抛弃,不被学生抛弃,就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克服各种困难,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强化自己的信息意识,主动积极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其次,大学英语教授需秉承“终生学习”的理念,储备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并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更新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新时代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技术突破正在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云课堂、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不断创造着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已成教学中常态,而在未来还会有更多技术更新和突破。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保持随时接受新的信息技术的态度,同时还需通过多次重复实践练习常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增强信息能力,从而提升整体信息素养。
3.提升科研水平。新文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而大学英语的改革发展需要教学研究的支撑。大学英语教师须研究新时代教学中的新问题,探究新的教学规律,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教学和科研本来就是相辅相成。因此,教研相长,使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互为观照,是缓解大学英语教师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的科研窘境,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以研促教,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是基于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的反思、研究活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并且能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以教促研,教学活动中的困惑、难题等会引发教师的思考、探究,进而获得启发、感悟,辅以教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则可以将此教学体验升华至理性的科学研究的高度。
具体说来,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有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主动性。只有具备了科研的意识,才能够发现、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驱使下,主动、自愿花费时间和心力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教与学的规律。长此以往,教师的科研能力会有很大提高。同时,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还必须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将这些理论和方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教研相长。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师肩负新使命。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新时期的定位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本文从个人层面上探讨大学英语教师如何立足新形势,全面提升教师个人素养,包括提升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等各个方面,以应对挑战,推进自己的职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学英语教师顺势而为,积极应变,努力提升自身整体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