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河流域辽宁段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研究

2022-11-18曹鑫鑫杨翠霞侯东辉

现代园艺 2022年1期
关键词:龙岗平原山地

曹鑫鑫,杨翠霞,侯东辉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

2021 年4 月,《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乡村建设依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1]。“十三五”时期,随着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城乡之间的公共资源趋向于均衡化配置,农村发展的空间与潜力被进一步激发,逐渐形成了新的城乡发展格局[2]。传统村落作为中国重要聚落形式之一,其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不自觉地形成了种类多样的文化景观。辽河流域传统村落不仅是辽河流域重要的景观载体,也是东北,甚至中国聚落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深入研究辽河流域传统村落,弘扬辽河流域的乡风民俗,从而促进辽河流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对辽宁地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也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1 传统村落分类

整理分析辽宁省辽河流域范围内传统村落的卫星图像以及实地踏勘调研情况,根据村落地理位置进行分类,可将传统村落分为平原水岸型传统村落、山地水岸型传统村落、其他型传统村落[3]。在这3 种类型传统村落中,山地水岸型传统村落数量最多,有12 个,占辽宁省辽河流域内传统村落总量的54%;其他型传统村落有7 个,占比32%;平原水岸型传统村落有3 个,占比14%。将传统村落按照空间形态可分为:层叠状分散型、层叠状集聚型、条带状分散型、条带状集聚型、组团状分散型、组团状集聚型[4]。其中层叠状集聚型传统村落多达9 个,占比41%;层叠状分散型和条带状分散型传统村落各有1 个,各占比4%。

2 平原水岸型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分析

平原水岸型传统村落多位于平原之上,临近辽河(图1)。奔腾的辽河水不仅给平原型传统村落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水产品以及饮用水源,还便于村庄进行农业种植灌溉。在气候上,夏季凉爽的水陆风改善了村落的温度及湿度。平原地带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资源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十分便于传统村落布局趋向于规则化。平原水岸型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多呈层叠状,方向多垂直于河流流向。特殊的空间街巷布局不仅可以抵御寒冷的风雪,还方便到达河岸获取生活资料。次级道路与主路相互交错形成了简洁便利的路网,在全村起到了沟通联系的作用。次级道路上开设了几条灵活布局的支路,用于便捷沟通次级道路,其走势多受到地势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路(约5m)以及次级道路(约3.5m)主要为水泥或沥青路面,支路(约1.5m)多为原始土路。民居院落方面,平原水岸型传统村落内部民居建筑均匀排布,层次分明且较为集聚,有着一定的秩序性,这也是其他平原型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重要组合方式。院门、菜地、畜舍、厢房、正房是民居院落单元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建筑形体上,民居建筑形体也比较规整,多呈横长方形。

3 山地水岸型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分析

3.1 村落选址

山地水岸型传统村落主要位于辽河平原与山脉交界的边缘处,海拔高度大约400m,且主要为满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村落多坐落于阳坡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不仅可以规避规律性的季风对于生活的影响,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形风,形成区域内的热气环流。此外,阳坡可以获得更多的光照,形成宜居的温度。高起堡村、华山村、龙岗子村、石佛村为湖泊水岸型传统村落,高起堡村位于高峰水库附近,华山村背靠医巫闾山、面向江家水库[5],龙岗子村临近龙岗水库,石佛村临近一处湖泊,其他山地水岸型传统村落为河流水岸型传统村落。湖泊以及河流同样给山地型传统村落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以及水产资源,增加整个村落的湿润度。

山地水岸型村落形态特征也比较鲜明,因村落整体地势变化较大,村落结构较为分散(图1),呈现出顺应地势的空间分布情况。所以村落的整体布局大多为错列式。错列式的布局,不仅可以更好地形成完整且安静的院落空间,还增加了建筑组合的方式。山地水岸型传统村落中,增家寨村为层叠状分散型,新城子村为条带状集聚型,赫图阿拉村、大一村、姑嫂石村为层叠状集聚型,腰站村、石佛村、下林村、胜利村为组团状集聚型,华山村、龙岗子村、高起堡村为组团状分散型。

龙岗子村就是典型的山地湖泊水岸型传统村落,位于北镇古城的西北方向大约6km 处,坐落在医巫闾山脚下,三面环山,开敞平原在其东侧。村子南面临近鹰嘴山,北侧耸立着烟筒山,西侧面向龙门峰,三面的山峰大多为直坡,部分为凸坡,由两侧山峰夹峙而形成的狭长负地形,呈树枝状形式分布在山体之中,一条溪流从山间自西向东留下,将整个村子分为南边和北边[6]。溪水清澈,水声潺潺,溪边绿树成荫,枝繁叶茂,使得村子的植被覆盖率高达60%以上。从空间结构上来说,龙岗子村呈现出树状分散结构。整个村落地势西高东低,因此村落布局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村落民居沿山脉走势呈组团状分散在风景秀丽且相对平坦的口袋形山谷之中,整体布局看起来各自独立,但是每个部分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龙岗子村错列式的建筑布局,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形成较好的通风效果,还能起到增强光照的效果。

3.2 民居文化

民居特征方面,山地水岸型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墙体多设置较厚。厚重的墙体不仅能够分割维护空间,还具有保温隔热的重要作用。为了在漫长的秋冬季节抵御寒冷,山地水岸型传统村落演变形成多种形式的特色民居。医巫闾山地区附近包括龙岗子村在内的民居经过不断改进演进,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五花山墙式平房。从20 世纪50-70 年代,龙岗子村的村民开始大量建造典型的五花山墙式民居建筑,当时采用的屋顶建造形式主要为囤顶式,少量的为平顶式。考虑到村落民居的功能性以及经济性,五花山墙式建筑大多低矮紧凑,外形规整。民居建筑低矮的形式及植物绿化削弱风力,十分有利于夏季消暑纳凉,冬季防寒保暖,营造适宜的人居微气候环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辽河流域民居建筑不同寻常的地域性。此外,山地水岸型传统村落在冬季还多采用火墙来增加室内温度。火墙是一种中空的墙体,多与灶台相连。火墙的使用,使得室内温度更加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火炕作为单一供热源的缺陷。民居建筑的墙体多是由砖、石几种材料组合而成,主要为建筑运用成本低廉、便于取材的石头建造而成,也有少量以青砖和土坯作为主要材料建造而成的房屋。墙体的外部多涂抹泥土进行保暖。

4 其他型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分析

其他型传统村落主要为不临水岸的山地型或平原型传统村落。辽宁辽河流域范围其他型传统村落共有7 个,其中公主陵村与叶茂台村为山地其他型传统村落,宝力农场、得胜村、双塔村、石佛寺一村、翟家村5 个村落为平原其他型传统村落。村落空间形态上,其他型传统村落多为层叠装集聚型,层次分明,村落结构较为规整。其他型传统村落的民居院落整体较小,平面呈矩形。低矮的围墙依旧形成封闭的院落,正房位于台基之上,多朝西南向建造。主体建筑以及构筑物进行围合,形成宽敞的前院,以增大光照,抵御寒冷。院内外也多种植果蔬,供日常饮食。在建筑形式上,其他型传统村落也多采用硬山顶、硬山墙的建造形式,用材也多为砖、石、青瓦等材料。

5 结论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辽河流域辽宁段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将传统村落分类为平原水岸型、山地水岸型、其他型传统村落,并从多个方面对3 种类型的传统村落进行深入探讨,重点剖析山地水岸型传统村落龙岗子村的景观特征。本研究尝试丰富辽河流域传统村落相关研究,为辽河流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龙岗平原山地
无基准的孔组位置度三坐标测量模型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山地光伏发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研究
皖东革命历史文化研究
平原的草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
浪起山走
俯仰
“社区民生大盆菜”:基层治理微改革的创新实践
画假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