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地区茶苗繁殖、移栽关键技术
2022-11-18戴新章张小福
戴新章,张小福,黄 进*
(1 国营竹溪综合农场,湖北竹溪 442000;2 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并开发利用茶叶(tea-leaf)的国家,距今已有6000 多年历史。茶叶具有提神、利尿、杀菌、抗衰老等作用。早年,人们将茶叶发展为药用,《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由于茶叶中含有叶酸、氨基酸、肌醇、维生素、无机矿物质等成分,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氛围渐渐浓厚,茶叶需求量逐渐增大,茶叶生产遍及我国18 个省900 多个县,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60%左右[1]。2017 年,我国茶叶销售量190 万t,产值2353 亿元[2],其中出口35.52 万t,创汇1609.96 百万美元[3];2018 年销售量200 万t,产值2400 亿元[2],出口36.47万t,创汇1777.86 百万美元[3];2019 年销售量206 万t,产值2840 亿元[2];预计2023 年销售量超251 万t,产值超4000 亿元[2]。
当今,消费者对茶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茶叶生产水平低[4-5],市场开拓与品牌效应滞后[4]。一方面,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各类病虫害管控措施,影响了茶叶的品质[6];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山区茶叶种植缺乏人力、物力,加上茶叶生产向劳动力密集、节约型发展,致使茶叶生产粗放、产生差异化[5,7],使得我国茶叶类型在一定程度上趋向单一化发展。目前,我国茶叶种类很多,但绿茶总消费量占茶叶产品的60%以上[8],且一个区域的茶叶生产关系到茶叶生存问题[9]。而我国各地环境条件相差较大,导致相同的茶叶在不同的地区生产会有不同的效果,山区茶叶种植户、企业、研究人员又聚焦机械化采摘、耕作、品牌宣传等[1,7,10-11],关注、从事茶苗繁殖培育的越来越少,直接影响了茶叶的区域化发展。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简称“鄂”)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部、汉江中上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834mm,年均气温15.2℃。十堰地区产茶历史悠久,生态环境良好,茶产品质量上乘,是我国高香型茶叶的重要产地,被列为全国茶叶生产优势产区和湖北省高香型绿茶生产基地,先后荣获“中国道茶文化之乡”“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等殊荣。十堰地区“武当道茶”具有形美、香高、味醇、有机的产品特质;养身、养心、养性、长寿的文化特质。2015 年,十堰地区茶叶基地生产面积达4.66 万hm2,综合产值达20 多亿元;2017 年,茶园总面积达4.6477 多万hm2[12-13],其中投产2.76 万hm2,总产量1.59 万t,总产值24.2 亿元;2019年,全市茶叶超1.5 万t,其中竹溪0.661 万t,以绿茶、青茶、红茶为主。十堰市茶叶加工机械的种类较为齐全,以小型化为主[12-13]。近两年(2020-2021 年)来,十堰市大规模发展茶叶,生产上出现茶苗供不应求的状况,致使茶园建设缓慢,现将茶苗繁殖、移栽关键技术总结如下,以供种植户参考。
1 苗床选择与整理
1.1 苗床选择
选择水源方便、不积水、土质疏松、土壤肥沃的阴凉地块,或铺基质作为苗床。秋季或早春用种子直接播种,或采用穴盘扦插后进行移栽。
1.2 苗床整理
1.2.1 底肥。苗床整理平整前,均匀施入基肥。基肥选用有机肥100kg/667m2+硫酸钾复混肥(N ∶P2O5∶K2O=14∶16∶15,总养分≥45%)75kg/667m2,或农家肥1500~2000kg/667m2。
1.2.2 排灌与遮阴。苗床建有排灌设施,厢面宽1.5~2m,四周排水沟的深度、宽度均为25~30cm。由于十堰地区在每年5 月初开始出现高温天气,可在春季4 月底-5 月初搭建遮阳网。
2 茶苗繁殖
当前,十堰地区茶苗一般采用种子、扦插繁殖。尽管种子繁殖有助于品种优化,但十堰茶叶生产质量不佳。因此,多数采用扦插繁殖,或采用种子繁殖为母株,再用其枝条进行一次扦插,培育茶苗。繁殖种源需注意适应当地茶树生长环境,避免“洪峰”现象。
2.1 种子繁殖
采用秋冬季繁殖不需要处理,春季繁殖则需要进行种子处理,可提早出苗,生长整齐。春季,将茶籽浸泡于清水中2~3d,每天换水1 次,并搅拌3~4 次,除去悬浮在水面上的种子;将浸泡过的种子置于细沙中,深度7~10cm,沙面上盖一层稻草或麦秸,喷水后置于温室(保持28~30℃)中;催芽15~20d,当40~50%茶子露出胚根时,即可取出播种;播种深度3~5cm,株行距15~20cm,穴播3~5 粒,667m2用种量25kg 左右。
2.2 扦插繁殖
2.2.1 插穗选择与采取。由于春茶市场行情好,多用于生产新茶,且春季茶苗培育管理的周期长、成本高。因此,十堰地区一般选择秋季(8-10 月上旬)清晨扦插,采用当年新鲜夏梢或夏秋梢做插穗,成活率高、周期短、成本低。插穗应当天扦插,如贮藏与运输要注意保湿,且不能超过3d。插穗以新梢大部分已木质化、呈红色或黄绿色为宜。插穗长3~4cm,带有1 片完整无损、成熟的叶片和1 个饱满的腋芽。插穗的上剪口必须平滑,下剪口稍有一定的倾斜夹角,与母叶平行。
2.2.2 插穗处理。由于插穗扦插繁殖,其生根速度较慢,一般需30d 才能生根。因此,加快生根的处理方法,可采用萘乙酸、吲哚丁酸或ABT 生根粉,浸泡插穗的下剪口1~2min。
2.2.3 插穗扦插。扦插前,先将苗床浇透水。扦插时,将插穗直插或稍斜插入土中,露出叶柄,避免叶片贴土,叶片应朝顺风方向。最后,压实插穗根际土。株行距5~7cm,扦插密度16~20 万株/667 m2。
3 田间管理
3.1 搭遮阳网
选择60%~80%遮阴度的黑色遮阳网搭建为宜。
3.2 苗木管理
3.2.1 水分。扦插40d 内,每天浇水1 次;2 个月以后,应保持土壤湿润、不泛白状态。也可采用行间铺草、覆盖塑料薄膜等,夏季小拱棚覆膜措施进行保水防旱,越冬期及时扶苗。
3.2.2 追肥。在春茶来临前施肥,春季选用0.2%的尿素或0.5%的硫酸铵水溶肥施入;茶苗长到10cm 左右时,肥料浓度可提高到1 倍;每隔10~15d 施肥1 次,整个春茶期间施肥4~5 次。茶苗不耐浓肥,宜掌握先淡后浓、少量多次的原则。
夏茶期间一般不再追肥,以控制茶苗高度,防止徒长;秋季视茶苗长势,酌情施肥1~2 次。
3.2.3 杂草与茶苗。采用人工除草,掌握除早、除小除了原则;幼龄茶苗以保持主干长15~20cm 为宜。
3.2.4 病虫害
茶苗培育期间,虫害主要有小绿叶蝉、假眼小绿蝉、蚧类等,可参照杨旭等[14]防治方法。当病虫发生时,及时清除苗床病虫枝条,也可采用生物技术[15]防控。
4 移栽技术
4.1 茶园选择
应选择在海拔800m 以下,坡度25°以下[16],pH值5~6.5 的地块,四周排灌与交通方便。
4.2 整地施肥
先深翻,每667m2施入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饼肥150~200kg、茶树专用肥40~50kg。再开挖种植沟,并确保茶苗不与底肥直接接触。十堰地区一般采用梯面宽、窄行进行种植,厢面1.5m,株距30~40cm。
4.3 移栽方式
选用符合标准的无性系良种茶苗移栽,选择在2-3 月或9-10 月带土移栽,每丛栽2~3 株,移栽密度4000~5000 株/667m2。移栽时,扶直茶苗,让根系自然舒展,并与土壤紧密相接、压紧,浇足定根水。再在茶株两边覆土,并高出地面5~7cm,减少水分流失。茶苗根颈离土表约3cm,根系离底肥10 cm 以上。也可采用大行距110~130cm 进行单行、双行种植,单行种植的株距26cm,双行种植的株距30cm;茶苗主枝与骨干枝定型培育可参照[14]。
5 结语
2021 年,十堰市各县的新茶园建设较多,很多茶苗从外地购入,大大增加了种植户的种植成本。加上茶树培育的时间较长、见效不快,很容易造成后期管理不到位,茶叶生产受到较大影响。近年来,笔者发现茶苗在春季、夏季繁殖生产时,成本高、周期长,而夏秋季培育茶苗最为合适。
此外,茶树生长适应散射光,如长期在30℃以上条件下生长会受到抑制,严重时幼叶会枯黄、萎蔫[16]。十堰地区各地的土壤酸碱度存在一定的差异,pH 值<6.5 的地块不宜种植茶树[17]。因此,在培育茶苗或建设茶园时,应当注重茶园的土壤环境条件,注重施用有机肥、农家肥等肥料,防止肥料对茶叶氨基酸含量产生的较大影响[18],以提升茶叶的生产质量,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