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22-11-18王首道
王首道,雒 季
(兰州城市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1]。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一个时期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将全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推动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将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未来能够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重任的国之栋梁,完成历史赋予教育工作的职责使命。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来说,当代大学生需要对全会精神进行充分的学习领会,要以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武装头脑,指导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因此,推进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要求。换言之,切实将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履行其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将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根本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史和历史经验,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和创立的重大理论成果正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源头活水。以“概论”课为例,该课程主要讲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了“四个伟大成就”,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材内容与全会回顾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高度契合。“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3]如果抛开党的历史、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及伟大意义,思政课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便失去了其生命力和自身价值。将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文本,既坚持了思政课的政治性,也彰显了课程的学理性,有利于切实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
(三)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把思政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应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体现了党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的新认识,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真正把历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把党史作为最好的营养剂,带着问题和感情去学习领悟《决议》和全会精神,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才能更加牢固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从而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二、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制保障
(一)各级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为思政课宣讲好全会精神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重视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科学回答了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等文件的颁布实施,各地各高校全面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逐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同向发力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和广大思政课教师自觉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的工作氛围,进而为思政课宣讲好全会精神提供了坚强保障和良好氛围。
(二)一大批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为思政课宣讲全会精神提供了有力的队伍保障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政治立场、学术水平、教学技能对思政课教学质量有直接关联。能否将全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关键是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武装,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多年来,通过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骨干教师研修等多种形式的培训、设立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等,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上有了极大增加,队伍素质有了质的提升。思政课教师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成为宣讲好全会精神的可靠队伍保障。
(三)优质权威的辅导读本和众多专家理论阐释文章为思政课宣讲好全会精神提供了可靠的教材保障
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学习辅导百问》,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连续刊登评论员文章,对全会《决议》进行了全面阐释;同时,一批在学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第一时间撰写发表了众多理论阐释文章,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解读全会精神,这些著作和文章是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的权威辅导材料,为思政课全面准确领会和宣讲好全会精神提供了可靠权威的教材保障。此外,2021 版高校思政课教材已于2021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新版“概论”课教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充分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在各相关章节充分吸收和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根本要求”等内容,同样有助于将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历史意义、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等全会精神讲清楚、讲透彻。
(四)近年来思政课积极宣讲党的光辉历史和指导思想为讲好全会精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高校思政课“2005”方案实施以来,各门思政课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历次中央全会闭幕后,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都曾多次组织专门的研讨活动,群策群力切实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宣讲好会议精神。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管理部门组织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的“名师示范课堂”、大中小学优秀教师的“特色示范课堂”,倾力打造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示范课堂。广大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融合方式,为宣讲好会议精神积累了丰富经验。
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培训学习,帮助教师吃透全会精神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向广大青年宣讲好全会精神关键仍在教师。学习宣传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高等学校要通过举办专题研修班、邀请专家作辅导报告、举办论坛、分享心得体会等方式,帮助思政课教师学深悟透全会精神、提升理论水平、掌握方法艺术,努力做到宣讲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思政课教师要认认真真地学、原原本本地学,反复研读《决议》《会议公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等,带着问题、结合实际、勤于思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务必学深学透、融会贯通。让国内外形势最新发展变化、党中央关于宣传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最新决策部署第一时间进入教学内容、进入课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开展集体备课,切实将《决议》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
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成就和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决议》的起草历时半年多,是汇聚了众多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献,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含量、知识含量十分丰富。思政课教师个人在党建、思政、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某一领域有专长,但单靠个人才智无法吃透《决议》精神实质。将会议精神完整准确融入课堂教学,需要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形成合作优势把集体编码的生动教材进行集体解码,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要围绕全会提出的新思想和新论断,及时用最新理论成果充实完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大纲、修订教材讲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专题授课。还要区分《决议》内容融入“概论”课不同章节要有所侧重,注重百年党史上三个“历史决议”的一体学习宣讲,注重对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
一是全会《决议》内容与“概论”课教材内容融合时的侧重。《决议》第一部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要侧重与“概论”课教材的第二章,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融合,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为什么能走出“山沟沟”、走向全国执政的密码。《决议》第二部分“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要侧重融入教材第三、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介绍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经验得失,阐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深远意义,阐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的经验教训,为我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决议》第三部分“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侧重与教材第五至七章,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相融合,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内容和历史地位,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踏步发展的正确理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决议》第四部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侧重与教材第八至十三章融合,重点介绍新时代的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历史地位,阐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战略导向、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重要保障等,进而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二是重视三个“历史决议”的一体学习宣讲。党的历史上曾于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这两个“历史决议”“实事求是总结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经验教训,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1]今天我们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系统了解党的百年光辉历史,总结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需要一并学习前两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悟前两个“历史决议”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是及时关注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系统概括,并指出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十个明确”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侧重新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高校思政课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促进学习和工作,要求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更多从“为什么”的角度对新思想的贡献进行进一步的阐释。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深入学习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教学辅助书籍,还要及时关注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等各方面的重要讲话及相关理论文章,确保把理论讲准讲活讲透彻,进而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三)开展课题研究,深化理论阐释
学理性是思政理论课的鲜明属性,思政课政治属性的彰显和育人目标的达成都要依靠一定的学理来实现。学理性是作为学校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只体现政治性而缺乏学理性的思政课,在实践中可能是枯燥的、空洞的,学生学习起来必然缺少获得感,从效果上也很难把道理讲清讲透。国家、省、市社科工作部门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发起关于全会精神的重大专项课题申报工作。同时,各高校要依托现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出版项目、智库论坛,设置全会精神研究项目,组织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积极开展全会精神的理论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夯实理论功底,要切实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创见、有理论说服力、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宣讲好全会精神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宣讲效果
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高校和广大思政课教师比以往更加重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探索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和应用。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各类软件和APP 在思政课堂上得以广泛应用。一些帮扶、受帮扶院校和区域协作院校之间实行思政课互选、学分互认制度,有力促进了校内校外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对全会精神宣讲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一是通过建设VR 体验教室,应用VR 虚拟仿真技术等方式,把一批红色资源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及时搬入思政课堂,不断增强网络思政课育人功能,生动形象地宣讲全会精神。二是持续深化线上教学培训,提升广大思政课教师线上教学技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要认真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得失利弊,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技能培训。从打卡签名、课件播放、线上互动、小组讨论、作业发放和批改等各个环节,全过程帮助教师熟练掌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引导思政课教师充分应用学习强国等线上学习平台的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拓宽实践教学载体,开辟思政第二课堂
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宣讲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一是与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联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全会精神融入高校的第二课堂,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充分利用“青马工程”“青年大学习”等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关心国家大事,担当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增强融入的效果[4]。二是结合地方特点,利用不同地区的社会实践资源,结合党支部“三会一课”等活动,定期组织师生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三是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举办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解决好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主动承担起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总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并重,推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