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战略思维:理论内涵与实践启示

2022-11-18周锦丽

社会主义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谋划理政

刘 伟 周锦丽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75页。在国家治理中,要科学准确把握战略态势,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就一刻也离不开战略思维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战略谋划,强调战略思维的重要性。从毛泽东的“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到邓小平对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谋划,从江泽民“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到胡锦涛强调“坚持用全球战略眼光观察和谋划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关注的核心问题。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9、10页。,提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9、10页。,以战略思维强化治国理政顶层设计和战略实施,以“战略全局”筹谋规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并就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4日。。可以说,战略思维在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运用,深入研究和掌握其基本内涵、实践逻辑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全面认识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科学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之治战略思维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指出,“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缆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1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时报》,2010年03月08日。在国家治理层面体现为指导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思维和方向性思维,展现了对国家发展方略谋划的预见性、前瞻性、系统性思考。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战略思维是指其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始终以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思维导向,在探求和遵循治国理政规律的基础上,立足国家治理现实,以全局、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治理过程各阶段、各领域和各方面的问题,以问题导向谋划国家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发展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高级思维形式。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战略思维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一)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战略思维是一种前瞻性思维

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战略思维集中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预判中,是一种前瞻性思维。从十九大报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到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国家发展方位和态势的前瞻性判断,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战略指导。“新时代”与“新发展阶段”是新时代中国之治战略前瞻性思维的重大成果表现,但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思维成果,从“新时代”到“新发展阶段”的提出体现着整体性前瞻与针对性前瞻、长远性前瞻和阶段性前瞻的统一,是新时代中国之治战略前瞻性思维的全面展现。

一方面,“新时代”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展方位的整体性和长远性前瞻。其整体性前瞻体现为,“新时代”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方位将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的整体性表达,涉及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表明在发展前景上“新时代”不仅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时代,而且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人类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外部方位上,不仅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时代,更是中国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时代。其长远性前瞻表现为,“新时代”不是止步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而是以更加有效的治国理政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不仅是中国的发展需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的时代,更是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引领的时代。

另一方面,“新发展阶段”是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之治的针对性和阶段性前瞻。“新发展阶段”体现了习近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阶段性总结与前瞻,表明其作为“跨越性阶段”和“关键发力阶段”的价值定位;也是在总结“十三五”阶段性成就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针对性前瞻,揭示了下一阶段需要针对性解决的关键问题。总体而言,“新发展阶段”体现出习近平对“新时代”这一全局性前瞻进行分领域分重点分阶段的前瞻性判断。

(二)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战略思维是一种系统性思维

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战略思维集中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系统思考中,是一种系统性思维。首先,从基本内涵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从普遍性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形态、文化四维一体的事业体系;而从特殊价值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从而构成内在互动的体系。其实践要义在于在坚定“四个自信”中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纵深发展。其次,从内容结构上,全面审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素的发展状态。习近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作整体推进的社会主义,将国家发展需要达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状态纳入整体结构考量,并抓住了新形势下阻碍国家治理的主要矛盾,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推动国家发展从局部性变革走向全局性变革,全面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最后,在发展思路上,系统审视了我国社会形态发展的“来龙去脉”,在历史自觉中将民族复兴目标、现代化路径与社会主义形态有机融合,实现了三者在新的方位中有机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规划,实现了当代中国发展从目标到路径、再到方式上的系统锚定。

(三)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战略思维是一种决断性思维

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战略思维集中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定力和战略抉择中,是一种决断性思维。习近平特别强调“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1《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人民日报》,2019年09月04日。,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以及面对国家治理的大是大非问题时从不犹疑,始终能从战略层面决断决策。这种决断性思维优先体现在以自我革命深化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战略决策上。

首先,党的自我革命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新方位作出的前瞻性决断。习近平明确指出党的建设处于新百年的关键起点,基于百年新起点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提出全党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强调在关键历史节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这种决断性思维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突出党的自我革命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前提要件,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正如习近平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1、7、15页。

其次,党的自我革命是基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问题的系统性决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决断,不仅是基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而且是基于党的建设现实状况的战略自省。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执政能力从结构和功能两大维度上深度关联着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仍然存在“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对执政根基蚕食的状况,如果放任不管将会亡党亡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具有极端紧迫性。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当机立断,坚定了管党治党的决心,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和壮士断腕的政治勇气深化党的自我革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1、7、15页。。这种决断性思维体现在政党治理的具体工作中,就是在顶层设计上果断将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各项建设首位,明确把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坚决立好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战略落实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全面整治腐败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切实有效的作为推进制度反腐,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二、新时代中国之治战略思维的实践展开

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战略思维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战略目标,以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为战略环境,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战略谋划,构成了科学完整的战略思维实践体系,这一宏观意义上的实践体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来并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具体展开。

(一)战略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明确战略目标是新时代中国之治战略思维实践展开的起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1、7、15页。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治国理政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发展进行系统性、前瞻性和决断性思考的战略成果,也是进行国家其他一切战略谋划和布局的核心和基础。两个目标相互区别但关系密切,二者相向而行又相互作用,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中,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线。一方面,旗帜鲜明的揭示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前提。正如习近平所强调,我国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效仿西方现代化模式。这既是对原有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性继承,也是因时而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完善与升级。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高屋建瓴地指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广泛的动力源泉。正如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共同追求,具有凝聚国家发展的精神和力量的重要作用。总而言之,以两个目标为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具有其内在的战略思维逻辑。两个目标虽然既有所区别,体现着国家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发展理想状态,同时二者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二)战略环境:统筹世界发展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战略全局

战略环境判断是新时代中国之治战略思维实践展开的依据。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背景,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是我国战略制定的关键要素、基本前提和决策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4日。的系统性前瞻性判断,以此为背景审视我国发展的战略任务并进行谋篇布局,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构成了新时代中国之治战略思维的重要内容。

首先,在世界局势的战略判断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抓住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总体不变背后的局部新变化,从世界格局变化中作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其战略态势判断的依据在于,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关联,人类整体发展升级,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嵌入人类对和平与发展追求的理念之中。但与此同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给“和平与发展”提出新的时代命题,人类走向一个物质联系愈加紧密而思想政治却愈加分裂的世界。世界之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原因,一些国家企图以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抵制世界历史进步潮流,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去阻止本国发展式微的客观趋势,成为世界乱局的根本因素。而随着新生产力高水平发展加快世界经济结构和利益格局重塑,国际力量深度调整伴随着强烈冲突,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风险全球化给新时期推动人类合作共赢带来了挑战。在此变局中开拓新局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运用战略思维作出战略判断的重要体现。

其次,在目标环境的判断上,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方位、结构方位,系统性地提出了我们“必须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战略判断,强调了我国发展面对的新“危机”与新“变局”,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基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总体视角和系统考察,习近平对我国发展总体态势作出前瞻性判断。习近平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4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征程上的新挑战、新风险和新阻力将会接踵而至,尤其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际态势的深刻发展,这场伟大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与此同时,党在第二个百年仍然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要聚焦执政新使命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以底性思维整饬党风、严治腐败,以创新思维推动党史学习实践、赋能先进性和先锋性提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格局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战略谋划:“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战略谋划是新时代中国之治战略思维实践展开的主要内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国家发展分领域样态和全过程状态两个战略层面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决断性决策,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之治战略谋划中全面性与重点性、阶段性与长远性、目标与手段相结合的重要特征。首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的对国家发展理想样态的总体思考,体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分领域谋划以实现国家全面系统发展的重要布局。以生产力发展目标和实际状态为基础,谋划生产关系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历史性变革的经济基础为支撑,谋划上层建筑完善的基本属性与方向,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从而实现贯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多维属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之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发展意识,抓住了阶段性关键目标和系统性支撑手段,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全过程状态的战略谋划。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影响国家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阶段性目标引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重要抓手,促成国家发展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实现和国家发展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并在战略布局中促进“第一个全面”的战略升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总而言之,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长远性目标的达成,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国家重点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之治战略谋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决断性思维。

三、新时代中国之治战略思维的实践特征

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战略思维具有鲜明的思维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创造性运用,展现了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的统一,具体到实践中体现为坚持战略现实与战略未来相统一、坚持战略定力与战略张力相统一、坚持战略谋划与战略落实相统一。

(一)坚持战略现实与战略未来相统一

新时代中国之治战略思维的突出特点,就是在现实逻辑与发展逻辑的贯通中把握战略现实与战略未来的统一。尤其在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战略目标的战略设计和实践布局中,集中体现了既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的战略思考与实践特色。一方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国家发展未来的战略思考。这是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提出的总任务,集中展现了习近平对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美好前景的畅想、对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理想状态的愿景,以及对中华民族美好梦想追求的集中表达。另一方面,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与布局又体现着对国家发展现实状况的战略思考。

首先,作为面向未来国家发展前景的伟大战略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出,并非脱离实际的概念演绎或脱离基础的社会主义幻想,而是具有深厚历史根基和现实基础的科学理想,充分体现了“必须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法论。习近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未来状态作出科学严谨的省思和前瞻,以深厚的文化滋养、历史实践根基和现实发展成就为依据,深刻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支撑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07月02日。。

其次,作为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宏伟战略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并非急功近利的冒进蛮干,而是以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战略视野谋划强国事业,既有基于战略现实科学谋划的中长期规划,又有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的战略步骤。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人民日报》,2019年09月04日。,因此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做好战略步骤的谋划。习近平强调,“即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克服和避免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及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现象,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3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时报》,2010年03月08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题在不同阶段的规划,从总体上勾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又是根据现实形势分步骤连续性推进国家发展的现实安排。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我国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并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的转向,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充分体现了坚持战略现实和战略未来的统一。

(二)坚持战略定力与战略张力相统一

新时代中国之治战略思维的突出特点,就是在战略定力和战略张力的统一中把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实现国家治理张弛有度。尤其是在国家战略问题的决断和战略合作的格局的开拓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方面准确洞察战略态势,以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把握正确航向,以高度战略耐心妥善处理变局和危机;另一方面以更加开放姿态融入并引领全球化合作,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体现了清醒的战略头脑。

这种战略定力首先体现为在坚持国家发展方向上要有清醒的战略头脑和坚定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清醒地认识到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最根本的战略定力就是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这是涉及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的战略问题。“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84页。其次,这种战略定力体现为面对国家发展的复杂环境和艰巨挑战要有平稳的战略心态和清晰的战略谋划。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环境下,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备受西方的质疑和非议,“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国际舆论不仅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也致使了国内一些人对中国道路的认识出现偏差。面对复杂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新挑战和新矛盾,习近平坚定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05、247、247页。。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4日。。面对外部冲突与挑衅,中国要始终围绕民族复兴大业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05、247、247页。。

这种战略张力集中体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加开放和宽广的视野审视中国发展大势,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考察中国发展的先机与新机。首先,这种战略张力体现在对自身发展的开放性审视上,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习近平强调,我们既要坚守中国道路,同时不能固化中国经验,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6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载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年第5期。随着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风险新挑战将会日益增多,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必须居安思危、实事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7《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强调 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载于《党建》2015年第8期。。其次,这种战略张力体现在对外部经验和外部环境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同时,习近平同样强调要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给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张力空间。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05、247、247页。。尽管中西方发展道路不同,在国家意识形态上相互区别,但习近平认为“不同”不代表着“对立”,“冲突”并非没有“合作空间”,要“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82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习近平多次强调,在经济全球化、风险全球化和疫情全球化等国际背景下,中西方应该抛弃意识形态偏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应对全球性挑战。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发展周边外交,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坚持战略定力基础上保持战略张力的生动体现。

(三)坚持战略谋划和战略落实相统一

战略谋划和战略落实构成了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战略思维矩阵,其突出特点是在战略谋划和战略落实的统一中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力和政治执行力的综合效能,确保新时代国家治理各项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战略谋划与战略落实是治国理政战略实施过程的两大重要方面,如何保证二者的一致性,并因势而新,因时而进,是治国理政取得成效的要义所在。其中战略谋划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决策全过程的政治领导力,展现了一个先进性政党的领导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水平;战略落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家治理方针政策落地的执行力,展现一个先进政党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执政水平。二者共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智慧、组织能力和精神状态。

首先,战略谋划包含了对战略落实方式的谋划,是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将治国理政全过程、全领域、全环节纳入战略谋划之中,表明了新时代中国之治战略谋划的综合性、统筹性、精准性特点,体现了全过程治理的系统性思维。这种综合性体现在新时代中国之治不仅关注战略目标和任务部署,而且看执行过程与效果反馈。这种统筹性体现在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出发,以目标-手段的思维提出了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筹谋决断;从目标细化分解的角度提出了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两步走”战略步骤的战略部署,作出了两个不同的战略落实阶段的安排,体现了战略落实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种精准性体现在对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各个部分、各个阶段发展的联动部署和集成推进上,精准把握形势变化、精准提出战略决策、推进战略实施、精准发力解决战略难题,充分体现了以落实为导向的战略谋划。

其次,战略落实是将战略谋划落实到实处细处,是战略谋划的意义所在。只有紧密围绕战略谋划的中心任务,严格贯彻落实战略谋划的目标步骤,方能稳扎稳打推动战略谋划取得实际成效。习近平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1《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 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载于《党建》2020年第6期。一方面,新时代中国之治以战略理念协同为引领,实现了高层谋划和基层落实的统一,顶层设计与过程治理的统一,总体统筹与分项治理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根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集中统一观念,切实推进基础党政干部在履行职能职责中推动大政方针落地,及时清除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拦路虎”“中梗阻”“断头路”,防止了各种“不执行”“乱执行”“慢执行”“软执行”状况。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之治以连续性稳定性的战略落实,实现了治国理政大政方针承继性和开拓性的统一,大大避免了执政的低效率和低效能化。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工程,不同阶段不能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不断完善和发展各项具体制度的动态过程,正如习近平强调,“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机统一起来”,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久久为功、接续奋斗、善作善成。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谋划理政
广东:谋划开展美丽圩镇建设项目6327个
谋划好论证思路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把握新时代 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领导干部要着力培育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
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