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实施困境及突破路径

2022-11-18欧阳蓉欧阳斌符太胜

教育评论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医药课程文化

●欧阳蓉 欧阳斌 符太胜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进一步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见证了国家对中医药进一步改革发展所作出的努力。2021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该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1]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其身上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因此,推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工作势在必行,推行路上的困难也亟须解决。

一、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

中医药文化饱含着我们的祖先敢于求知,不断实践的精神,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加强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可以作为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途径之一。同时,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推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教育模式的发展。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推进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加强生命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中医药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其理论体系涵盖哲学、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防治原则、康复养生内容[2],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提供了一定的内容支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3]中医药文化教育让学生学习到一些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健康有利的生活习惯,树立抵制不良行为的意识。此外,虽然我国法律明令禁止非法交易或食用野生动物,但该现象仍然存在。该陋习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安全,给人类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是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丰富职业启蒙教育,促进传统文化发展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师唐纳德·E.舒伯(Donald E. Super)研究出的“生涯彩虹图”成为后人职业启蒙教育中重要的理论基石,为职业教育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他将人24岁之前的职业生涯称为成长期与探索期,又对这两个阶段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时期划分,包括幻想期(出生~10岁),兴趣期(11~12岁),能力期(13~14岁),试验期(15~17岁),过渡期(18~21岁),尝试期(22~24岁)。[4]在步入大学之前,孩子们在不断地进行职业探索,对自身职业能力、自我考察的意识逐渐清晰,因此我们应该抓住18岁之前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在中小学阶段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在学生实现职业成熟之前,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职业辅导。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医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与西医人才培养相比,中医人才培养存在较大缺口,中医行业缺人现象明显。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信息,截至2018年末,我国卫生人员总计1230万,其中从事中医药卫生的人员共计71.5万。[5]2019年末,我国卫生人员总计1292.8万,其中从事中医药卫生的人员共计76.7万。[6]2020年末,我国卫生人员总计1347.5万,其中从事中医药卫生的人员共计86.9万。[7]根据这3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中医药人员在整个医学行业占比较少。因此,有必要在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拓宽及丰富职业启蒙教育内容,让更多学生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自觉肩负起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职责。

(三)推动五育并举,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秉承的教育主张。为了清除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教育部不断提出深化义务教育质量,加强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无一不说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必须落实“五育并举”。中医药文化中的整体观、辩证观体现出人自身、人与外界的关系,能让人们从中感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哲学思维是与素质教育的内涵相契合的。因此,在推行“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教学模式的今天,中医药文化教育或许能成为这个主流发展的一个分支,能够在此基础上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实施困境

国家在不断努力推进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也在努力落实,各级学校也在努力执行和探索。但是在实施的道路上却并不是一帆风顺、毫无阻碍的,中小学在推行中医药文化教育过程中碰到了以下现实困境。

(一) 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地位边缘化

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现象严重导致中医药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地位不高,使得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开展“形式化”现象严重。首先,中医药文化相比于语文、数学等必考科目来说,显然没那么重要。在教学考核、学校考评紧紧围绕学生成绩,家长看重成绩,“唯分数论”现象严重的社会背景下,一切看似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活动往往都不受待见。其次,对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课时、课程性质没有明确划分,它与其他教学科目的关系没有明确界定,这导致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处在教育系统中的边缘,致使学校很难将它当作正式的教学活动来看待。最后,许多人对中医药的认知不全面,对其的认知停留在它发挥着强身健体、预防诊治的作用上,忽视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可能是有些人认为在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没有什么必要,与体育课相重复的原因。

(二) 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教材可选择性少

首先,当前市面上单独的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纸质教材不多,且在现有教材中涵盖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比较少。其次,笔者通过搜索百度、谷歌等浏览器,也通过查询慕课、爱课程等线上教学平台发现,关于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的课程寥寥无几。这意味着如果有教师或学生想在课后通过网络研修相关课程,会面临课程资源不足问题。最后,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上,应该让学生直接接触和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有学者通过对北京市10所中小学的实证调查,了解到学生中医药文化学习需求。该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比如体验中药香囊的制作,参观中医药博物馆等,来体验和学习中医药文化。[8]因此,如何开发更多的中医药文化活教材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三) 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评价体系不清晰

目前,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评价体系比较模糊。一方面,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课程属性未明确界定,这导致人们对其评价不重视,或者在开展活动之后,不予以任何评价。另一方面,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相比于语文数学那些学科来说,它的评价内容并没有那么清晰明了。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不能用简单的考题来评定一个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因为有许多行为或表现是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如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所表现的合作意识,学生从医药文化所培养出的思辨能力等。评价体系的模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落实。没有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就好比一艘缺失帆的船,难以保证中医药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真正扎根。

(四) 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中教师资源不足

有学者认为师资力量不足是目前在中小学推广中医药文化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9]古人云,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对于教育而言,师资队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首先,了解中医药文化的中小学教师不多,具备在课堂上开发中医药文化课程资源意识、能力的教师不多。中小学现有的教材中隐藏着许多中医药文化的教学资源,如一年级语文课文《端午粽》、二年级《祖先的摇篮》、英语中传统节日的介绍、历史古籍介绍等,但是如果资源整合能力不够,缺乏中医药文化素养,教师就很难发觉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其次,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碍于升学、学科考评等教学压力,许多学科教师不愿意甚至认为没必要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中医药文化教育。最后,也有学校与校外中医药文化基地签订协议,让学生通过研学活动体验中医药文化,或者是聘请中医药文化专家来校宣讲。但是,中医药从业者自身工作繁忙,他们精力有限,热情会削减,这可能会影响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突破路径

正如孟子所言,一件事的成功需要三大要素的助力:需顺天时,获地利,得人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推广也需满足这三大条件,因此笔者根据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实施困境,试图找出突破路径。

(一) 顺天时,抓住时机积极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许多医务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医药文化中所提倡的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此次疫情让我们意识到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性。而中医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救治中贡献颇多,这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力量与价值。因此,当前是推行中医药文化的绝佳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个好时机,在后疫情时代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发展。之前,因为一些学艺不精的中医药从业者不正确的医治观念,致使人们一听到中医,脑海里就蹦出“玄”“空”“虚”等不好的字眼,这也是有些人在就医时不愿选择中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源于玄学,但是不完全等于玄学,我们可以通过媒介宣传中医药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医药文化教育价值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中医药的“实”,让更多人信中医、选择中医,营造一种“知信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二) 创环境,健全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管理体系

中医药文化教育要顺利推行,一套健全的教育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明确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课程属性。有学校将中医药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有学校将其作为校本课程,也有学校将其作为研学旅行的主题选择之一。这看似中医药文化教育开展的途径有很多,但由于没有对其进行确切的定位,容易让中医药文化教育流于形式,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学校不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因此,我们要提高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地位,规定其教育属性,并且规定课时。其次,拓宽中医药文化教育形式。一是结合前面所提到的,中医药文化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题之一,也可以融入体育教学中,在这两门课中,可以明确规定教学课时。在历史、思想品德等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丰富其教材中所包涵的中医药文化,还要进一步加强这些科任老师的中医药文化素养。或者可以将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中学选修课、小学少年宫活动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二是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线上资源建设,这样既可以丰富中小学学生课后中医药文化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方便中小学教师提高中医药文化素养。最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评价体系要科学化。中医药文化教育不应该也不能够成为学生的负担,不应该单纯地采取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方式总结教学效果。中医药文化教育应该是丰富学生学校生活的途径之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让学生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因此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评价应采取多元化、动态化的方式。学生、家长、教师都应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并且评价内容不应该停留在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层面,而应包涵学生“知信行”统一的评价指标。

(三) 得人和,家校社齐心推进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发展

人和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关键因素,中医药文化的推行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合作的动态交互作用,以产生教育合力。首先,需要培养一支专业过关、素质过硬的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大学中医药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加入教育学内容,或者在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加入中医药文化内容,以为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推行储备人才。其次,要利用好家庭教育。家长尤其是父母的观念、行为举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观念。在唯分数论下,家长们常常给孩子灌输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出人头地的理念。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只关注成绩的教育观念在不断地扼杀着孩子的童年,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因此,在推行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改变家长唯分数论的观念,要让家长真正了解到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行的必要性、重要性,让家长信中医、择中医。如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加强中医药文化魅力的宣传,或者号召更多的中医药技术人员,中医药专业学生、教师走进社区,加强宣传。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对中医药文化的看法,有利于提高家长参与学校中医药文化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也可避免“5+2=0”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情况。最后,中医药文化的推行离不开政府、社区的支持。当地政府应该意识到课程变革的价值、中医药文化推行的重要性,给予学校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学校在推行中医药文化教育过程中,应自觉寻求与社区的整合,最大程度上发挥社区力量。如,鼓励中医药大学或者中医药文化基地与中小学合作,为中小学提供研学活动场地;中医药大学的师生在寒暑假时可以走进周边社区或者乡村进行文化宣讲;政府应给予中医药馆、中草药园等与中医药文化相关企业的支持与鼓励。

猜你喜欢

中医药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谁远谁近?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