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荣誉性、学术性,“院士退出”如何进行

2022-11-17

读报参考 2022年32期
关键词:学术性称号荣誉

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提高院士遴选质量,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随后,科技部等22个部门发布修订后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其中包括取消院士称号在内的多条处理措施。

荣誉背后附带了太多非学术的东西

  “对于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我双手赞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学家于渌表示。他介绍,中国在院士制度的设置方面,受到苏联的影响比较大。这种制度下,院士除了意味着荣誉外,实际上会享有一些特别的权力,包括能获取更多资源,以及意见更具权威性。

中国工程院院院长李晓红在2021年的院士大会上指出,院士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他举例说,院士称号承载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个别院士应邀参加各种与本学术领域无关的活动,不合理站台、撑门面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院士在两个单位或多个单位受聘取酬,饱受社会诟病的“跑院士”现象屡禁不止。

  作为一项学术荣誉,在全球范围内,院士称号本来就是终身的。为什么中国一直强调院士的退休与退出问题,就是因为这个荣誉背后附带了太多非学术的东西。

  早在1998年,根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规定,年满80周岁的院士成为资深院士,他们不担任两院及学部领导职务,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提名、推荐和选举工作,但可以自由参加院士会议。但是,年轻一些的院士群体,在项目评审、科研经费申请方面,依然享有很大权力。

  2018年以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关于青年科研人员的减负行动,希望激发这一群体的创新活力,让他们得到更多支持。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周城雄今年8月曾撰文指出,青年科研人员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的问题,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日益严重的科研界行政化趋势。

  于渌分析说,科研管理中,重要的就是人权和财权,如果一个院士退休了,还继续掌管这两项权力,那就是“退而不休”了。

回归真正的科学评价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研究科技创新战略的学者表示,所谓“退出制度”,按照他的理解,应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院士遴选阶段,候选人不廉洁自律、跑要荣誉、拉票、存在社会争议较大行为等,应停止或劝其退出;二是当选后,要退出利用院士名声可以获得与学术不相关的聘请、荣誉等利益;三是当选后,如果违背一些原则,应取消其院士称号。

  因两院院士强大的话语权及历史惯性等原因,院士制度改革的推进阻力还是很大的。以院士工作站为例,2020年5月,仅广东省科协对截至当年3月31日仍在有效期内的312家院士工作站进行摸底甄别和规范管理,就撤销了278家院士工作站。

  对于接下来的院士改革,上海交通大學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明确院士制度的荣誉功能,使之与利益取向相切割;另外,院士一旦被确证学术不端,坚决采取退出机制,若不及时处理,就无法彻底遏制学术不端事件。

  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指出,表面地实行院士退休与退出,难以达到改革的根本目的,改革必须要彻底、全面。比如说,应该鼓励真正杰出的学者来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以“院士”的头衔作为唯一标准。现在国内知名大学里面提拔校长甚至副校长,如果不是院士的话,基本没有可能,这就变相地鼓励了中青年科学家们想方设法挤进院士圈,带来不正之风。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推进“破五唯”(所谓“五唯”,即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然而,直到现在,“帽子”依然是获取学术声誉与资源的关键。“它会引导人们产生认知误判,认为有‘帽子’肯定就是厉害,然后就带来一些衍生的间接利益。把外在东西当成主要的,把成果当次要。”李侠指出。

  其实,比起如何规定退休与退出制度,多位受访学者表示,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让科研环境变得公平、科学,评价一个学者时,如何以他或者她真正的科研成果与水平作为标准,而不是其附带的外在头衔。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彭丹妮)

猜你喜欢

学术性称号荣誉
东源顺天镇荣获省第二届 《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镇”称号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军人称号
获得的荣誉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网页学术性算法研究
荣誉得主们都说了些什么?
获得全球最小称号4K投影机 Acer VL7860
吴彦祖:实力比男神称号更重要
获奖荣誉统计
她们与荣誉如此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