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社会,不只有老年人的问题

2022-11-17张旦珺

南风窗 2022年23期
关键词:南风窗老龄老龄化

张旦珺

变老是每个人都在亲历的生命规律,但是当整个社会都在变老,许多大问题便接踵而至。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8.9%,已经十分接近中度老龄化门槛19%。而今年8月“中国老年人才网”上线,被认为“抢年轻人的饭碗”,在互联网上引发了诸多争议。一边是背负就业压力的年轻人,一边是越来越多无所适从的老年人,未富先老的矛盾空前凸显。

党俊武30年前进入老龄工作战线,是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他在新出版的《老龄经济》一书中写道:“老龄经济的革命性在于,它将把每一个人都塑造成为经济变局中的主动当事人。”就如何理解老龄社会和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南风窗专访了党俊武。

南风窗:中国的老龄化情况如何,会在哪些方面带来压力与挑战?

党俊武:我们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会接近5个亿,占总人口比重的35%以上。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老年人口规模、比例和老龄化发展速度都是十分严峻的。对于快速的老龄化,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观念的准备、制度的准备、物质的准备、发展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准备。

具体来说,有三大挑战。一个在经济领域,国内老年人要从目前的2.67亿增长到接近5亿,年轻人从目前不到9亿多减少到7亿左右,因为老年人不再从事生产,这一变化会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形成一些深层次影响。

第二个挑战是社会发展领域的,就是我们在家庭、婚姻、生育、就业、教育、医疗上的制度安排。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的一个原因是教育压力,包括教育公平、教育价格的问题。我是来自农村的,我老实说,如果我是现在的年轻人,今天考上研究生估计都上不起。

社会领域还有养老金的压力,一些省份的养老金已经告急,需要全国统筹。老年人口多,带病老年人也在增多,我们的医疗保障体系要承受的压力也很大。

最后一个是在文化领域,如何才能让漫长的老年期变得更有价值?依据目前的平均寿命,60岁之后还要活20年,将来预计到2050年,老年期还会延长到27年。27年研究生都毕业了,老年期比就业准备期还长。退休之后干什么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传统的长寿文化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些新的理念。

比如,人老了之后到底归谁管,是子女负责还是社会负责,这个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现在好多老人出了问题之后,大家最先谴责的是子女,但社会也是有责任的。比如制度安排,在人的理念上安顿这些问题也是重要的。

南风窗:你说过老龄社会的问题不仅仅等同于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怎么具体理解这句话?

党俊武:进入老龄社会后,大家都活得很长寿,年轻人又不愿意生孩子。这种结构性的转变,使得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非常突出。但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问题涉及年轻人,还有中壮年人。他们在社会上要从事生产,两头还要解决父母与孩子的问题,还有他自己将来要怎么办。老龄社会带来的问题,不光是哪个群体的问题,所有人都要面临。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供给体系还要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

南风窗:自1999年进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来,你继续从事老龄社会的研究,可不可以介绍你这些年来的工作。

党俊武:这些年来我主要做了三件事。我原来是从事老龄科学研究的,1999年借调到老龄办,后来就调进去工作了。

我们已初步预期到未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所以在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国老龄办立项开展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组织了全国近400位专家研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21世纪的中国该怎样面对。

这项工作搞了好几年,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如今党中央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是全国老龄办这项工作的成效之一,我有幸参与其中。

2015年我出了一本书叫《老龄社会的革命》,这是我做的第二件事。我们说老龄化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那么老龄社会到底是怎么回事?老龄社会的现象、发展规律是什么?书中我对这些问题做了回答。

如果我们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它就是危机,但准备好就是机遇,这些机遇有哪些?因此,我的第三项工作就是《老龄经济》这本书。实际上,年轻人没有多少钱,社会真正的财富还是掌握在中老年人手中,如果他们不花钱,对宏观经济的内循环会产生深刻影响。我们面对老龄社会,应该开发老龄经济,发展老龄产业。

很多人对老龄社会很悲观,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潜力远远赶不上年轻人。但这其中涉及一个观念问题,他们之所以这么想,是假定未来的经济发展还是批地盖房子、发展汽车、手机更新换代……老年人都有房子,谁还要房子?发展那么多新能源汽车,它还有那么多的需求增量吗?所以他们对未来很悲观。

如果仔细分析,持上述看法的人,他们脑袋里装的还是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供给方式。尽管年轻人在减少,但中老年群体在增多,会有新的需求出现,比如健康的需求、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老齡经济会重塑未来整个经济的形态。比如,1978年时中国的很多产业形态现在已经看不到了。那么,到了2050年,现在的很多业态也会消失。

南风窗:你在研究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党俊武:2000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毛头小子,跟着领导去国务院,见到了当时国务院的常务副总理李岚清。当时我研究老龄问题已经七八年了,看了很多国内外的文章,但就是理不出个头绪来。

我汇报完之后,李岚清副总理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总体来说我们过去是年轻社会,现在是老龄社会,回去你们好好研究研究,年轻社会有哪些特征,老龄社会有哪些特征,这两种社会有什么不同,这样研究好了,我们的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句话给我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后来我出版了《老龄社会引论》,这本专著可以说是对岚清副总理指引的回应。

还有一个事情是,我去过很多国家考察老龄工作,国外的同行都提出过一个同样的问题,说他们最多也就是几千万老年人,压力已经很大了,可中国一张嘴就是几个亿,将来如何面对?

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国际上很多研究老龄社会的人,都在密切关注中国怎么应对老龄化。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人坐冷板凳,好好从全局角度来深入研究。

南风窗:《老龄经济》后半本书的重点是老龄产业,你怎么评价如今中国老龄产业的现状?哪些领域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党俊武:严格来讲,国内从2013年开始全方位抓老龄产业这件事,走到今天小十年了。应该说老龄产业还是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养老服务这一块,但总体来说还在起步阶段,相对来说还比较滞后。

不过,现在国企、民企、个体户还有中外合资的企业都进来老龄产业了。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多,从国家和民企的角度来讲,每年的投入都在增加。

未来老龄产业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比如,一个广场舞协会全国会员就有300万,协会设计了一款舞鞋卖给自己的会员,高峰时期一年光卖鞋就是一个亿,现在很多银行保险机构、基金公司,还有卖保健品的企业,都愿意找它合作。大家都看到了,实际上你是通过老龄文化这个顶层产业抓住了老年群体,抓到了一个消费客户群。

还有老龄健康产业就不用多说了。中老年人的抗衰老、医疗、康复、护理、保健、养生,这个空间是非常大的。

老龄金融是未来应对老龄化的重中之重,去年我国居民存款突破百万亿,储户里中老年人是大头。面向未来,40岁以上人口为老年期做金融准备,加上老年人的储蓄,未来老龄金融的潜力不可估量。

南风窗:前段时间“中国老年人才网”上线,你怎么看待最近热议的“老年人就业”问题?

党俊武:这个事情社会上有很多议论,我看到一个网友说,我现在就躺平,等老了以后再就业,反正有国家政策的帮助。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归根到底是我们旧的就业体系、就业观念和新的就业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我们旧的就业观念是,你退休了,就应该享清福,老老实实提个笼子遛鸟去了。

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现在年轻人就业压力依然巨大。虽然我们的社会已经老龄化了,但每年还是有那么多的年轻人要找工作,经济下行后找到工作就更难,这是一个问题。首先要保障年轻人的就业需求。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这么多老年人,起码六成是健康的。整天闲着没事干,女的跳广场舞,男的下棋。我前两天看到有人讨论,说老年人不工作不是浪费,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才是浪费,但是五六十岁的大妈,全城就广场舞一个游戏,我没别的玩的只能干这个,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一种抗争对不对?

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也要发挥作用,这是老龄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老年人就业和年轻人就业不一定存在竞争。

总的来说,这些不同意见实际上是提醒我们,要重新构建一个适应老龄社会要求、不分年龄、人人平等的就业体系,相应的政策也得跟上。

南风窗:国外的一些国家在面对人口老龄化时实行过哪些措施?是否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党俊武: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做了很多事情,比如鼓励生育,劳动力不够就不断吸收移民,还有发展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针对老年人心血管、高血压这些慢性病问题。第四个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有值得借鉴的,但没法完全借鉴。现在,整个人类进入老龄社会总共加起来也没多少年,国外只不过是先行,他们是高中生,我们是小学生,差距不大。而且,目前还没有哪个发达国家已经成功地解决了老龄社会的问题。现在,一些人说我们要向北欧和新加坡学习,但新加坡才几个人?这是一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有特有的传统文化。单单说养老服务,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搞养老产业挣不了钱,叫好不叫座?因为他们建高档养老院,里面的设施很多都超过发达国家,我们的老年人一看就回家了,太贵了!甚至一些有钱老人也舍不得去住这种豪华养老机构。

中国老年人有自己的需求,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外国老人不用考虑给子女看孩子,我们的老年人就要考虑。

中国和西方的情势有很多差异,其中一个差异就是,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在现代化实现之后才进入老龄社会的,我们的现代化还没有实现,就未富先老了。怎么样一边实现现代化,一边又要应对老龄社会的各种挑战,这是一个大课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別人的东西看一看、学一学可以,但自己的“玉”还得要有自己的办法,要有自己的工具,不然的话就会把“玉”弄碎了。

猜你喜欢

南风窗老龄老龄化
《南风窗》新媒体营收激增原因分析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南风窗》 强化教育公平
《南风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