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真相,需要热爱与崇仰
2022-11-17
做记者两年,总有人劝我离开这个行业。
我能理解他们的善意,因为话语里暗含的,是最朴实与现实的经济理性。一件事情,一个职业,应当遵循投入与产出对等的考量。以轻松而低风险的劳动获得微薄的收入,也可自得其乐;繁重而高风险的工作,则应当有丰厚的回报,才能让内心在两相消抵之中获得平衡。
追寻真相很难,真正的新闻人,挣大钱也很难。一件事情,既高难度,又不太像能发财的样子,在大多数人看来,自然就没有坚持的价值。
这些情形,不待今日忠告,早已明了。但所有好的记者,都会在现实面前越陷越深,因为经历、体验总会不断提醒着他们,这个世界上总还需要一些冒傻气的人,他们直立,体面,也快乐。
记者的快乐,来自与一种普遍性体验的分离。
一位编辑说,做记者是为了避免成为蜜蜂。这来自马克思的比喻,他强调,人与动物不一样,人的生命活动本身就是自己意识的对象。人类是在掌控自身的,而不绝对被自然掌控,而动物,则是完全在自然设计的机制之内行事,一切都依赖本能,一切都受到环境深深的制约。蜜蜂就是其中的典型,它们精密分工合作,建造规模巨大、结构精巧的蜂巢,但这一切都不是意志的结果、创造的结果,而是本能的结果。
人類建造房屋与蜜蜂建造蜂房的区别,就在于人类在动手之前已经在观念世界里建造好了这个房屋,劳动过程只是把意志完整地物化。而这,也就是成就感的来源。
但我们今天的世界,人类是蜜蜂化的,绝大部分的劳动,都可以通过严密分工简化为一个机械的、类似于本能的动作,日复一日地去重复着它。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也就难以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所以他们不快乐。
记者是快乐的,他的劳动和这种普遍性体验是截然相反的,它依赖创造性和独立性,需要完整地去建构、体验与实现。它直面复杂的社会,人不再是一条流水线上的螺丝钉,生活也不再重复,因为你每天要面对不同的事件和人。记者是一个抗拒分工的事业,个体在其中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力量。
我们会因为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揭示了暗角,驱散了阴霾,匡正了观念,而感到一种毛孔舒张般的舒畅。虽然,我们也可能像戏剧精魂里的体验式表演者那样,久久地陷于某种伤怀、沉重或者感动、共情的情绪中难以自拔,但这是真相的力量,是真相让我们感受悲欢、爱恨。也正在其中,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直立。
今年3月发生了不幸的空难事故,我承担了采访遇难者家属的任务,我一直十分害怕,担心对他们构成二次伤害,但又必须耐心地去尝试如何在别人巨大的悲痛之下温和地进入。无数次满怀歉意地退出之后,一位遇难女孩的妈妈跟我详细地分享了她那可爱的女儿的故事。后来女孩的姐姐、父亲以及其他家人也都加入了讲述,描述了一个年轻、懂事、上进并且对家庭充满挚爱与责任的女孩的完整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倾诉的欲望,以及他们心头的巨大痛楚在言说中一点点释放,报道发表之后,我收到了女孩姐姐的感谢。
我们不需要感谢,唯有他们的痛能与社会发生连接与共情,才能提醒人们一切细微的防止灾难的工作是如此重要。我们的所有为难、艰难都在这一刻有了价值,而价值感又推动热爱与崇仰在内心发生层递。
我们也常常被现实考问:记者并非无所不能,甚至多数情况之下都无能为力。每一个记者都必须面对无力感,必须常常去拒绝,让那些委屈的人们另谋他路。互联网的无处不在,消解了传统的朴素正义,记者这一职业本身也受到重重质疑与围困。今天很少有人愿意相信“无冕之王”这样的定义了。而记者能不能有效维护自身权利,本身也成了难题。
但我们从来不自我矮化,从未加入任何对这一事业的悲观合唱之中。因为我们从来就认定,相对于庞大世界,个人只是一束微光,这个职业的使命不是救世。真相永远都是刚需,正直是人类恒常的公共品格,通向真相与正直之路,曲折,崎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总是会更好的。
理想不死,信念永在。做一个记者,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