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以深圳市罗湖区为例
2022-11-17杨汶霏朱东阳
张 烽 杨汶霏 朱东阳
一、影响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口承载力”的定义是: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近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承载力由两大类因素决定:一是所拥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基础,包括影响人们生活的各种自然条件、人造物质条件和社会经济软环境;另一个是人们对上述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利用水平,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影响城市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区位,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面积与空间分布等;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公共交通及其运载能力、电信、教育、医疗和养老资源等;城市资源供给及环卫设施,包括能源、水供给,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等;城市生态系统,包括城市陆地、水域面积及生物多样性等;城市要素市场及法规化水平等。这些因素从不同角度影响城市人口规模,但城市人口承载力最终将会遵从“短板理论”,即最弱的因素决定城市人口规模。
二、聚焦“深圳市罗湖区”的基本逻辑
(一)深圳市人口基本情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数据显示,深圳市常住人口1756.01万,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人普”)的1042.40万人相比,十年增长68.46%,年平均增长率为5.35%。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65.34万人,占15.11%;15-59岁人口为1396.60万人,占79.53%;60岁及以上人口为94.07万人,占5.3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6.52万人,占3.22%。与2010年“六人普”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提高5.1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2.3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1.39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深圳市人口平稳增长,“适龄”劳动人口仍为全市常住人口构成主力,但老龄人口占比逐步提高。
(二)聚焦罗湖区的内在逻辑
“七人普”数据显示,全市11个区中,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区有3个(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在100万人至200万人之间的区有4个(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光明区),少于100万人的区有4个(坪山区、盐田区、大鹏新区、深汕合作区)。其中罗湖区常住人口数约占全市的6.5%。15-59岁人口比重在80%以上的区有3个(光明区、宝安区、龙华区),在70%-80%之间的区有7个,在70%以下的区有1个(深汕合作区),罗湖区比重低于全市5.06个百分点。
2020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7670.24亿元,人均GDP为15.93万元,罗湖区GDP约占全市8.6%,人均GDP高于全市5.07万元。全市年末人口密度为8828人/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年末人口密度为19003人/平方公里。罗湖区建成区面积占全市比重不到4%,10个区(不含深汕合作区)中,罗湖区建成区面积排名第8,仅高于大鹏新区和盐田区,但建成区年末人口密度排各区之首,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0%以上。
作为深圳市最早的建成区,罗湖区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主阵地,曾是“深圳速度”和“深圳高度”的代名词。罗湖区的高质量发展受全市城市化进程及法治化水平、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电信、能源、水的供给等的影响;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端化的发展路径,教育、医疗资源的先发优势等,是罗湖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但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中高速增长,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空间再造有待进一步深化的发展阶段(以下简称“转型再造阶段”),土地资源短缺、城区人口密度大、城区拥堵等,成为现阶段制约罗湖区发展的“短板”。这是相对发达城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普遍面临的协调性问题,也是本文以“深圳市罗湖区”为例,试图找寻同处于“转型再造阶段”城区推动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的逻辑所在。
三、罗湖区人口及经济发展特征
(一)罗湖区人口发展基本特征
“七人普”数据显示,罗湖区人口呈现如下特征:
人口总量稳步增长、增速明显放缓。2020年11月1日零时,罗湖区常住人口114.38万,与2010年(“六人普”下同)的92.34万相比,增加22.04万、增长23.87%,年均增长2.16%,年均增速较全市平均水平低3.19个百分点。罗湖区人口平稳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受益于全市放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入户政策,迁入的户籍人口增加;二是罗湖区经济规模大、活跃度高、社会包容性强,吸引了较多人口流入;三是“全面二孩”政策使得生育水平短期内有所回升。
人口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显著增强。“七人普”数据显示,罗湖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11.58年提高至12.30年,分别比全国、全省和深圳市高2.39年、1.92年和0.44年。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2993人上升为32153人,分别比全国、全省和深圳市多16686人、16454人和3304人。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加,为罗湖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人口红利持续、劳动力资源丰富。“七人普”数据显示,罗湖区人口呈“两头增加、中间减少”态势:0-14岁人口为 19.40万、占16.96%,比2010年提高5.1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为 85.18万、占74.47%,下降8.8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为 9.80万、占 8.57%,提高3.69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25万、占5.47%,提高2.49个百分点。罗湖区15-59岁的人口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比全国高11.12个百分点、比广东省高5.67个百分点,这表明罗湖区人口依然“年轻”,还处于“人口红利”期。按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以上即达到老龄社会的国际标准,罗湖区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性别比全市最优、结构均衡。“七人普”数据显示,罗湖区男性人口为58.28万、女性人口为56.10万,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的101.67上升为103.89,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8.54,全市最优。同期,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其中,北京市为104.70、上海市107.33、广东省为113.08,广东省在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第一。从省内看,广州市111.9,深圳市122.43;市内各区中,福田区107.26、南山区113.81、宝安区129.33、光明区141.25。从历次人口普查情况看,罗湖区人口性别比相对稳定,这与罗湖区产业结构密切关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女性占比一直较高。
户籍人口增加、养老抚幼压力明显加大。由于入户政策放宽及新生户籍人口,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间户籍人口增加22.67万,户籍人口增幅超过常住人口增幅;同期,流动人口为63.67万,下降4.13%。全区人口平均年龄34.2岁,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7岁,较2010年提高2.6岁。在全市各区中,罗湖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最低,儿童人口占比、老龄人口占比最高,全区总抚养比达28.92%,较2010年提高11.41个百分点,居全市(不含深汕合作区)第一,养老、育幼压力最大。
(二)罗湖区经济发展基本特征
罗湖区已达到发达经济体标准。202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定31个国家或地区为发达经济体。同年,罗湖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2375.28亿元、增长1.5%,人均GDP21.01万元/人,约3.05万美元(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计算),相当于IMF各国(地区)人均GDP排位第30位的水平,比全市平均水平高约30%。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635元,人均消费支出45664元,恩格尔系数30.4%。
产业高端化特征明显。对比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罗湖区已进入发达经济高级阶段。2020年,罗湖区三次产业结构为0.0:6.2:93.8,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699.42亿元,占GDP比重7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7.1%。从产业看,金融业占GDP比重39.4%,拉动GDP增长2.9个百分点,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引擎;批发和零售业占GDP比重14.4%,拉低GDP增速0.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占GDP比重10.3%,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占GDP比重9.3%,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GDP比重5.5%,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此外,工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占GDP比重约10.0%,拉低GDP增速1.7个百分点。
集约化发展特征明显。2020年,罗湖区每平方公里GDP产出30.16亿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2.2倍。万元GDP水耗为4.58立方米/万元、万元GDP电耗为188.44千瓦时/万元。税收亿元楼39栋,实现税收总额357.70亿元,相当于辖区税收(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的61.6%。罗湖区以占全市3.9%的土地、6.5%的人口,贡献了全市8.6%的GDP。
低收入行业从业人员占比大。“七人普”数据显示,在全部从业人口中,罗湖区占比较大的依次为:批发零售业占27.7%,住宿餐饮业占8.5%,建筑业占7.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6.8%,房地产业占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1%,这六个行业共占62.9%,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行业平均薪酬均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而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平均薪酬较高的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从业人口合计占 22.7%,高端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比明显偏低。
罗湖区经济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三产占比较大的经济体,增速通常低于二产占比较大的经济体,但波动幅度较小。近年,一批在罗湖区成长的头部企业纷纷在其他城区拿地建楼而迁出,如中信信用卡、建行深圳分行、深交所、农商行等,新引进企业规模还不足以弥补这些外迁企业总量,经济失血不止,到2020年,罗湖区经济增速已有20年未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三)罗湖区资源情况
罗湖区面积①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暂未反馈,当前全市各区土地面积、建成区面积等采用2018年市返数据。78.75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10平方公里。全区水资源总量为7001.81万立方米,用水总量1.27亿立方米。全区森林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1.8%,城区绿化覆盖率6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87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4天,其中,达到I级260天、II级94天,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8微克/立方米、23微克/立方米、36微克/立方米和18微克/立方米,“山青水绿天蓝”成为常态。2021年,罗湖区生态环境指数全市各区第一。
2021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园)226所,其中,高等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学17所、小学63所、幼儿园144所。在校生20.93万人。辖区著名学校有深圳中学、深圳第二实验学校高中部、翠园中学等。
2021年末,拥有卫生机构465间,其中,医院23间、妇幼保健院1间、疾病控制中心1间。设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60间。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51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6298人、注册护士6188人。医院实际开放床位6234张。拥有社会福利中心1所,床位964张。辖区著名医疗机构有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康宁医院、罗湖区医院集团等。“整合辖区医疗资源,以健康为核心,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罗湖区医疗服务模式,受到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四、影响罗湖区人口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罗湖区人口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
生育下降是一个全球趋势。由于生活压力增大、生活方式选择多样性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生育率持续下降。2020年,美国新生婴儿360万,连续六年下滑,也是21世纪以来新生儿数最少的一年。同年10月1日,包括外国人在内的日本总人口为12622.66万人,较2015年调查人数减少86.8万人,这还是在外国人有增加的情况下的数据,自1950年以来首次跌出全球人口前十,未来日本总人口逐年减少已成定势。同年,韩国死亡人数首次超过出生人数,人口进入负增长时期,俄罗斯出生人口已连续多年下降,欧盟人口也呈近似的走势。
全国人口增速明显放缓。2020年末,全国总人口14.12亿,比2019年末增加204万,全年生育率仅为1.3,比日本还低,主要原因:一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15-49岁育龄妇女比上年减少约500万,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减少约300万。第二,生育、养育成本大幅上升,一些育龄妇女的收入水平还不能保证个人有尊严地生活,更不用说生育下一代。第三,生育观念有所变化,婚育年龄推迟,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第四,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迟了年轻人的生育安排。2021年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亿人,比2020年末仅增加48万人。2022年,全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将是大概率事件。
人口向中心城市、大城市流动。中心城市、大城市凭借优质的公共资源和良好的就业机会,对农村人口、中小城市人口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从2010至2020年,全国人口增长5.38%,其中,北京市增长11.6%、上海市增长8.0%、广州市增长47.05%、深圳市增长68.46%,四个一线城市增长都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一线城市尽管生活成本高、户籍限制多,但城市的经济活力就是吸引力,只要稍微调控一下政策,比如放宽落户限制,外来人口就会潮水般涌入。2020年,在全国42个重点城市中,人口净流入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东莞、广州、天津、佛山、苏州、宁波和杭州,全部来自三个经济圈,其中珠三角4个、长三角4个、京津冀2个。
中心城市人口“内减外增”。从2010至2020年,北京市人口增加11.6%,但六个中心城区人口均在减少,其中,东城区人口下降11%、西城区下降22.9%。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占比持续减少,黄浦、静安、虹口等六个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而嘉定、松江、青浦等十个非中心城区人口增加。广州市越秀区人口十年年均增速为-1.08%。深圳市罗湖区、福田区人口虽有增长,但增速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从中心城区人口流动结构看,流出的通常是高收入人群及年长者,而流入的通常是年轻人及低收入人群。究其原因:一是企业或单位外迁、拆迁人口朝外疏散;二是高收入人群有能力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段选择更优质的居住条件,退休人群也愿意让出中心城区住房而寻求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三是中心城区社会需求多、交通便捷,能为各类人群尤其是年轻人提供生存机遇,中心城区大量老旧住房也能满足年轻人及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人口都呈现过类似的变动。
深圳的人口承载力日趋饱和。《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提出,到2035年,按照190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按照2300万管理人口规模配置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2020年末,深圳市人口1763.38万,距预期目标仅差137万,每年仅能允许增加不到10万的人口,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而“十三五”期间,流入人口最低的一年也超过40万。在现阶段,深圳面临的公共服务压力持续加大,“人口规模的极限越来越近,因为城市难以无限制的扩张”。未来,预计深圳市将会进一步收紧入户门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深圳提出管理人口2300万,也是留有充分的调整空间,“因为深圳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一次常住人口都超过了此前的规划”。
(二)影响罗湖区人口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
辖区面积较小、人口密度高。2020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1763.38万(普查时点人口1756.01万),以全市土地面积1997.47平方公里计,年末人口密度为8828人/平方公里,各区中最高为福田区19757人/平方公里,其次为罗湖区14571人/平方公里。如前所述,罗湖区辖区面积78.75平方公里,内有深圳水库、梧桐山风景区,呈现“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景观,碧水蓝天绿地成为城区靓丽名片;建成区面积仅36.05平方公里,以建成区面积计算的年末人口密度为31831人/平方公里,全市最高。横向比较看,澳门的人口密度约为21000人左右/平方公里,香港和东京人口密度也只有6000人左右/平方公里,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23092人/平方公里,而浦东新区和郊区的人口密度为3006人/平方公里。
人均居住面积少、住宅建筑相对老旧。2020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人,其中,北京市为29.26平方米/人,深圳市为28平方米/人。深圳市提出,到2035年人均住房要达到40平方米/人以上。“七人普”长表数据显示,罗湖区人均居住面积仅为20.32平方米/人(含集体户),比十年前略有下降。究其原因,一是人口增加了22.04万,二是“二线插花地”棚改项目、木头龙项目等,大面积拆除老旧住宅。罗湖区的住房多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标准相对较低、设施相对老化,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建筑破、停车难、配套缺、环境差、隐患多”等问题,部分老旧小区缺少楼内电梯、无障碍通道、消防设备、儿童娱乐设施等基础类设施,难以满足辖区居民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教育设施超载、教育资源供给紧约束。罗湖区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中小学,学校密度大、家口门的优质学位多,是许多深圳家长心仪的教育高地。罗湖区的中小学一直超负荷运转,究其原因:一是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需求持续加大,学位持续紧张;二是教育用地供给紧张,教育用地与产业用地矛盾突出;三是新建学校周期长,通常时间为2-3 年,如涉及拆迁征收等环节则需要更长时间。“十三五”期间,罗湖区累计改扩建学校17所,累计新增学位10510个。根据“七人普”数据,在不计算新增外来儿童的情况下,2021-2025年全区公办义务小学学位缺口分别为 0.43、0.49、0.58、0.29、0.23万个,初中学位缺口分别为0.44、0.41、0.47、0.76、0.63万个。
职住不平衡、产城融合度较低。职住平衡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居民中的劳动者数量和就业岗位数量大致相等,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勤交通以非机动车和短距离机动车为主。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8年罗湖区就业人口与实际居住地人口的比例为0.78:1,远低于福田区1.7:1和南山区1.27:1。根据手机信令数据,罗湖区职住同区人口占本区就业人口比例约为50%,而全市平均水平约为70%,罗湖区跨区通勤人口占比全市最高。大量人口在罗湖区居住、区外就业。福田CBD、南山科技园、富士康和华为产业园区是全市职住比较高的区域。
交通运行超负荷、地面交通环境急需改善。罗湖区整体路网密度较高,但大部分支路网建设水平低于深标要求,且道路管养水平较低,区内微循环不畅、对外通道不足,停车难、高峰拥堵严重。根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发布的2021年道路交通运行状况盘点报告,工作日高峰时段,罗湖区交通运行均处于“缓行”状态,且连续三年居于交通拥堵排名榜首,全市十大拥堵街道片区榜单中,罗湖区占了五席,罗湖区桂园街道成为2021年最“堵”街道。
居住建筑占比大、空置面积多与人均住房面积少并存。根据《罗湖区住房租赁市场“十四五”发展规划》,2020年末,罗湖区共有各类房屋建筑总面积6274.38万平方米,其中,居住建筑面积3926.53万平方米,占比达62.6%。即便不考虑未来新增住宅面积,按全市平均水平28平方米/人计算,3926.53万平方米居住建筑面积可供近140万人居住。而当年罗湖区人均居住面积仅为20.32平方米/人,以此推算,罗湖区有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空置住宅面积(当然,这些空置住宅面积不会全部流入市场)。大量的老旧楼宇、优质的医疗条件(含市级)、良好的教育资源(含市级),吸引年长者、学生及家长在罗湖区居住,吸引大量低收入人群在罗湖区就业生活。预计“十四五”期间,罗湖区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抚养比持续提升。
“二线插花地”改造有序进行、回流人口增加。2016年底,为消除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的重大安全隐患,深圳市决定对位于罗湖区木棉岭、布心和玉龙3个片区的“二线插花地”棚户区进行改造,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共拆除各类建筑1347栋、约130万平方米,迁出8.6万人。项目完成后,将建成33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并配建18.5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包括2所学校、5所幼儿园、2处社康中心和3处公交首末站等。在“七人普”时,原有的居民散住在市内各区。2021年第四季度,原业主开始第一批选房回迁。项目全部建成后,会带来一定数量的人口增加。此外,罗湖区口岸重新开放后,预计会有一定的人口回流。
民生投入持续增加、财政捉襟见肘。2020年,罗湖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0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8.27亿元,其中用于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民生支出129.2亿元,包括:教育支出47.78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7所,增加基础教育学位5000个,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社会保障和就业创业支出17.2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6万人次;辖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出18.88亿元,用于新建和改造升级社康14家、重大传染病防控、人才培养等;住房保障支出11.90亿元,用于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老旧小区水电路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投入抗疫有关资金14.98亿元。从支出规模及结构看,罗湖区财政仅能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吃饭财政”特征明显,用于经济发展的财力十分有限。
五、罗湖区人口发展模型预测及研判
我国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在尾数逢5的年份组织1%人口抽样调查,其他年份组织1‰人口抽样调查,用以推算年度人口规模。每次人口普查后,再对过往九年的人口数据进行调整。
以罗湖区1990—2020年人口数据为基础,运用多种方法建模测算后发现,线性回归模型的误差率最小、拟合最好,其中最近三个时点(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误差率均在5%以下,而且都是模型测算规模大于实际人口规模。模型如下:
罗湖区1990—2030年人口数据及模型预测图
以此模型测算,2025年罗湖区常住人口规模为127万,2030年常住人口规模为138万。这仅是模型的测算数,人口不可能一直增长。
罗湖区1990—2030年人口数据及模型预测
罗湖区的经济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农业、渔业)起步,到工业化阶段(建筑业、制造业),再到发达经济初级阶段(传统服务业),最后是发达经济高级阶段(现代服务业),呈现出很清晰的阶段性特征,既符合产业结构及动力演变的一般规律,也印证了全球化大都市产业的发展历程。罗湖区4次人口普查、4次经济普查见证了罗湖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优化、见证了人口增长和素质提升,也见证了罗湖区的“城”长。
从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全球化大都市中心城区看,普遍存在建筑面积老旧、居住条件差、地面交通拥挤、生活成本高、人口及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但也都是全球或地区金融中心、总部企业聚集地、交通枢纽、文化中心、创意产业中心、旅游中心及游客集散中心、专业服务业扎堆地,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近年来,部分全球化大都市开展了“中心再造行动”,有的甚至提出了“制造业回归”的产业政策,通过城市更新赋予中心城区更为优质的城市空间环境,推动城市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中心再造行动”对城区人口规模、年龄结构、性别比、居住条件、市政环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也正经历这个阶段,罗湖区正在“蝶变”。
综合以上分析,罗湖区人口较优规模为100—110万。可以预见的各种资源能承载的人口规模为125—135万。人口峰值将在2025年前后出现,约120万左右,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回落。
六、对策与建议
高质量发展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为此,以罗湖区产业形态、发展所处阶段和人口分布为出发点,为处于或即将步入“转型再造阶段”的城区提出以下四大路径方向建议:
(一)谨慎新建住宅,有限土地资源用于产业发展
罗湖区在深圳市各区中,最先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其中空间制约最为突出。“全区可供开发土地空间基本饱和,剩余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足31公顷”,“除笋岗—清水河片区外,占地超过2万平方米的可连片二次开发用地极度匮乏”。需高度警惕并重视此类困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和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挑战,处于资源紧约束的城区需有的放矢、根据城区内不同地域资源禀赋突出功能定位差异性,但大方向上需在土地资源利用层面更聚焦产业创新发展,适时调整产业用地比例、降低用地成本,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发展能级,并前瞻布局新兴领域,寻求城区新增长点、强化整体经济实力、优化产业格局。
(二)根据现有产业优势找准发展定位,提升人才吸附力
聚焦产业更需找准定位与路径。对于罗湖区而言,毗邻香港、背靠珠三角、地处亚太主航道,具有“特区+示范区+大湾区”的独特地缘优势;金融、信息技术、软件服务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基于以上特征优势,“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不失为其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方向。找准定位后的实施路径,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现有产业政策,加大对着力发展产业的扶持倾斜力度,拓展服务渗透广度和深度,建立与之配套的服务支撑体系。趁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重构之机,引导优质企业依照功能定位精准“嵌入”,促使城区内布局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另一方面,强化区域间联动,按照“产业统筹一盘棋、差异化与特色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区域内建立与各自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重点产业发展路径,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并做好上下、内外对接,推动企业以本城区为经营总部,实现跨区域布局与融合。
(三)推动城市更新与产业优化、人口置换同步
罗湖区城区的大力建设、城市更新项目的全力推进,为助推招商引资开拓优质空间,为进一步发挥湾区枢纽功能打下坚实基础。产业发展与人口、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互联互动关系,特别是对于发展相对成熟且固化的城区寻求转型再造,在城市更新与产业优化的同时,需同步推进人口置换,通过制定、优化人才引进专项政策,合理引导人口分布,以产业吸引、留住人才,筑巢引凤,以产业结构的持续更新升级推动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再以高素质人才推进产业革新,共同保持城区的活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四)做好谋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少子化、老龄化等问题将是相对发达城区未来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应积极应对。一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服务供给。突出“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强调居家和社区服务重点,完善社区全链条医养服务机制,加大政策扶助力度,发展居家养老便捷服务,鼓励医疗和养老机构将服务延伸至家庭,构建医养结合、家社融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推行健康管理服务。强化健康老龄化理念,积极开展老年健康教育,重视老年病预防、康复和老人心理健康。加强健康管理体系和学科建设,实现“疾病治疗与健康管理并重”。三是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全力挖掘市场潜力。积极发展休闲养生、特色医疗、文化教育等养老基地和产业园区,大力完整养老产业链,完善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强行业监管,优化老龄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