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不同声景偏好的历史街区声景体验差异*

2022-11-17王鸿达郑俊鸣刘月妍陈凌艳郑郁善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声景趣味性人工

叶 菁 王鸿达 郑俊鸣 刘月妍 陈凌艳 郑郁善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福州 350002

声景 (Soundscape) 的概念最早由加拿大音乐家Schafer 提出, 是 “一个人或多个人在特定环境中感知或体验或理解的声环境”[1]。 声景观体验是在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的长期体验,与声景感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2]。 声景感知主要受声景类型、 个人偏好、 敏感性以及人口统计学数据的影响[3], 不同偏好群体的声景感知存在差异, 进而会影响他们的声景体验。

历史街区是城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和特征[4]。 历史街区声景直接影响人们的感知体验, 在塑造地域文化个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是城市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历史街区声景观质量是目前研究热点。但目前历史街区声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声景特征[5]、 视听交互[6]、 声景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7]、 值得保护的声景观特征与决定因素[8]等方面, 关于历史街区声景体验的研究却鲜少涉及。声景体验能够直观反映历史街区的声景质量, 对于提升历史街区的整体声环境十分重要。 关于声景偏好, 有学者从不同声源类型出发, 发现自然的声音更被人所偏好[9]; 从人口社会学差异出发,发现年龄、 性别、 受教育程度、 居民类型、 停留时间、 访问频率等方面的差异会引起声景偏好的不同[10]; 此外, 视觉景观刺激也会影响声景的偏好评估[11]。 上述研究虽然涉及声景偏好的不同影响因素, 但却没有对声景偏好差异所带来的声景主观感知差异进行分析, 也没有分析感知差异对声景体验的影响。 有学者通过对古城中不同声景偏好群体进行研究, 证实了不同偏好群体的声景主观评价在 “高层级” 中存在差异[12]。 但在历史街区中, 不同偏好群体的声景体验存在哪些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本研究以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 探究历史街区不同声景偏好群体的声景体验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2 个部分: 1) 从声景主观评价和声景感知维度差异2 个方面分析不同群体间的声景体验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从社会、 人口及行为学方面对两类群体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进行识别, 并结合不同偏好群体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提出历史街区声景观的规划设计和优化建议。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 (以下简称 “上下杭” ) 紧邻苍霞闽江北岸, 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三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是以商业、 居住、 旅游、文化等复合功能为主、 具有浓厚的福州中西合璧建筑文化特色和典型的福州闽商文化特色传统街区; 具有到访群体多样、 声源类型丰富 (表1)、历史底蕴深厚等特点。 上下杭大致可分为2 个片区: 一是以三通桥到观音庵沿线的传统空间片区,包括永乐会馆、 张真君庙等传统建筑, 该区域自然元素丰富, 整体较为宁静, 以自然声 (鸟鸣声、 流水声) 和人工声 (寺庙念经声) 为主; 二是以商业街巷为主的金银里片区, 片区内街巷尺度较大, 吸引众多人流聚集, 以人类活动声和机械声为主要声景类型。

上下杭的声源主要包括自然声和人工声。 自然声指非生命和生命的自然因素产生的声音, 包括地球物理声、 生物声等, 如风吹树叶声、 流水声、 鸟鸣声、 昆虫叫声等; 人工声指人产生的声音, 包括人类活动声、 交通声、 机械声等[13], 如儿童嬉戏声、 麻将声、 寺庙念经声、 福州话聊天声、 导游喇叭声、 店铺喇叭声、 河边喷雾声等。为全面体现上下杭的声景观特点 (涵盖各类功能空间), 更好地了解不同声景偏好群体的声景体验差异和人口社会学特征 (人流量充足和居民类型多样性), 本研究选取的范围涵盖上述2 个片区, 即北起上杭路、 南至中平路、 西至隆平路、东至三通路, 总面积约为16.25 hm2。

1.2 声景感知数据采集

为准确获取上下杭声环境主观评价信息, 采用语义差别法 (Semantic Differential, SD)[14]制作语义差别评价五级量表。 问卷调查前, 根据前人声景研究[5,14-16]选择26 个形容词对, 通过预实验对26 个形容词对进行筛选, 将筛选出的词对作为问卷的语义评分项。 预实验采用声漫步(Soundwalk) 方法[17], 邀请 21 名 18 ~ 24 岁的被试者在晴朗天气下进行实验, 路线贯穿上下杭的主要区域, 将不易理解或不易做出判断的8 个形容词对 (有共鸣—无共鸣, 有信息—无信息, 起伏—平稳, 爱社交—不爱社交, 美好—丑陋, 缓慢—急促, 亲切—冷漠, 友好—不友好) 剔除,将筛选出的18 个形容词对确定为上下杭历史街区声景体验感知语义评分项 (表1)。

表1 声景观感知语义量表

1.3 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4 个部分: 1) 受访者基本信息, 包括年龄、 性别、 学历、 出现目的和到访频率等社会学指标 (图1); 2) 受访者的声音偏好,基于上下杭的声景构成, 选出5 种最喜欢的声音[18]; 3) 声景体验的主观评价, 受访者采用5分制打分法对声景安静度、 协调度、 舒适度[14]和总体满意度进行评价, 其中安静度是指游客对声景观的音量感知, 舒适度是指游客对总体声景观的满意程度, 协调度是指声景观与视觉景观之间的和谐程度, 总体满意度是对声景体验的总体感受的主观评价; 4) 由18 组形容词对组成的语义量表, 中间分为5 个连续等级, 分值依次为-2、-1、 0、 1、 2 分。 为了调研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问卷在不同功能空间、 不同时间段内进行发放。

图1 样本统计信息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研究共收集问卷305 份, 有效问卷296 份,有效率97.05%。 通过问卷第2 部分声景偏好的选择, 将受访者分为偏好自然声和偏好人工声两大群体 (以下简称 “两类群体” ), 样本量分别为188 份和108 份; 运用 SPSS22 对两类群体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其声景体验差异; 采用因子分析法获得声景感知维度; 通过标准化法对两类群体的不同感知维度评分进行标准化处理; 采用Pearson 卡方检验, 获得社会、 人口及行为学因素与声景偏好的关系 (显著性水平为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大群体的声源偏好与主观评价差异

偏好人工声群体对寺庙念经声、 福州话聊天声评分最高, 受访者认为 “福州话” “念经声”是代表上下杭的地方特色声音元素。 偏好自然声群体则对鸟鸣声、 风吹树叶声这类给人放松、 舒适感觉的声音评分最高。 两类群体均对导游喇叭声、 店铺喇叭声评分最低, 且偏好人工声群体对该声源的评分明显低于偏好自然声群体 (图2)。从表2 可以看出, 偏好人工声群体在舒适度和协调度的评分显著 (P<0.05) 低于偏好自然声群体。

图2 两类群体声源偏好

表2 两类群体声景体验主观评价差异

2.2 声景体验的总体感知维度与特征

对语义量表进行因子分析 (其中Cronbach's Alpha 系数为 0.76, KMO 系数为 0.83, 方差解释度为62.83%), 得到5 个主因子, 进而得到上下杭声景体验感知的5 个维度。 维度1 与舒适性相关, 主要包括讨厌—喜爱、 不愉悦—愉悦、 冲突—和谐、 不舒适—舒适等; 维度2 与声景品质有关, 主要包括混乱—有序、 嘈杂—清晰、 分散—集中等; 维度3 与丰富度有关, 主要包括单一—多样、 人造—自然等; 维度4 体现了声音的强度,包括不变—变化、 弱—强; 维度5 体现了历史街区声景的趣味性, 主要包括无特色—有特色、 无趣—有趣等 (表3)。

表3 因子分析各语义词组旋转后成份矩阵

对各维度得分进行标准化分析, 结果 (图3)表明, 两类群体在强度维度的得分较为相近, 在趣味性和声景品质2 个维度差距较明显。 偏好人工声群体的趣味性和舒适性较高, 强度和丰富度一般, 声景品质不足; 偏好自然声群体的舒适性、丰富度较高, 声景品质和强度一般, 趣味性不足。

为探究两类群体声景体验差异的原因, 将具有明显差异的声景品质和趣味性维度 (图3) 中因子荷载较高 (因子荷载值>0.7) 的4 个语义词对进行差异分析。 结果 (表4) 表明, 混乱—有序、 嘈杂—清晰、 无特色—有特色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图3 两类群体的声景体验特征

表4 两类群体语义词对评分差异

2.3 两大群体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及声景观偏好差异

通过对人口、 社会及行为学因素与声景偏好的关系进行分析, 发现年龄、 学历和到访频率显著 (P<0.05) 影响人们的声景偏好 (表5)。 两类群体的年龄分布结果表明, 偏好人工声群体主要分布在 “25~30 岁” 和 “≥60 岁” 2 个年龄区间; 偏好自然声群体主要分布在 “≤24 岁” 和“25~30 岁” 2 个年龄区间 (图 4A)。 学历分布方面, 偏好人工声群体学历分布主要在本科及以下,偏好自然声群体学历分布主要在高中及以上; 偏好人工声群体在 “初中及以下” 学历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偏好自然声群体, 在 “本科” “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比明显低于偏好自然声群体 (图4B)。到访频率方面, 偏好人工声群体 “每周多次” 到访的人数占比最高, 且明显高于其他选项; 偏好自然声群体在 “第1 次” 和 “每周多次” 到访的人数占比较多; 两类群体在 “每周多次” 到访的人数占比差距最大, 偏好人工声群体占比明显高于偏好自然声群体占比 (图4C)。

图4 两大群体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差异

表5 人口社会学因素与声源类型敏感度关系的Pearson 卡方检验

3 讨论

3.1 两类群体声景体验主观评价差异

声景体验主观评价方面, 偏好自然声群体声景舒适度的评分显著高于偏好人工声群体, 可能是因为自然的声音能够给人带来放松的感觉, 有效地提高了声学舒适度[19]; 偏好人工声群体声景协调度评分显著低于偏好自然声群体, 可能是因为声景协调度评分与视觉和听觉间的相互作用有关[20]。 受访者表示 “上下杭修旧如旧的建设给他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相较于具有传统特色的视觉景观, 特色声景元素较为单调, 所以评价较低。 该结论与前人研究一致, 即自然声、 人类活动声和机械声 (音乐声除外) 的协调度评分依次降低, 且趋势显著[21]。

3.2 两类群体声景体验感知差异

上下杭声景体验总体感知维度的方差累计贡献率高达62.83%,高于类似研究[5,14],能较好地解释上下杭的声景体验特点。 通过对5 个维度的分析发现,受访者对声景体验存在层级性,其中低层级侧重于声音的属性,包括强度和声景品质;高层级偏向声音的心理效应,包括舒适性、丰富度和趣味性。 该结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22]。

通过对总体感知维度的比较, 发现除较低层级维度 (强度) 外, 其余4 个维度评分均体现各自的特征, 该结论与前人研究一致[12]。 两类群体在趣味性和声景品质维度评分存在明显差异。 趣味性维度受 “无特色—特色” 影响较大, 偏好人工声群体评分显著高于偏好自然声群体。 前人研究发现,有趣的印象与特色声景显著相关[23], 上下杭的“宗庙文化” 和方言所体现的 “地方特色”, 增加了到访者声景体验的趣味性。 声景品质维度受 “混乱—有序” 和 “嘈杂—清晰” 影响较大, 偏好自然声群体评分显著高于偏好人工声群体, 可能是因为声音和视觉环境之间的一致性会影响对环境质量的感知[24], 即声景协调度越低, 感知到的环境质量越差。 偏好人工声群体的声景协调度评分较低,所以感知到的声景品质较差。

因此, 在历史街区声景的优化中, 要考虑两类群体的需求, 如针对偏好人工声群体对地方特色较为关注和喜爱的特点, 可增加地方特色景观或声源以提高声景体验。

3.3 两类群体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年龄、学历和到访频次显著影响群体的声景偏好。 年龄方面,偏好人工声群体的整体年龄层高于偏好自然声群体,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喜欢地域文化和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声音[25]。 学历方面,偏好人工声群体的学历分布总体低于偏好自然声群体,偏好自然声群体在“本科”“研究生”学历的占比超过50%,可能是因为高学历人群多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压力较大,自然声更能够舒缓工作压力。 到访频率方面,偏好人工声群体的到访频率高于偏好自然声群体,“每周多次”到访上下杭的群体以周边居民或当地从业者(以商铺、餐馆为主)为主,从对传统文化的偏好及对商业利益的考量,其更加偏好人工声。 “第1次”到访的群体中游客的占比较高,其游玩目的主要是放松休闲,因而偏好自然声。 由此可见,上下杭在历史特色方面对游客的吸引力有待加强。

4 结论

声景观偏好群体可以划分为偏好人工声群体和偏好自然声群体。 偏好人工声群体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声源较为喜爱,偏好自然声群体对鸟鸣声与风吹树叶声评分最高。 偏好人工声群体在舒适度和协调度方面的评分显著(P<0.05)低于偏好自然声群体。 感知维度具有层级性,两类群体在低层级评价基本一致。 声景品质和趣味性维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趣味性维度“无特色—有特色”影响较大,声景品质维度“混乱—有序”和“嘈杂—清晰”影响较大。年龄、学历、到访频率与声源偏好密切相关(P<0.05),偏好人工声群体具有年龄层较高、学历较低和到访频率较高的特点。

猜你喜欢

声景趣味性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基于分析软件“CiteSpace”的声景研究英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