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互动型”: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模式及路径优化
2022-11-17黄立丰
黄立丰
“双轨制-互动型”: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模式及路径优化
黄立丰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浙江 宁波 315032)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时代性与终极性相统一的奋斗目标,也是一个长期性与艰巨性相贯穿的战略任务。新时代如何将共同富裕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需要可持续的强有力的动力系统支撑。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系统,是一个蕴含着理论引领力、政治动员力、责任驱使力、制度执行力、组织保障力、利益权衡力、社会参与力、历史承接力、物质创造力和文化促推力等多种要素的统一整体,这些要素又分属于体制内动力、体制外动力和体制内外双重性动力。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有效构建“体制内驱动”和“体制外参与”共同作用的“双轨制-互动型”动力模式,切实做到体制内驱动“精准给力”,体制外参与“有序助力”,从而有效实现体制内外互动互促“协同发力”,如此才能为共同富裕战略任务的可持续推进,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动力;“双轨制-互动型”模式
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人民一直以来的理想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追求。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一个时代性与终极性相统一的奋斗目标,也是一个长期性与艰巨性相贯穿的战略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1](pp214-215)而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也已进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新阶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2]这也为我们党进一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那么,当前我们党该如何将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任务真正落到实处?显然,这不仅需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顶层设计,而且也需要实践中强有力的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系统支撑。前者能够为共同富裕的扎实推动提供明确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等,而后者能够为共同富裕的可持续推进提供强劲的动力和引擎。基于此,本文着力探讨当前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模式,对其动力系统进行细致梳理,进而在实践研判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动力系统的优化路径进行探索思考,以期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可持续推进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尽力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一、问题提出: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命题及要素解析
中国共产党推动并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项复杂性工程。其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便是搞清楚推动共同富裕是否存在必要的动力问题。如果存在,那其中的动力究竟又源于何处?我们又如何全面而清晰地认识其动力构成?
(一)动力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不渝追求实现共同富裕,除了受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坚持的理想信念和坚守的初心使命等内生因素所驱动,还受在其领导之下广大人民群众所迸发的伟大创造力、实践参与力等外生因素所推动。因为共同富裕不仅事关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党的长期执政等重大问题,而且更是与每一位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等紧要问题息息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即是说,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由此不难理解,推动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党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这已然触及了其中的动力问题。换言之,动力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毋庸讳言,共同富裕不可能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顺利实现,需要强劲有力的各方动力支撑,其也并非纯粹地依靠中国共产党单一主导推动就能顺利实现,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合力推动的结果。因此,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在实践中不仅需要而且实实在在就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动力场域。同时,这一动力场域并非是单一的,而是由诸多动力要素共同发挥作用进一步所构成的一个动力系统。
(二)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要素解析
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这也意味着其动力系统的要素构成也是全方位、多元化的。总体而言,构成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动力系统的主要有体制内动力、体制外动力和体制内外双重性动力(见图1)。
图1 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要素
1.体制内动力
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内动力,是指由党主导驱动的系列动力要素,包括理论引领力、政治动员力、责任驱使力、制度执行力、组织保障力等。(1)理论引领力。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理论支撑。无论是马克思所指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3](p200)等经典论述,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索而得出的“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4](p437)“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5](p364)“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6](p35)等重要论断,都为当前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引领。(2)政治动员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直接推动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主导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运用多样化动员方式,对共同富裕的政策理念进行引导和动员,促使人民群众能够遵循党的相关顶层设计,并积极参与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因此,这种政治动员力是在整合党内政治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群众支持、认同和参与,推动党的重大决策执行的重要手段。(3)责任驱使力。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内生驱动力,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7]正是这种责任驱使力,使得中国共产党将追求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4)制度执行力。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能够有序展开的规范性保障力量。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加强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8]。这进一步为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强化制度执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实践效能指明了方向。(5)组织保障力。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组织载体和支撑力量。既有横向的党委政府部门的组织协同,又有纵向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健全完善的组织架构体系,从而为协同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必备的组织保障。
2.体制外动力
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外动力,是指由人民群众等体制外社会力量所驱动的系列动力要素,包括利益权衡力、社会参与力等。(1)利益权衡力。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作用于社会层面而激起的反馈力量。这种反馈力量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利益关系或利益动机,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主导推动共同富裕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一种权衡,即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对自身的利益将会产生什么影响,是利大于弊抑或弊大于利,成为人民群众对于支持、认同和参与这一实践的态度选择和衡量标准。正所谓“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9](p187)显然,这种利益权衡力来自人民群众对利益的追求与维护。(2)社会参与力。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社会助推力量。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可见,推动共同富裕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责任,除了体制内动力,也内含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力。这种社会参与力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并进一步转化为实践中的自主参与行为。因此,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尤其需要高效整合和充分利用这种社会参与力,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3.体制内外双重性动力
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内外双重性动力,是指由党和人民群众可共同驱动发挥作用的系列动力要素,包括历史承接力、物质创造力、文化促推力等。显然,这些要素具有鲜明的兼具体制内外动力的“双重性”特征。(1)历史承接力。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可持续力量。不仅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主导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而且广大人民群众也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历史是最好的见证,同时,历史又积蓄起了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2)物质创造力。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必需的物质力量。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也就意味着共同富裕首先就要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把“蛋糕”做大,这是前提条件。毋庸置疑,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尤其是不断提升物质生活,而人民群众又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显然共同富裕就需要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3)文化促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软实力。共同富裕不仅指向物质的富裕,还应体现为精神文化的富裕。文化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支点和隐性动力,其需要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厚植文化氛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促推共同富裕铸魂赋能,从而在共同富裕中进一步实现精神富有、文化先行。
二、系统运行: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模式选择
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系统,主要就是由上述的体制内动力(理论引领力、政治动员力、责任驱使力、制度执行力、组织保障力)、体制外动力(利益权衡力、社会参与力)和体制内外双重性动力(历史承接力、物质创造力、文化促推力)共同构建而成,所有这些动力要素相互作用、互动互促,才为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强大动力,并进一步促使共同富裕实践不断深入。
那么,这些动力要素究竟是如何发挥驱动作用和实践功效的?作为一个动力系统,其又是如何进行整体联动、系统运行的?实质上,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长期历史实践早已证明,这样的动力系统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和优势。这种特色和优势,一方面,体现在构建这一动力系统的要素层面,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即其并非由某一种独立的力量作为单一动力来驱动,而是多种相关联的动力作为整体合力来共同驱动。另一方面,还体现在这些动力要素的驱动主体层面,始终保持高度统一性,即作为体制内动力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体制外动力主体的人民群众,其在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实践路径、价值追求等方面始终是协同一致的紧密关系。
基于此,可进一步分析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系统运行模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内-驱动型”模式
中国共产党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领导主体,在实践中发挥着主导驱动的重要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下,对于推动共同富裕有着强烈的责任担当,这是其推动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因此,中国共产党对于推动共同富裕的天然优势在于其有着强大的理论引领力和强烈的责任驱使力。有了这样的原动力,驱动着中国共产党必须要组织和动员起全社会力量一起推进共同富裕。强大的政治动员力又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力、凝聚力、执行力,更反馈于党自身必须铸造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主心骨,反映到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严密自身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完善制度体系,这就需要具有坚实的组织保障力和强大的制度执行力来进一步提升推动共同富裕的实效。由此可见,这种体制内驱动型模式对中国共产党自身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如何强化自我革命,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就成了这一模式的决定性因素,而这显然又是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二)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外-参与型”模式
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离不开人民群众广泛而积极的参与。这也意味着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奋斗,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大的社会参与力,也才能真正实现共富成果人人享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6](p152)显然,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力是一个关键性的变量因素。不仅关乎其中的“量”,即人民群众参与推动共同富裕的广度和覆盖面,而且更关乎其中的“质”,即人民群众参与推动共同富裕的深度和有效性。因此,这种体制外参与型模式,其不确定的变量因素主要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权衡或利益动机。倘若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共同富裕的普遍反馈信息指向利大于弊,那么,这就表明他们会在很大程度上认同和接受中国共产党主导驱动的共同富裕奋斗目标,则在实践中就能主动转化为积极的社会参与力,能够与党的领导和驱动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反之则亦然。由此可见,这种体制外参与型模式正是建立在体制内驱动的实践基础上呈现出的一种反馈运行机制,或形成顺势协同效应,或形成拒斥阻滞效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而这显然又是需要中国共产党在体制内驱动时不得不去积极引导和调适的。
(三)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内外“双轨制-互动型”模式
既然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除了体制内主导驱动,还需要体制外参与推动,而这两者显然不能完全割裂而独立运行。如若“没有组织的参与就会堕落为群众运动;而缺乏群众参与的组织就堕落为个人宗派。强大的政党要求有高水平的政治制度化和高水平的群众支持。”[10](p371)这就充分印证了“党和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内在统一关系,也着实意味着实现共同富裕是体制内外动力同向发力的必然结果,即必须有效构建体制内驱动和体制外参与共同作用的“双轨制-互动型”模式。正如美国著名社会政治学家查尔斯·梯利所认为,一个成功的集体行动应包含:运动参与者的利益驱动、运动参与者的组织能力、社会运动的动员能力、社会运动发展的阻碍和推动力量、政治机会或限制、社会运动群体所具有的力量,并认为这些因素是通过特定的组合对集体行动的形成和进程产生影响[11](p190)。
这种“双轨制-互动型”模式的独特优势就在于“作用”与“反馈”双向联动,既能够有效感知和应对来自人民群众对党自我提升的呼声和要求,促使党始终强化自我革命而更好地主导推动共同富裕,又能有效回应和兑现党对人民群众所承诺的利益诉求,促使人民群众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而更好地积极参与推动共同富裕。因此,这一“双轨制-互动型”模式应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理想选择(见图2)。
三、限度研判: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内外“双轨制-互动型”动力模式审视
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有效构建“体制内驱动”和“体制外参与”共同发挥作用的“双轨制-互动型”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体制内主导驱动,还是体制外参与推动,抑或是两者双向互动,仍需对其中的可能限度给予必要的研判和审视。
(一)中国共产党主导共同富裕:防止体制内驱动“失准”
中国共产党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领导力量,其决定着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共同富裕的实践进度。尽管习近平总书记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要求,如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2]等,但关键问题还在于中国共产党主导驱动这一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政治动员力、制度执行力、组织保障力等如何切实做到精准发力,又如何精准评判其实践绩效,这显然还面临着诸多现实考验。有学者指出,“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共同富裕的公认标准”,“构建一套科学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是高质量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12]。2021年5月,浙江大学发布“2021中国共同富裕指数模型”,但对于共同富裕的标准问题,目前学界还是存有分歧。因此,从理论到实践,均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主导驱动共同富裕的“精准性”,特别是当前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顶层设计切实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防止体制内驱动“失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2 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内外“双轨制-互动型”模式
(二)人民群众助力共同富裕:防止体制外参与“失范”
人民群众作为助推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其影响着共同富裕推进的广度和深度。这就需要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权衡力和调动其社会参与力,从而保障其有序参与。但在现实中却往往存在以下的制约。一方面,非制度化情形下个体群众参与容易导致自发性和无序性。尽管“我国在公众参与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社会现实中,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缺乏充分的法律支持,公众不能从有关法律法规中获得充分的参与社会治理的权限”[13]。加之各级党组织主导驱动共同富裕可能存在制度执行的弹性和随意性,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权衡力,难以满足个体化群众的利益需求,会导致群众只有借助非制度化渠道进行参与,而这样的行为往往具有临时性、自发性和不稳定性,就容易导致群众参与过程的“失范”。另一方面,非组织化情形下以社会组织形态出现的群众参与也容易导致非理性和混乱性。倘若这种社会组织形态只是原子化个体的形式集合,而并非群众个体理性意识和态度的实质聚合,这种以社会组织形态呈现的“有名无实”的状态,也很容易导致群众参与过程的“失范”。
(三)党与人民群众推动共同富裕:防止体制内外互动“失调”
实现共同富裕既然需要“体制内驱动”和“体制外参与”共同作用形成“双轨制”互动效应,这就意味着党与人民群众在防止体制内驱动“失准”和体制外参与“失范”的前提下,需要在互动中形成整体合力去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正视其中的限度。一方面,坚持利益追求的一致性,要防止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囧象。中国共产党主导驱动共同富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倘若一味地进行政策的单向灌输,甚至借助虚化的“政治口号”仅仅只是为捕获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调门高、落实少,那就很难有效契合人民群众参与推动共同富裕的利益需求,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党群之间地位分立、利益分离,加上党和群众各自的存在发展特点,一定程度生成两大相对封闭独立分开的系统——干部系统和群众系统”[14],并进一步致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分离、体制内外互动“失调”。另一方面,保持行动步调的一致性,要防止出现“看戏的比演戏的多”的怪象。现实中群众参与助力共同富裕,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主体意识薄弱、动力不足、程序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低等制约,某种程度上与党的引导动员和制度执行等很难始终保持在同一频度上,甚至互动过程中就会呈现“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的“失调”被动局面。
四、路径优化: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内外“双轨制-互动型”动力模式提升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必须在客观审视现实制约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动力模式,有效提升可持续的动力绩效,真正汇聚起体制内外互动的整体合力,从而高质量推动和实现共同富裕。
(一)率先“驱动”:推动共同富裕的“内驱力”要“精准给力”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领导力量,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直接驱动力量,其初心和使命决定了各级党组织对于推动共同富裕应具有强大的责任驱使力和主动的历史承接力,体现在实践中就是首先应明确自身的使命担当,这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以此为基础,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加强理论引领力和强化文化促推力,既要精准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又要充分挖掘好契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新文化要素,使之能够在理论感召和文化感化中认同和接受推动共同富裕的理念和愿望。当然,关键是各级党组织还要不断提升政治动员力和制度执行力,如要强化动员的针对性,实现分类分层引导动员,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推动共同富裕不仅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而且更是关乎每一个人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实现。这就需要党中央在顶层设计时要考虑到推动共同富裕的层次性、差异性和精准性,尽力覆盖到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2022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提出将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持续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制定,如将推动制定出台《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牵头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研究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监测评估体系等[15]。这显然已经为深入推动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精准化“内驱力”,也为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力明确了方向。因此,中国共产党有效地发挥“内驱力”无疑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先导,而这样的“内驱力”是否“精准给力”,深刻地影响着共同富裕的实践进度。
(二)连带“促动”:推动共同富裕的“外推力”要“有序助力”
人民群众是共同富裕的外在推动力量,也是参与的主体力量,其需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有序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在此,人民群众的利益权衡力往往影响着其社会参与力的实践效度。这就需要人民群众自身强化正确的利益权衡意识,做到心怀“国之大者”,充分认识到党中央推动共同富裕实践,秉持的是共建共享的理念,需要依靠其积极参与,同时也要意识到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富裕的最终成果是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权衡共同富裕实践中的利益得失,更好地进行有序的利益表达。这其中文化促推力同样是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共同富裕实践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挥内在优势,使“人民不仅获得了参与中国建设的使命感,也在见证伟岸成果的过程中收获了幸福感,更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未来前景充满期待感,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诚认同,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16]基于此,要加强社会共同体建设,积极推动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发挥文化促推力在共同富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当然,各级党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化规范和引导,更能为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地推动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保障。因此,人民群众积极发挥“外推力”无疑又是推动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动力,而这样的“外推力”是否“有序助力”,又深刻影响着共同富裕的实践深度和广度。
(三)双向“互动”: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内外“双轨制”要“协同发力”
中国共产党率先“驱动”和人民群众连带“促动”,并进一步形成体制内外双向“互动”的合力效应,这是推动共同富裕的良性运行系统。要持续有效地实现“双轨制”协同发力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在实践中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党群协同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在这样的党群一体关系中,“党以自己的方针政策和服务行为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获得群众的拥护;人民群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自己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为党提出的共同的目标奋斗。”[17]显然,这是一种党群协同的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是其中的主导性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则是其中的参与性主体力量,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尤其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利用多渠道方式,激发其内生动力和自主精神,使之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与自身利益的紧密关系,从而能够主动地与党主导推动的共同富裕奋斗目标保持协同一致,实现“双轨制”的“协同发力”,这是党和人民群众双向“互动”的内在逻辑,也是“双轨制”协同推动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二是加强信息反馈的“互动性”。党和人民群众协同推动共同富裕,其互动互促过程离不开信息反馈发生作用,即党率先“驱动”共同富裕实践,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力、政治动员力、制度执行力、组织保障力等,其需要接收来自人民群众的实时反馈,洞悉人民群众对于相关政策实施所表现出的动态反应。这样的信息反馈效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群之间的关系,“若政策目标群体与执行者有密切的关系,信息反馈就可有效传导至执行者面前,并且在执行者推行政策时有效协商互动、理解政策目标、予以配合执行。”[18]在此,党在执行政策过程中,要注重吸纳广大人民群众的各方诉求信息,以此不断细化和修正推动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从而再有效传输给人民群众进行协商互动,反复的信息反馈互动能够使更多的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党的政策,使之做到利益权衡,进一步与党保持一致行动推进共同富裕。
三是注重互动运行的“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和人民群众协同推动共同富裕,应注重互动运行的系统性,不仅在运行主体上要实现党群联动“1+1>2”的合力效应,而且在动力要素上,还应实现理论引领力、政治动员力、责任驱使力、制度执行力、组织保障力、利益权衡力、社会参与力、历史承接力、物质创造力和文化促推力等各要素之间的系统运行,即要“调整理顺根本要素之间的关系、顺序、比例,使其相互配合,构成最佳的合理结构,其目的是充分发挥事物的整体功能,实现整体效应最大化”[19]。因此,需要特别注重解决动力要素中存在的“短板”,如当前对协同推动共同富裕的利益权衡力和文化促推力等要素亟须足够的关注和强化,物质创造力方面亟须不断优化内外软硬环境,组织保障力方面亟须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等。只有积极化解动力系统中的“短板要素”,才能有效提升动力系统的整体功能水平。
五、结语
毋庸讳言,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不可能轻轻松松就顺利实现,其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就更加需要可持续的强有力的动力系统支撑。当然,这也并非只是依靠中国共产党单一主体驱动就能实现这一伟大战略任务,而是党和人民群众体制内外“双轨制”双向“互动”合力推动的结果,即中国共产党体制内主导驱动和广大人民群众体制外参与推动同向发力、互动互促。这就鲜明地映射出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中党群关系的逻辑变迁及其动力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向,更进一步契合了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党和人民群众发挥体制内外“合动力”的实践需要。显然,这种体制内外“双轨制-互动型”模式,已然超越了中国共产党驱动共同富裕的单一主体模式,更加关切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及其强大的社会参与力,从而也更加符合共同富裕所蕴含的“共建共享”的价值真谛,即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奋斗,才能创造共富成果,也才能最终实现共富成果人人享有,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也是“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的又一重大创举。这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体制内主导驱动共同富裕的初心和使命,也体现了人民群众体制外的主体力量对党和国家战略政策的能动反应。正是基于这样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必将为我国共同富裕伟大实践的可持续推进和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2] 习近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 求是, 2021(20).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八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毛泽东文集: 第六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5]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7] 习近平.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2-26(02).
[8] 习近平. 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 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 人民日报, 2019-09-25(01).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0] [美] 塞缪尔·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王冠华, 刘为, 等,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11] 赵鼎新.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12] 共同富裕, 如何用指数模型来考量?[EB/OL]. https: //new. qq. com/rain/a/20210601 A06YK300. , 2021-06-01/2022-07-14.
[13] 胡仙芝. 公众参与制度化是我国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必由之路[J]. 理论研究, 2015(3).
[14] 王木森, 王东. 主体间性·双向互动·联动参与——群众路线教育的理路、路向和路径[J]. 理论研究, 2015(1).
[15] 发改委: 推动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 牵头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EB/OL]. https: //news. sina. com. cn/c/2022-02-17/doc-ikyakumy6418258. shtml, 2022-02-17/2022-07-14.
[16] 庞虎, 陈仁锋. 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J]. 治理研究, 2022(2).
[17] 高新民. 论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4).
[18] 赵静. 执行协商的政策效果: 基于政策裁量与反馈模型的解释[J]. 管理世界, 2022(4).
[19] 韩庆祥.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N]. 光明日报, 2022-04-18(15).
D616
A
1008-4479(2022)06-0048-09
2022-07-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基层动力研究”(20BDJ045)
黄立丰(1981-),男,浙江余姚人,法学博士,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浙江省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 徐慧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