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农机服务保障体系 解决农民购机后顾之忧
2022-11-17陈华
陈 华
(六安市金安区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中心,安徽 六安 237000)
0 引言
21世纪以来的20余年,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不仅表现为农业机械产品全面替代了传统的劳动作业方式,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土地经营模式、农艺技术应用模式革新。随着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基本实现,农村的土地集约化经营得到推进,连片化土地面积更大,更有利于采用统一的耕作与栽培模式,能够通过先进的农机化生产实现更优产出。在这一新形势的激励下,传统生产过程中一家一户小面积经营所使用的小型农机产品在性能、工作能力、作业效率等方面逐渐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技术更为先进的中大型自动化设备受到了现阶段农业生产者的青睐。但与此同时,中大型农机由于售价高,农机每年常规使用作业时间短,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进农机的销售和使用,因此,通过优化农机服务保障体系,能有效促进先进农机销售量,提升作业收益,更好地激励农民购机用机。
1 农机化生产的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国对于农业机械化相关技术和应用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农业机械产品体系得到显著丰富,水田机械、畜牧机械、智慧农机产业得到了短板补齐和更优发展,传统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在动力配置、作业幅宽、可靠性等方面进步明显。2016—2020年期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持续提升(图1),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56亿kW,相对于“十二五”末期增长17%,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程度提升明显(图2)。
图1 “十三五”期间农业机械总动力情况
图2 2020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
从农机社会化服务来看,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农机服务组织19.48万个,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从事农机服务的农机户共420.6万户,相关从业人员588.75万人,农机服务的雏形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各农村地区的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全国农机维修点达到15.55万个,专业农机维修服务从业人员超过90万人。仅2020年,我国农机作业服务的收入达到3 615.03亿元,农机服务业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附属产业。
尽管农机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受到农机使用习惯和传统经营模式的制约,先进的中大型农机使用量和保有量仍不尽人意,小型农机设备仍是农业生产的主力,这不利于先进农机技术的应用和农业生产质量的提升。但随着农民生产经营理念的转变,购置农机不再单纯应用于自身经营的土地作业,农机通过作业服务能够在完成自有耕地生产作业之余为购机者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
2 农机服务的作用
农机服务的内涵十分广泛,其主要包含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机械化作业服务,以及在此过程中相关的农机维修、农机保养、技术帮扶、零配件供应等。现阶段,农机服务主要以农机合作社及农机户为主体开展,涉及的其他主体还包括非农服务组织、农机维修点等。从产前、产中、产后阶段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分析,农民参与农机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使农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已有农机服务周边农户,实现农机使用效益的最大化[1]。从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形势看,农机服务所带来的有益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一是缓解了农民购机难的问题,尽管有农机购置补贴的帮扶,但大部分农民对购置中大型农机设备仍有很大的经济压力,而农民通过雇佣农机服务完成农业生产,则短期的投入和压力相对较小;二是提升了农机作业质量,农机服务的驾驶员相对于大多数农民对于农机更为了解,农机驾驶技术和使用规范性更具优势,避免了植保、施肥等作业过程可能造成的作物药害、环境污染等问题,能充分发挥先进农机的优势;三是避免了农机保有量过大造成的农机闲置问题,随着农机性能和配套动力的持续升级,若仍保持现阶段的农机数量,则可能造成农机过剩问题,应通过农机服务扩大单个农机的应用范围;四是提高了购机者的经济收入,实现了农机使用效益的增长[2]。
3 农机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思路
3.1 健全农机服务管理规范
现阶段,农机服务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农机化服务作业的大部分工作对于生产质量的评定难以统一;另一方面,农机服务作业的相关收费没有统一标准;此外,农机服务的操作人员资质、经验等缺乏标准要求。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的规范性,应从管理制度和政策要求方面对农机服务工作的相关事宜予以规范。一是采取农机服务登记建档制度,对于希望通过长期农机服务提升收益的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户进行信息登记,明确参与农机服务的机型、设备、人员等信息;二是明确对农机服务驾驶员的资格要求,要求驾驶员必须获得相关机型驾驶资格;三是提供农机服务指定工作项目收费标准,避免乱收费、不正当竞争等问题;四是为农民提供农机服务作业质量评估,验证农机服务作业质量。通过规范管理提升农机服务作业质量,同时提升农民对农机服务工作的认可度与信任度[3]。
3.2 加强技术与资金支持
从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角度出发,与地方农机推广、技术培训等部门结合,为农机服务工作提供支持。一方面,利用农机推广技术人员,为农机合作社、农机户提供购机建议与操作技术指导,要求技术人员定期到农村提供技术上门服务,帮助参与农机服务的组织和个人解决技术难题。同时,利用农机推广部门和地方农机院校的培训职能,对参与农机服务的驾驶员、经营人员展开操作技术、使用维护、保养、维修、农机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从政策支持的角度为农机服务者的购机过程提供资金支持和费用减免,对于农机数量多、具有服务优势的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提供上门年检、资格证核发等绿色通道。此外,农机推广工作还应针对农机服务业开展专项技术推广工作,利用农机服务业提高先进农机技术应用率,从而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先进程度。
3.3 加强对农机服务的宣传
受农业生产习惯的影响,我国的农民群体存在思想保守的问题,对于新的生产方式、作业模式适应较慢,加之农村地区的信息获取途径有限,很多新思想、新方法很难在第一时间了解[4]。因此,为更好地提升农机服务的应用范围,使更多人愿意采用农机服务的方式完成自身经营耕地的农业生产任务,农机管理部门、农机推广部门应与农机合作社及农机户合作,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利用农机部门官方途径整合农机服务机构和个人信息,将农机服务的机型、设备、人员等优势统一进行宣传,使农民了解农机服务对于提升农机作业质量、降低购机用机成本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民对农机服务的认可度。
3.4 从政府角度建立农机服务平台
地方农机管理部门应与主管部门合作开发并建立农机服务的网络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参与农机服务的农机参数、驾驶员信息,将其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可供检索的农机服务信息。使农民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就能在网络上实时查看可提供农机服务的相关设备、人员信息,并采用适合自身需要的农机服务[5]。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户也可通过在网络上更新信息,设置闲置设备可供服务的时间、服务价格,提高农机服务的工作量和实际收益。通过农机服务平台的建立,从农机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还能对农机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利用大数据分析农机服务需求趋势,帮助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户实现跨区作业,从而全面提升农机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使农业机械的应用更为合理。
3.5 促进农机服务规模化发展
可充分利用村委会、村集体的组织协调力,建立相互联合的规模化农机服务组织,丰富农机品类与作业能力,培养专业的农机操作人员。在此基础上,可针对周边需要农机服务的农田进行全程机械化承包作业,尤其与大面积农田、农场等展开合作,实现农艺生产与农机作业的全配套,各个生产工序农机选用合理,使作业质量和农业产量实现快速提高。
3.6 加强农机维修、售后服务的监管
农机服务的良好开展离不开农机维修、售后服务的保障。现阶段,无论是农机企业和销售商提供的产品售后服务还是基层农机维修点提供的维修保养服务,实际工作质量大多不尽如人意,尤其对于参与农机服务的机型来说,其设备具有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的特点,对于农机维修、维护保养、调试等的技术要求很高[6]。为更好地保障农机服务的开展,农机部门应与监管部门合作加强农机维修、售后服务的监管,并为农机厂家和维修点的技术升级与人员配置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具有农机维修能力的机构升级相关设备和技术,并对维修不合格、设备人员配置不合理的维修点或售后点予以限期整改或处罚,规范该地区的农机维修、售后服务质量,为农机服务工作开展提供后勤保障。
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机服务的关键,从最基础的机耕道路、加油站、行车道路等,到卫星基站、网络覆盖等,均与农机服务的质量密切相关。尤其是参与农机服务的大型农机,需要较好的田间基础条件和农村地区的道路配置。此外,例如植保无人机在田间的飞防作业,需要有良好的卫星定位信号和卫星地面基站作保证,这都是农机服务工作优质开展的前提。
3.8 加强对农机服务质量的监管
农机监理部门应结合农机服务作业的特点开展作业质量的监管工作,重点的监管内容包括以下几项。一是对参与农机服务的机械设备和人员资质进行监管,禁止劣质农机和无资质人员参与农机服务;二是对农机使用过程的合法性、规范性进行监管,查处未参与年检、定期保养的农机,查处超速、超载、不安全驾驶等行为;三是建立农机服务投诉窗口,为农机服务中的质量问题、乱收费问题提供投诉渠道。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机服务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实施具有积极影响,为更好地促进农机服务工作的开展,建设更为专业、科学的农机服务行业,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其合理引导与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教育培训、农机推广、农机监管等手段提升农机服务水平,解决现阶段存在的服务机型混乱、收费不统一、作业质量难保证等问题,利用引导、帮扶、监管促进农机服务向规模化、组织化、技术服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