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橡胶就没有国防
—— 锦州橡胶大会战追忆
2022-11-17谭月龚晓飞
文/谭月 图/龚晓飞
没有橡胶制成的轮胎,军车无法行驶,战机不能起飞。新中国伊始,可以说“没有橡胶就没有国防”。
1966年9月30日,东北的秋夜,凉风中透着清冷。
“出胶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现场立刻就像燃起了一团火。
这是我国在工业化装置上成功生产出第一块合成顺丁橡胶时,锦州石油六厂一片沸腾的情景。
在这里,我国橡胶工业的历史从此被改写。
“两个90%”的困局
新中国伊始,我国橡胶资源十分缺乏。没有橡胶制成的轮胎,军车无法行驶,战机不能起飞,可以说“没有橡胶就没有国防”。这种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
对此,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部署种植天然橡胶。然而由于气候限制,在我国海南岛、云南南部的橡胶地,一亩只能种上十几棵橡胶树,而且最快七八年才能开始割胶,橡胶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国防和民生的需求。
当时,进口橡胶也是个大难题。全球只有美国、德国、苏联拥有生产合成橡胶的技术,并都禁止技术转让。我国不得不每年花费大量外汇进口橡胶。
到了20世纪60年代,橡胶工业更是面临“两个90%”的落后局面,即90%的橡胶为天然胶,90%的需求靠进口。我国曾辗转从日本购得5000吨合成橡胶,但是还没等商轮驶出日本海域,就被日本政府以橡胶是战略物资为由给拦截了下来。
面对天然橡胶难以高产,进口橡胶阻碍重重的困局,按照党中央要求,国家科委立即组织中科院、化工部等,展开四大合成橡胶(顺丁橡胶、异戊橡胶、丁基橡胶和乙丙橡胶)会战。国家科委考虑到锦州石油六厂曾经攻克过煤炼油的复杂技术,又有研制顺丁橡胶所需的氢、氮、氧、二氧化碳等气体,便把研制顺丁橡胶的主战场定在了这里。
1965年2月24日,锦州石油六厂召开全厂职工大会,石油部计划司司长杨达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她动情地说:“石油部、化工部、高教部和中国科学院决定以锦州为主战场,搞一场研制开发顺丁橡胶的大会战。大家群策群力,一定要把顺丁橡胶搞出来。到时,我来给你们庆贺,开庆功宴吃饺子!”
1965年春天,各路人马云集锦州。石油部总工程师武迟带着石油部的专家来了,北京石油学院的教师、学生来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沈之荃、欧阳均、唐学明和兰州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周望岳、沈师孔等石油化工界的专家都来了。北京化工研究院、河北化工学院等单位也派出了专家、技术骨干参加大会战。
生产合成顺丁橡胶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专家学者的到来为会战增添了坚实力量,大家心里更有底了。就这样,在这个春天,在锦州石油六厂,顺丁橡胶大会战正式拉开序幕。
实验室里的“聚合”
“会战”首先从实验室开始。实验分组进行,各组科研人员各尽其责,齐头并进。有的搞乙腈萃取分离,有的搞小釜聚合;还有的搞氧化脱氢,为顺丁橡胶研制原料丁二烯。年轻的大学生就负责测试分析、评估和应用。
合成顺丁橡胶工艺的核心是“聚合”,这是20世纪50年代末国外新开发的技术,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虽然已拥有大量研究成果,但是对石油六厂这样一支煤炼油队伍则是全新的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学习理解催化剂烷基铝的合成以及聚合工艺需要一个过程,要掌握操作更有难度。
其中,凝聚操作更是危险系数与难度系数都相当高的一环。操作人员需要将高压蒸汽连通到釜里把胶液吹散。由于操作环境高温高压,危险性极大。
在第一次进行热水凝聚250立升釜的聚合胶时,工程师苏嗣诵脸和胳膊被烫伤。在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需要住院治疗,因为牵挂着试验工作,苏嗣诵并没有离开工作岗位,坚持一边疗伤一边进行试验。
这只是石油六厂广大员工全力投入大会战的一个缩影。在长春应化所的大力协作和帮助下,专家手把手地教,石油六厂员工努力地学,迅速建造了小瓶聚合试验及催化剂合成设备,操作人员也用最短的时间熟悉掌握了基本操作。
1965年上半年,石油六厂就不仅建成了一套中型放大250立升釜聚合试验装置,还成功改变了工艺条件,并能提供试制轮胎用生胶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5年7月,顺式聚丁二烯胶料终于安全试出,而后经挤压干燥合成出50多公斤顺丁橡胶。这块胶被送到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由科研人员做成了第一条900-20汽车轮胎。
至此,新中国第一条合成顺丁橡胶轮胎诞生了。
1966年元旦,石油部通令嘉奖了锦州石油六厂。厂长王国斌也兑现了杨达司长的承诺:举行庆功宴,全厂职工吃饺子一同庆贺!这成了石油六厂历史上一段佳话,广为流传。
工业化的大突破
如何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成功用于工业化生产?更大的难题,摆在了所有参加会战人员的面前。
1966年2月末,经过科研人员的合力攻关,顺丁橡胶会战研究试验工作相继取得成果,一整套小试及模拟装置在石油六厂建立起来。随着,研究在脱氢制造、脱氢反应器建立、脱氢粗丁二烯溶剂萃取、聚合溶剂考察、聚合工艺的考察、产品的分子结构、加工工艺及物理性能的评定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大规模生产已经具备条件。
会战重点开始由小试及模拟试验转向千吨级橡胶装置的中试试验。
会战指挥部下达命令:成套装置3个月完工,并按时交给车间试车。
时间紧迫,参战人员无论晴雨、不分昼夜,连续奋战,每天的工作都超过了12个小时。“白天不眨眼,夜晚熬星星”,大家一心想着尽快完成顺丁橡胶工业化生产研究任务,为国争光。
很快,一整套千吨级橡胶试验装置建成并投入调试、试车及中试开发。
开车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可是生产顺丁橡胶在国内尚属首次,没有现成的人员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对此,生产车间组织技术人员披星戴月查阅资料,编写出供工人学习的资料读本,做到了人手一册。
为确保开车一次成功,会战指挥部号召车间“蒙目练兵”。即工人由操作间出发,沿着岗位路线最后到塔顶,将岗位的一台台罐、一座座塔、一个个阀门、一台台机泵及所有安全零部件,用手准确摸到,并报出名称和用途,然后再由塔顶走回操作间。通过高强度的训练,终于取得了极佳的实操效果。
1966年9月30日,在那个难忘的秋夜,虽有凉风送爽,大家的心里却像燃起了一团火。当晚,不足200平方米的厂房里灯火辉煌,里里外外聚集了许多关心试车的领导和员工。
试车中,操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按操作程序进料、加催化剂、调节操作,认真控制温度与压力界限,严防爆聚,终于安全生产出顺式聚丁二烯胶料,经过挤压干燥得到了雪白的顺丁橡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出胶了!”安静的现场顿时一片沸腾。
这是我国在工业化装置上成功生产出的第一块合成顺丁橡胶。从此,锦州石油六厂成为全国最先依靠自主研发力量开发合成橡胶工业的企业,填补了我国合成顺丁橡胶工业的空白。
1974年,随着年产6000吨橡胶装置建成投产,我国橡胶原料供应短缺的情况得到了极大地缓解。1982年,合成顺丁橡胶被化学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5年,以石油六厂为主战场的“顺丁橡胶工业化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