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数智应用场景,提升城市数治能力
——巧借杭州亚运普及5G科技的建议
2022-11-17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顾晨骏
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顾晨骏
中国已正式进入5G民用时代,用户规模发展迅速。浙江的5G基础设施建设和部署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目前5G科技普及仍存在行业基础、应用场景、产业氛围三大短板。2022年恰逢杭州亚运会召开之年,笔者建议巧借杭州亚运契机全方位呈现和展示5G科技的精华和魅力所在,丰富数智应用场景,提升城市数治能力,并给出了具体建议。
2019年10月31日,三大运营商公布5G商用套餐,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的民用时代[1]。5G用户发展迅速,正式商用套餐问世后的当月预约总用户数就超过了1000万,截至2020年底,我国5G网络用户数超过1.6亿,约占全球5G总用户数的89%。
5G基础设施建设在浙江的发展和部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根据浙江省政府基础设施行动计划,2022年浙江将建成5G基站12万个以上,实现乡镇以上5G信号全覆盖。2022年恰逢杭州亚运会召开之年,不同于历届大型赛会,它首次将“智能”纳入办赛理念,明确提出要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全面运用到场馆运行、赛事活动和服务保障中,打造“智能亚运”金名片。5G和亚运会两者相辅相成,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为5G信号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5G科技的普及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应用推广困境。缺乏5G场景、缺少5G“杀手级”应用的短板迟迟得不到解决。而亚运恰恰是展示杭州数智治理能力的最佳窗口,同时5G“黑科技”也是助推亚运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两者互相赋能,能为杭州发展促进、城市能级提升带来重要助力。
1 5G典型应用场景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5G技术在商用、民用领域生根发芽[2]。截止2021年6月的运营数据,中国移动5G套餐用户数累计达到2.50695亿户,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分别为1.3115亿户和1.1333亿户,三家合计达到4.95亿户,接近5亿大关,5G用户在所有移动通讯用户占比也已接近四成。根据中国信通院研究数据,5G在2020年带动约4840亿元的直接产出,2025年、2030年将分别增长到3.3万亿元、6.3万亿元,十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3]。此外,预计2030年5G将带动超过800万人就业,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电信运营和互联网服务企业创造的新兴就业机会。
目前已经落地的5G场景主要集中于城市治理和科技展示领域,包括:
(1)政务服务。深圳海关深圳湾口岸已试用5G智能眼镜,利用5G高带宽、低延时的优势,将通关通道的高清摄像头采集的旅客信息,与后台海关进出境旅客通关大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实现对高风险旅客的快速分析、高效识别、精准打击。2020年5G无人驾驶扫地机器人亮相杭州,它融合了5G+AI+无人驾驶+无人扫地技术,可以用于城市广场、人行道、公园的公共环境清洁。
(2)高清直播。疫情防控期间雷神山、火神山的工地施工利用5G+4K的技术,对施工的进程进行了现场直播。从2020年开始,央视春晚也利用5G+8K+VR的技术进行了超高清直播。
(3)医疗管理。北京移动和北京急救中心在北京成立“5G院前急救联合创新实验室”,全面启动5G急救应用平台系统搭建工作,目的是实现上车即入院,争取急救工作的黄金时间[4]。
以上已落地的5G应用场景多局限于政府部门,说明企业在5G应用过程中仍有犹豫,市场并未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和切入路径,且应用形式上更注重5G概念的“植入”,应用的展示性更强,并没有常态化和规模化。难以真正发挥5G技术“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优势所在。
2 5G发展瓶颈及原因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目前5G商用虽然已推行3年,但市场“存在感”仍比较弱。商用层面企业大规模应用的意愿不强,落地实例不多;民用层面5G技术“刚需感”不足,许多老百姓以为5G只是4G的“网速增强版”,对5G独有的应用场景和魅力没有直观感受和用户感知。德勤发起的调查显示,目前有近九成国内移动用户认可5G的连接能力,但消费市场还无法感受到太浓的5G氛围。这也是5G面世以来存在的长期瓶颈——缺少非5G不可的应用场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行业基础存在短板。我国产业基础上核心元器件、芯片制造、移动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仍然受制于人,对5G进一步创新发展形成现实制约。此外,5G网络建设仍存在“选址难、进场难”等问题,建网成本和运维成本均高于4G网络。这也进一步制约了4G到5G的升级切换。
(2)缺少实践应用场景。近年来,AR/VR、可穿戴设备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但是距离形成信息消费领域的规模营收还有较大的距离。需要全行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积极探索未来可能出现的“元宇宙应用”。
(3)产业氛围仍显不足。5G研发并不是杭州的特长。相比其他一线城市,本地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优势不大。5G业务尚以“点状突破”为主,未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的协同效应。三大运营商面临“提速降费”和同质化竞争的巨大压力,流量收入剪刀差加剧。核心经营数据ARPU(每月每用户平均收入)集体下降。同时,大量现存低资费4G不限量套餐,也让消费者为5G买单的意向不高。进而导致来自于运营商端的5G推广普及的意愿和资源有限。
3 亚运契机下普及5G科技的建议
据上述分析,国内5G发展迅猛,用户基数和基础设置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行业瓶颈已从硬件转到软件上来。应用开发上,5G缺乏“杀手级”软件,用户刚需程度亟待开发;用户科普上,缺乏5G功效展示现实场景,群众无法真切感知到5G带来的变化;商业模式上,5G的推广依赖于行政“面子工程”,大规模商用缺乏资源激励,5G科技无法走进百姓的家庭和生活。究其根本,5G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欠缺的“临门一脚”正是一个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展示窗口,集中、全面、多维度地呈现5G科技的精华和魅力所在,而2022年杭州亚运会恰恰是这样千载难逢的契机所在。
为克服如上梳理的5G科普方面存在的行业基础、应用场景、产业氛围三大短板,充分释放5G科技的性能潜力,丰富数智应用场景,提升城市数治能力,将杭州亚运会“智能办赛、智能观赛、智能参赛”的口号落到实处,有如下建议:
3.1 扬长避短,找准科技普及切口
建议杭州充分发挥自身“互联网之都”及亚运东道主的优势,精选部分应用场景实现5G推广。
(1)沉浸观赛:通过5G+超高清4K/8K视频或5G+VR/AR的技术融合,实现“元宇宙”式观赛体验。积极在场馆中部署能兼顾通信容量和安全的2.6G异频+4.9G同频双层超密网络,引导观众应用5G+AR实景导航技术在大型体育场馆中快速找到自己的座位。
(2)数治交通:5G的超低时延使得各种交通协同场景成为可能,5G交管将不再限制简单的交通流量预警和控制,更是延伸到车车、车路之间的智能协同。鼓励更多的机动车安装具有5G功能的车载装置,统一接入城市“车联网”和城市大脑,借助5G技术实现AR导航、疲劳驾驶提醒以及实时路况导航,为高流量交通疏导、高峰期堵点监控、长期路网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以交通管理为圆心,更发展出如路灯自动控制、故障监测告警、社区智能通行、绿化浇灌监控、垃圾溢满监控、智慧消防系统、智慧停车监控以及社区安全等周边功能。
(3)智慧发布:新冠疫情背景下对新闻及突发状况的信息发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准确、可依赖的信息发布成为各地政府重要的课题。大到政府政策,小到社区民情,其数字治理痛点与5G消息普惠、安全、公信的特点“不谋而合”。相较于各类App,5G消息无需下载安装注册,有手机号码即可发送消息。无需关注企业号,在消息窗口内即可完成服务[5]……这样的特质正适合快速富媒体信息发布。通过专业5G/VR摄像机实时采集到现场视频,再实时上传到视频云平台,可对视频内容进行标签、编码,即刻走完新闻高效发布的全流程。将传统媒体采编、播发的时间周期从天缩短到分钟。
3.2 守时待机,把握亚运迎赛窗口
将亚运文化宣传和5G科技进行充分结合。在亚运进校园、亚运进社区、亚运进企业、亚运进机关的“四进”活动中,通过在交通枢纽(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文化场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人气商超等设置长期或临时性的展览或展位,充分展现5G在体育赛事转播、亚运多媒体互动中的应用实践情况——如5G+超高清4K/8K的视频清晰度和细节丰富度,5G+VR/AR的全方面沉浸式体验,5G+云计算的高速计算和处理能力等[6]。将巴士、游船、地铁作为亚运“流动广告牌”,通过以5G+AI+AR可视化方式,将车外实景进行实时风格化处理,让科幻场馆、旅游名胜、地标建筑、特色饮食跃然“车”上。
3.3 筑巢引凤,跨越5G研学关口
除技术开发、应用展示落地外,也要注重5G商用大环境的培养和塑造。发挥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阿里达摩院等一批高精尖院校和科技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头雁”效应。鼓励5G相关的人才引进、应用落地和产业集聚。在人才优待、产品推广、税收优惠方面相关部门也要给予资源倾斜和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