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化对甘肃省藜麦产业进程的影响

2022-11-17魏玉明刘文瑜杨发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精量覆膜甘肃省

杨 钊,黄 杰,魏玉明,刘文瑜,金 茜,杨发荣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兰州 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兰州 730070)

0 引言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又称藜谷、南美藜、昆诺阿藜等,是藜科藜属的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1-3],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原地区,距今已有5000~7000年的种植历史,从海平面的智利西北部地区到海拔4000 m的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均有种植。藜麦籽粒营养丰富、适应性强,被认为是世界许多地区有发展前景的粮食替代作物。藜麦植株形态独特,抗逆性较强,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耐盐碱等特点[4-5]。藜麦营养全面,蛋白质含量高达16%,高于一般粮食作物,且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低糖、低脂肪,易于被人体吸收[6-7]。甘肃省自2010年引进藜麦以来,品种选育及推广示范研究工作快速发展。2019年甘肃省武威市藜麦种植面积达到0.43万hm2,2020年仅在武威市天祝县藜麦种植面积就达到0.77万hm2以上,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0%。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动态,提出进一步思考,旨在为推动甘肃省藜麦产业快速稳步发展提供依据。

1 藜麦机械化栽培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藜麦播种主要采用撒播、条播、育苗移栽、机械化覆膜穴播、留膜免耕穴播等技术。其中规模化栽培主要采用机械化覆膜穴播技术。

1.1 机械化覆膜穴播栽培技术

播前旋耕土地,耙耱平整,并用镇压器坐实土壤。选用宽幅140 cm、厚度0.01 mm的地膜,覆膜后地膜紧贴地面,采用点式压膜法,在膜面压土。目前选用2MBJ-1/4型精量联合播种机[8],根据藜麦的种植模式及农艺要求不断改进相关工艺及参数,并进行了大量田间性能试验,达到了藜麦播种要求,株距28 cm,行距30 cm,播种深度2.2 cm左右,播种量0.3 kg,单穴播种量控制在3~5粒,空穴率≤2%,出苗均匀,能够一次性完成滴灌带铺设(如有需要)、覆膜(顶凌覆膜为主)、播种、覆土、施肥等工作,达到了机械化精量播种的效果。

1.2 藜麦留膜免耕穴播栽培技术

选择前一年度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的土地,确保地膜的完整性,一般采用精量穴播机(小型谷子精量播种机)穴播,将精量穴播机播量调至单穴播种量3~4粒,播深2 cm左右,于全膜的小垄、大垄各点1行,平均行距50 cm,穴距30 cm左右,保苗率达到67500株/hm2。精量穴播机播种后应及时收孔,防止跑墒。

1.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藜麦栽培种植过程中,存在藜麦品种选择不适宜、土壤墒情差出芽率偏低、整地不好跑墒漏墒严重、播种深度难掌握、机械化种植程度不高、田间管理不规范等现象,影响了藜麦的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产量下降,且加大了劳动力成本的投入,影响了收益。

需要针对不同区域,选择适宜的栽培技术,为藜麦的示范推广及大规模种植提供技术支撑。针对不同区域种植藜麦的栽培条件和劳动力等状况,积极引进精量播种、种子包衣、土壤配方施肥、抗倒伏、抗病虫害等配套栽植技术[9],建立藜麦高产稳产综合栽培技术。同时,建立标准化藜麦示范种植基地,加大种植技术相关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果。

2 藜麦收获及饲料化利用技术对藜麦产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藜麦收获主要采用人工收获、分段收获、联合收获、分段联合收获等方法进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作坊机械化程度不高,主要采用人工镰刀收获;大规模的企业、合作社等为了降低劳动力投入成本,为提高收获效率,降低藜麦成熟后洒落田间损耗及阴雨天气可能导致的发芽等因素,主要采用大型机械收获。

2.1 机械化籽粒收获

为提高藜麦机械化作业水平,推动藜麦产业化发展,甘肃农业大学北方特色作物机械化收获装备研发团队联合雷沃阿波斯集团、天祝县农牧业机械技术推广站,自2018年进行持续的理论研究与田间试验,2019年第一代藜麦联合收割机在天祝县进行了田间作业演示;2020年7月,随着第二代藜麦联合收割机作业性能的不断完善,作业机籽粒损失率也由30%降到3%以下。目前中国小麦收获损失率为2%左右,水稻和玉米收获损失率为3%左右[10-12],标志着国内首台自走式藜麦联合收割机研制成功,为藜麦大规模收获提供了农机具装备支撑。2019年,仅天祝县藜麦机械化收获程度就已经提高到89.5%。

2.2 藜麦秸秆利用

藜麦秸秆中的营养成分也十分全面,可作为牛、羊等牲畜的喂养饲料[13]。有研究表明藜麦与苜蓿喂养的育肥效果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藜麦可以替代其他饲草[14]。所以,要加强藜麦机械化收获后藜麦麸皮、秸杆等加工利用,加大藜麦秸秆青贮、草制品加工等技术研究,充分挖掘藜麦在饲草方面的应用潜力,有效解决国内高蛋白饲料短缺的问题。

2.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藜麦机械化收获已在甘肃省部分地方投入使用,但机械化收获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藜麦收获破损率较高、收获秸秆掺杂较多、不同品种混杂的现象等。在秸秆利用方面,存在秸秆和残膜混杂、大众对藜麦饲料认可度不高、青贮技术不成熟等问题。

在提高藜麦机械化收获的同时,需要改进相关工艺及参数,提高藜麦收获纯度,保证藜麦品质。同时,藜麦秸秆作为较好的牲畜饲料,需要加强藜麦秸秆饲料化利用研究,如肉牛羊育肥配方、藜麦秸秆青贮营养价值评定、不同饲料与藜麦秸秆青贮饲用评比、藜麦附加物饲料化开发利用等,探索藜麦秸秆回收新方法,提高藜麦秸秆利用率。

3 机械化加工技术对藜麦产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藜麦原粮多以藜麦米的形式进入消费市场,藜麦食品也有销售,在日化、农用、药用等领域也有涉及,但缺乏品牌效应,消费者对其认可度尚有待提高。

3.1 藜麦米

藜麦的加工方式主要有干法加工工艺、湿法加工工艺和混合加工工艺[15]。藜麦米的加工过程首先是筛选、清选、精选等过程;其次需要进行降皂苷处理,因为其表层中皂苷含量较大,皂苷味苦、有轻微毒性,会影响其作为食物或饲料的利用价值[15],这是影响藜麦米加工的关键环节;最后进行真空计量包装,规模化生产。

3.2 藜麦加工产品

目前,藜麦的加工产品的规模普遍较小且数量偏少,市场需求度较低,多数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上销售的主要产品有藜麦粉保健品、藜麦粥、藜麦面、藜麦饼干、藜麦茶、藜麦酒、藜麦醋、藜麦饮料等,藜麦食用市场潜力尚待深度挖掘。

3.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藜麦米的加工环节,主要出现碎米率偏高的问题。其次,多数藜麦米中皂苷含量依旧较高,影响产品品质。另外,部分藜麦米中存在混杂物,影响其质量。在藜麦加工环节,相关技术有待提高,需要加快推进其中试进度,出台相关质量标准,产业链有待完善,持续宣传力度需继续加强。

需要加大对藜麦米出米设备的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藜麦米综合质量,完善相关工艺流程及参数。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打造地域品牌,培育相关人才,积极拓展藜麦加工产品面,建立行业质量标准,解决产业链关键环节问题,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藜麦影响力,掌握藜麦产业话语权。

4 结语

藜麦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特别推荐、唯一单体植物即可满足人体全部基本营养需求的“黄金谷物”,其具备作为新晋主粮的潜质。藜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甘肃省作为全国藜麦的主产区,需要在藜麦产业的各个环节同时发力,例如培育优良品种,配套成熟可行的栽培技术,开发相关收获及加工机械设备,拓宽研究领域,探索高附加值藜麦产品,加大藜麦产业开发力度,打造品牌效应,挖掘其潜在利用价值,提高藜麦产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精量覆膜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苹果秋覆膜 树体营养好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电驱式侧深穴施肥系统设计与试验
基于SLS覆膜砂的无模铸型快速制造
花生新品种锦花20覆膜栽培技术
杂豆全覆膜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精量滴灌灌水器研制与应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