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科院创业园: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与探索
2022-11-16王泽胜彭宽栋张学良陶金艳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 文 /王泽胜 彭宽栋 张学良 陶金艳 张 攀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镇,其科技成果转化直接影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杭科院创业园秉承“创新、创业、创优、融智、融资、融合”的理念,紧紧围绕着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功能定位,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载体,建立“孵化-加速”全链条孵化模式,打造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养互融互通的大生态体系。依托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结合富阳区及整个杭州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建设规划,根据现有的基础条件,创业园重点聚集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布局。目前,创业园累计培育孵化企业300余家,其中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雏鹰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规模以上企业1家,累计培育大学生创业企业150余家,先后被授予“浙江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浙江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浙江省小微企业园”“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基地”“浙江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等重要荣誉。通过杭科院创业园这个载体,推进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的深度和社会服务的广度,促进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为杭州科创中心增强创新能级持续贡献力量。
研学互融,形成服务协作长效机制
以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为主线,提升现有的“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内涵,依托钱塘国家级产教综合体,校企协同建立“高端装备制造研究院”,开展以模具设计、数控加工、质量检测、系统集成为核心的专项技术研究。以“产”为载体,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专利申报等工作,积极引入社会创新创业团体,逐步孵化和转化一批创新创业成果,实现集约发展,并将科技服务成果应用到课程资源开发、毕业设计选题及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研学互融,形成服务协作的长效机制。
数字赋能,持续打造高水平科创团队
依托杭州市现代模具和智能装备科技创新团队,建立由企业大师、国际技能认证教师和专业教师组成的结构化校企混编团队,制订并实施“双师三能”教师标准,以AHK等国际技能认证标准评价教师“双师”能力。将指导技能竞赛、参与企业标准制订、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作为主要认定指标,促进教师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三能”提升,打造示范性的省级教师创新团队。团队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近三年团队共获发明专利授权35项,成果转化10余项。
产学研用,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联合杭州钱塘国家高新区、全国机械行指委和西门子、长安福特等世界级企业,共建钱塘国家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等5个国家级基地、全国现代模具人才培养联盟等3个国家与省级示范联盟和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8个产业学院,联合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共建国家与省级汽车模具数字智造协同创新中心、省级科技成果孵化器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通过根植钱塘国家高新园区创新实践“一群一联盟、一专一名企、一师一专项”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形成了“园区+联盟+企业”产教融合共建社会服务平台的新模式。
深耕企业,形成科研服务杭科院模式
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过程中,园区进一步深耕乡镇企业,以杭州乡村振兴学院为载体,逐步探索形成了科研服务杭科院模式,在服务富阳万市镇、东洲街道等乡镇企业的经验基础上,与桐庐县分水镇共建模具精密检测技术应用中心,推进桐庐笔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通过政校企共同研发,实现技术开发、技术突破以及技术孵化,并将应用技术带回课堂、反哺教研、补充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应用技术的迭代创新,真正实现科研工作与成果转化之间的良性循环。
放眼未来,探索高质量成果转化模式
多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专职人员等资源匮乏,导致许多潜在的科技成果还“躺平”在高校实验室。下一步,园区将通过专题培训、案例研讨、实地调研等方式,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培训,建设“了解科技成果,懂得技术,熟悉企业和市场技术需求,具备商业运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多维复合型科技成果运营管理团队,加快团队的知识产权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和科技成果转化技能培养,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业务流程指导、政策解读、法务咨询、技术嫁接、技术中试等多方面的服务。同时积极利用地方性、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整合校内外技术合作资源,探索符合学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促进科技成果的展示、发布、对接、转化。利用基于平台的知识产权交易、科技咨询、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多项服务,实现技术成果对接交易及产业化全过程覆盖。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运营新模式,利用互联网移动技术拓宽线上线下多层次的技术交易渠道,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常见的供需双方对接和落地困难的问题。通过上述平台与合作模式,肇始于企业的生产技术问题、产业升级改造、产品更新换代需求,使教师的科研活动直接对接企业,解决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困难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