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城市室内运动空间开发策略

2022-11-16田源

湖南包装 2022年5期
关键词:室内运动徐州体育产业

田源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后简称《意见》)。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结合江苏省实际,就推动江苏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江苏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后简称《方案》)。《方案》第七条提到“努力增加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场地设施,优化城市社区“10min体育健身圈”场地设施和服务功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改造成体育场馆设施。

室内运动空间的发展是大势所趋。2021年4月徐州市委制定的《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办好品牌体育赛事、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等建议。2021年8月,徐州市政府印发《徐州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其中多次提到大型体育场馆、室内运动项目、商业综合体内“运动+”产业模式,体育运动的发展已列入徐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城市中室内运动空间的布局影响着室内运动空间区域分配、室内运动空间与社会关系的构建;影响着未来全民体育相关场馆或机构的建设与使用、社区居民体育设施建设以及各类室内空间运动环境的改造[1]。结合当下后疫情时代下的室内运动发展趋势,亟需研究譬如城市体育产业建设中室内体育的政策制定、区域性闲置空间的运动补全利用、大型体育场馆规划使用等开发策略。

1 文献综述

较早的研究多集中在室内运动空间优化设计策略方面,之后基于此类相关理论和实践,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为运动空间的再生设计做出了非常多的思考[2]。徐红蕾等[3]通过交互理念(如行为性互动、情感交流性互动、参与者自发性互动等)进行交互性运动空间的设计改造。贝特[4]提出了现代社会的体育化理论,指出了室内运动空间的绿色生态化发展有利于城市体育化的变革。共享空间的设计理念也被一些学者[5-6]用于室内运动空间的设计中,如功能的共享、组织形式的共享等。

随后,随着运动空间逐步被重视,室内运动空间在城市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在城市运动空间结构合理性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方面:现有的文献资料[7-8]大部分都是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运动空间设计理论的研究。对于运动空间在城市中的规划方面,有学者[9]使用经验选择法、层次分析法(AHP),对城市运动空间合理性评价指标及权重确定,建立城市运动空间评价系统。也有学者[10]通过对城市运动空间内在相关的演化理论、复杂性理论、空间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批判性吸收,加深了城市运动空间的系统性和空间性的全面认识。

目前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室内体育发展政策,室内运动空间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研究逐渐侧重在城市公共服务于室内运动空间的发展应用方面:有学者[11]通过整合不同种类地下运动空间来补全周边地上运动配套场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有学者[12]从信息传播层面着手,通过政企合作,借助多元技术与手段优化城市居民获得运动场馆开放、馆内运动赛事等信息渠道。目前还没有将城市室内运动空间布局及开发策略研究为视角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结合以上学术史概述及动态,文章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室内运动空间的种类,将已有的研究经验结合案例特色进行取舍和丰富。

2 徐州城市目前室内运动空间的规模和区域分配

2.1 数据构成

徐州城市(此研究范围为徐州城区,即5个市辖区,不包含县和县级市)面积2 769.71 km2,共辖5个市辖区,分别是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铜山区、贾汪区(表1)。

表1 徐州市城区面积与人口基本数据†

进行分析和归类的室内运动项目有:常规健身馆(包含器材健身、瑜伽舞蹈等)、武术馆、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保龄球馆、台球馆、游泳馆、攀岩运动馆、蹦床馆、室内田径馆。

通过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美团、大众点评等网络搜索工具进行数据搜集,通过徐州体育局发布文件经数据查找,结合全国企业信息查询平台进行信息核对。通过点源数据的空间化,反映徐州城市室内运动空间的分类及分布趋势。其分布状况如表2所示。

表2 徐州城区室内运动场所数据分布(截至2022年3月)

2.2 调查分析

室内体育空间除了以上统计的种类,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运动因占比较小未进行统计。随着城市用地的开发,室外运动空间的增幅逐渐放缓,空间也达到饱和,因此室内运动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是大势所趋。通过走访调研和实地观察,徐州城市居民年龄分布在55~65岁的最常进行的室外运动主要为夜跑、健步走、广场舞、踢毽子、太极剑等,运动时间为上午10:00前和下午7:00~8:00,基本不受假期的影响,运动所需的空间主要为空旷的广场和开放的公园,地点比较固定。而种类更多样的运动如瑜伽、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受环境的局限,主要集中在室内,如健身会所、球类场馆、游泳馆等,运动的人群年龄主要分布在25~55岁,时间多集中在每天下午6:00之后和周末,不受天气影响。通过调研可知,相比室外的运动,室内运动的种类更加多样,受众群体更多。

徐州城市室内运动场所区域发展不均衡。通过整合徐州城区不同辖区的室内运动空间的数据可以发现,大体量的全民运动中心如徐州奥体中心和徐州体育场数量较少,其中奥体中心在徐州云龙区,位于徐州东区,徐州体育馆在泉山区,位于云龙湖风景区内,虽然可以承办大型赛事,但并不能解决大部分市民的运动需求。健身会所的数量最多,个性化的健身会所分布多集中在中心商圈写字楼内,连锁品牌的健身场馆分布在不同商圈和人员聚集较大的社区,会员收费从一年500~3000元不等。如羽毛球、乒乓球、室内篮球是市民最欢迎的运动,但相关的场馆数量少,收费贵,或疫情原因封闭使用,导致其普及度不高,例如独立的羽毛球馆,多为一些仓库、厂房改建,占地面积大,数量少,每小时收费在20~60元不等,需提前预约;综合性的运动会所如金吉鸟健身房,其羽毛球馆需预存缴费办理会员才可以预约使用,因需求较大,一般需要提前一天预约;高校的体育场(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场)有室内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场地,江苏师范大学游泳馆有50m往返泳道等,条件优越,但因疫情原因都不对外开放。随着体育项目的普及以及人们兴趣爱好的拓展,一些体育项目如排球、自由搏击、击剑、攀岩、蹦床等项目也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但通过调研可知,相关的场所数量较少,普及度很低,不足以满足人们运动多样化的需求。

3 徐州城市室内运动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室内运动空间的分布与布局与城市体育产业的规划发展有直接的关系。通过查阅政府发布的文件和相关的报道,徐州城市体育运动产业发展还有待进步。体育产业的发展关乎室内外运动和经济文化的结合,目前徐州的体育产业问题在于整体规模较小、社会力量投资力度不强,与城市总体发展、群众体育消费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缺乏如徐州马拉松一类的品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还未与其他各行业融合发展;地域特色体育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

3.1 产业发展失衡

徐州城市区域间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徐州城市不同的辖区在面积和区域发展方面各有侧重,体育产业的投资重视力度不足,且发展的差异也较大,部分地区关注的重点为经济效益,因此忽略了区域间的体育产业、室内运动空间的发展,导致其配置失衡,比如除全民运动中心即奥体中心和体育馆以外,其他规模的运动场所还无法形成体育消费业态[13]。一方面,从各辖区城乡发展来看,因城市的经济发展更高,人员从周边往中心流动,相比较而言,室内运动空间的种类更加多样,有一定的配套模式,而乡镇地区年轻人较少,经济相比差异较大,从调研时可以明显发现,室内运动空间的条件较差甚至没有,较多的为台球馆和棋牌室,人们对羽毛球、篮球、游泳的需求相对较少,多为室外的运动场所,因此室内运动产业的发展出现较明显的城乡二元化问题[14];另一方面,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徐州各地区结合消费水平、投资水平、对外开放度、市场化水平、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考量,发展并不均衡,东南部地区体育产业供给配置更科学,室内运动空间配套产业可以联动发展,而西北部地区体育空间开放程度差、空间区位供给能力不足,因此区域间差异性加大,也与居民居住空间结构、商圈分布有一定关系。

3.2 空间利用率低

徐州城市室内闲置空间开发力度较低,利用率较低。徐州近几年城市人口数量迅速扩大,根据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市区常住人口为358.93万人,比2010年增加53.21万人,增长17.4%[15]。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空间人口密度持续增大,相对应地,运动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国家提倡全民健身,全年龄段群体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运动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有限的室外运动场所经常出现“人满为患”的场景。如徐州滨湖公园,上午7:00~9:00,有“万人暴走团”的健步走队伍经常并排前行,同时还有“劲跑团”、广场舞、体操舞、太极剑、街舞、架子鼓等几十种不同的运动团体同时聚集。一些如快哉亭公园、燕子楼公园、彭园、矿大科技广场、万达广场等开放空间也聚集了各种各样的运动团体。距离居民区较近的公园因健步走和广场舞音乐扰民现象也出现多次居民投诉的报道。天气适宜的夜晚,徐州室外的运动空间都会有居民聚集健身,已接近饱和。室内运动空间的利用率较低,原因在于相比免费的室外运动,室内运动往往价格昂贵,同时室内运动的普及度不够高,闲置室内空间的开发利用率也不高。除此之外,整体体育服务水平发展不够成熟也是制约空间利用率低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室内运动场馆对外开放时间限制颇多,运动项目单一、空间管理、维护花销大等,导致诸如游泳馆、羽毛球馆等室内运动空间的价格昂贵且普及度低。

3.3 配套政策滞后

体育运动配套政策法规滞后是制约室内运动空间发展的一大因素。一方面,当前各地区为破除城乡二元制而将重心放在缩小城乡差距与新农村建设方面,《徐州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在“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一节中就提到相关的问题,这也是接下来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另一方面,室内空间如闲置厂房、仓库进行运动空间改造还未出台统一的规范标注,现有的一些改造空间(如羽毛球馆)大量存在装修改造、消防安全、扰民等问题。此外,闲置空间的使用也存在问题,关于保障大众体育空间发展的政策释放不足,大量的社区闲置空间成为三不管地带,被居民私自改成小型运动场所,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重叠的问题频发,导致群体体育活动不断演变为扰民乱象等诸多问题[16]。

3.4 功能设置导向缺乏

室内运动空间的功能与市民运动的需求适配度较低。体育空间涉及物质环境、社会经济、地域文化等诸多要素,其中,物质环境包括场馆位置、规模、配套环境、体育设施等内容;社会经济涉及场馆秩序、体育服务、赛事筹办、智慧体育、运动康养等;地域文化则包含地域传统风俗文化、传统体育项目、体教融合等[17]。虽然运动空间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大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但以目前对室内外运动空间发展的调研来看,一部分为满足区域发展政策需要,一部分为满足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多数并未将大众需求作为基本导向,这导致体育空间建设与功能设置盲目随意或无指向性,如社区运动休闲中心,服务的主要对象多为老年群体,中青年群体的服务功能缺失,中心中健身器材、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等问题导致群众很难对体育设施产生兴趣。如今国家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各类体育运动除了要引导和满足大众的体育需求,同时也应该肩负起地域人文特色的传播责任,徐州的重大赛事如马拉松的承办可以体现文化的传播功能,但相应的活动较少,且普及度不高,缺乏主要的导向思维。

4 对策与建议

4.1 强调同质兼容

针对提升空间利用效率、解决运动空间供需矛盾等问题,各地区与各体育产业要注重同质兼容,以达到互惠共赢相结合的目的,全面提升运动空间的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务大众。首先要盘活已有的室内运动空间,可以将社区活动中心闲置用地进行整合和使用。社区服务中心分布在各个小区内,小区物业掌握管辖区域的各项事物,了解小区闲置空间的数量和位置,可以为此提供改造和整理方案,解决区域内居民的运动需求。同时,在各个辖区内都有大中小院校,学校体育设施齐全,学校室内体育场在学生寒暑假闲置,闲置期间学生离校,可以避免疫情的传播与扩散,丰富的体育资源若能为大众健身所用,这将有效缓解运动空间不足的问题[18]。第二,要加快拓展增量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小型运动空间,如体育馆、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训练基地等,将室内运动项目推广和普及,其中尤其要将范围辐射到城市周边乡镇,以保证运动空间建设同步进行。第三,吸纳多方社会资源参与运营,将已有的室内运动空间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室内运动产业提档升级,同时要挖掘和利用闲置厂房、仓库等,改造成室内运动空间,缓解区域内空间承载压力。第四,扶持和鼓励体育产业多元发展,使运动空间形成体育综合体,扩大综合体公益职责,向广大群众开放的体育设施可以做到公益或免费,为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同时面向大众开放免费培训课程,全面开创“体育+”新时代,惠及民生的同时全面推动体育产业发展[19]。

4.2 强化顶层设计

政策、标准、反馈机制的制定可以优化城市室内运动空间配置。强化顶层设计要注重提高增量与科学化布局相结合,具体而言,政府要自上而下形成明确的行为规范标准与刚性法律条文,使室内运动空间的改造、规划、使用、管理等有法可依,保证其稳定运行和规范发展[20]。首先,强化顶层设计,要依据实际情况,即人口密度、人口年龄分布、人员运动需求情况等出台室内运动空间建造标准以及空间改造规范,并制定监督、管理奖惩机制,保障政策文件切实落实。第二,制定大众监督评价机制,结合“智慧体育”发展趋势,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开展民主评议,及时反馈用户体验,以保障体系健康、良性运行。第三,政府层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运动空间的建设,完善现有室内运动空间的功能,推进室内运动产业发展,秉持系统性、前瞻性等原则,把握好具体空间设施选址与功能布设。目前徐州体育局发布的《徐州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已将5个辖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列为重点项目,将于2023年建成并使用(表3)[21]。

表3 徐州体育事业“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一览表(节选)

4.3 加强需求导向

室内运动空间的增设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归根结底还是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首先要定期对大众体育的需求进行全面调研,调研方式要多样且细化,如通过网络大数据了解群众对运动空间使用的反馈,及时调研现存室内运动空间的经营状况,实地调查运动空间的使用状况等,同时还要根据经济、社会、文化层次不同的群体,分别设置不同的体育项目,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内容设置,以提升空间利用率[22]。其次,通过规划和设计,使空间具有多元可变性,如社区活动中心因空间大小局限,在不同时段进行不同的运动,如上午10:00之前可以用来进行瑜伽、健美操等适合女性的运动,下午2:00~5:00作为棋牌室,下午7:00之后作为羽毛球和乒乓球场地,在公平的原则下,提供更多元的运动机会,避免功能单一化而导致群众运动热情下降,为此可以增设专门人员来管理运动空间,提高运动服务力度。最后,《徐州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将体育产业形成“运动+购物”“运动+美食”“运动+娱乐”复合产业,打造“运动+”模式,通过产业服务的合作与融合来引导群众需求认知,扩大群众需求[23]。

4.4 推进文、体、教融合

2020年8月,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提出推动体教融合纵深发展,全方位实现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和全面发展。体育运动作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平台,对城市文化形象宣传的提升和地域体育特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随着全民运动中心场馆的建设、体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室内运动赛事在徐州需要得到区域性的普及,例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射艺馆的建设,挖掘了徐州礼射文化,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学生射箭运动员,达到文化、体育、教育相融合[24]。徐州地域的体育文化还需要被挖掘和传播,需加大相关体育产业和服务业对地方体育文化和教育的融合,可以通过增加一些专门类的体育项目场馆,加大体育运动与学校的联合发展,合作培养专项运动员,前往不同的室内场馆进行培训和训练。

5 结语

徐州城市室内运动空间的发展是运动形式革新的大势所趋。不论是《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的体育运动的发展已列入徐州接下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还是《徐州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到的推进体教融合、运动康养、智慧体育、设施升级、文化传承5大工程的重要任务,以及当前面临的后疫情时代运动方式往室内发展的变革,都是当下最新颖的话题。关于徐州城市室内运动空间开发的研究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以及更全面的学科参与,为了解现有室内运动空间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思考空间发展与社会发展步伐不一致的原因,全面深入研究室内运动新空间、新格局,完善现阶段室内运动空间治理体系,促进体育事业活力与秩序并存、发展与稳定并行。

猜你喜欢

室内运动徐州体育产业
疫散待春回
室内运动之体操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保龄球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幼儿园有效开展室内运动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