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从读中得
——“五读法”玩转小古文
2022-11-16江苏省常熟市虞园小学
江苏省常熟市虞园小学 袁 芳
几十个字的小古文的教学,为学生今后学习篇幅更长的文言文奠定了基础。小古文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汉语言的规范,在字里行间品味中国文化之美,更能在学生心中埋下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种子。“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学习小古文,“读”同样是最重要的,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悟文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五读法”引导学生玩转小古文。
一、猜读——激趣启思,明确重点
小古文语言形式独特,往往让初学者望而生畏。而猜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猜中时会有一种胜利的喜悦;没猜中,但知道答案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畅快。探索未知领域是人类的天性,小学生更具好奇心,更喜欢挑战。在初步阅读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猜读,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等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探究兴趣,最终形成“阅读期待”。
(一)猜题近文
接触一篇新的小古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标题。小古文的标题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可能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信息,有的甚至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从标题入手,就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了解小古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如在看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标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测:“王戎为什么不摘李子?那李子长得怎么样?有人摘了吗?结果如何?”学生围绕这些自我猜测的内容主动学习,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猜文近义
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初读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和语感,初步对全文做一番大胆的猜想,在读读猜猜、猜猜读读中,完成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这个过程可以不求甚解,不需要对每个字作精准解释,只要知道故事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要让学生发现小古文貌似生冷的语言文字之下,隐藏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个充满智慧的人物,这样才能唤起他们在第一次接触时的亲切感。
二、朗读——字正腔圆,停顿适宜
朗读是用有声的言语催发文本世界苏醒与复活的过程,是文本世界的建构与学生心灵生活的建构。曾国藩曾说:“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确实,朗读是读懂小古文很重要的一步。
(一)据义定音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看标注、查字典”等传统方式读准字音,但有时,有些字有几种读音,当学生无法确定时,就要教给他们一个法宝——据义定音,即根据这个字的意思来确定读音。如《杨氏之子》中:为设果,果有杨梅。这个“为”有两种读音,即“wèi”“wéi”,该怎么选择呢?这里的“为设果”意思是杨家的儿子给前来拜访的孔君平摆上水果招待。当“为”解释为“给、替”的时候,读wèi;当解释为“做、充当、变成”的时候,读wéi。因此,“为”在此句中正确的读音是wèi,这就是“据义定音”。
(二)音断气连
朗读小古文除了字正腔圆还不够,还要做到准确停顿、把握节奏。在指导学生正确停顿时,一开始可以降低难度,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范读、跟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语感。但到了高年级,就要让学生自己推敲停顿的正确方式,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家禽”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鸡鸭鹅之类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地表达意思,“家”指“夫子家”,即孔家, “禽”指鸟 。因此,正确的停顿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当然,停顿的时间也有讲究,不能生硬,要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气连,听起来才会更有古诗文的韵味。
三、解读——字斟句酌,关注特例
读通、读顺小古文后,就要进入第三步:解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在文后都有注释,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实在有困难的句子,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查工具书、多读几遍来加以突破,用现代语言表达出大概的意思。还有几种特殊情况要特别注意:
(一)古今异义
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中的“尝与诸小儿游”,“尝”现在一般指品尝、尝试,而在小古文中解释为“曾经”。又如《精卫填海》一文中的“炎帝之少女”,少女现指未成年的女孩子,而在小古文中的意思是“小女儿”。这就是古今异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别这些字在古今的不同用法。
(二)一字多义
“一字多义”的情况也很多,最典型的就是“之”字。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诸儿竞走取之”的“之”在这里指李子,“人问之”的“之”指“王戎不摘李子”这件事,“取之信然”的“之”指的也是李子。在这篇小古文中,虽然“之”的意思不同,但作用是相同的,都是“代词”。而《精卫填海》一文中“炎帝之少女”的“之”就不是指代某事或某物了,而是“的”的意思。“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又是“到……去”的意思。对于一字多义,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辨别,还要多找一找类似的各种类型的诗文,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理解、应用的水平。
(三)言外之意
《自相矛盾》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一句,学生很快就能解读出句意:以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如果教师的解读工作到这里戛然而止,那显然是不到位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下,古文中解释为“你”的字有很多,如尔、汝等,为什么这里偏偏用“子”呢?古时候什么人可称为“子”? 其实,“子”在古代指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于“您”。那么,这句话这样释义更恰当:以先生您的矛刺您的盾,会怎么样呢?这种解释在语气上更为客气,但是越是客气的语气就越能让人感受到不客气的讥讽,这就是这篇小古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人回味无穷。
四、品读——言语推求,得意得味
对于小古文的学习,不能止步于对文字的理解,还要通过品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在内容理解和表达特点之间进行玩味。
(一)读悟内涵
对小古文中一些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关键字词、句子进行分析,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要发现隐藏在其中的秘密。要透过人物言行,走进人物内心,读出人物的品质。如《杨氏之子》一文主要表现了杨家儿子的“聪惠”,那作者是怎样靠区区55字写出孩子的聪明智慧的呢?仔细品读后就能发现,文中的“为设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懂得待人之礼。孔君平在调侃杨氏子时是在姓上做文章,没想到孩子也反应迅速,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真是聪明!杨氏子在应答孔君平时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加了“未闻”二字,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杨氏之子善听会说,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引导学生读明白这几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文眼“聪惠”二字,才能深刻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
(二)品味语言
小古文语言表达很有特点,尤其是它的语言非常简洁,很多地方单字成词成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比平时语言表达的方式,给句子加一加省略的部分,在教学中无痕渗透这个知识点。如《杨氏之子》一文中“为设果”实际为“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孔指以示儿曰”实际为“孔指果以示儿曰”,“父不在,乃呼儿出”实际为“父不在,孔乃呼儿出”……那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句子按大家补充完整的样子来写呢?以此让学生明白,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情况下,小古文的语言比白话文更为凝练、简洁。
五、诵读——身临其境,回味悠长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强调了熟读背诵的重要性。小古文音韵和谐,意蕴悠远,其美非字释词诠所能全悟,更应在反复诵读上整体领悟和把握,经常诵读不仅能培养语感、陶冶情操,还能提高记忆能力,而且小古文篇幅短小,占时不多,特别适合诵读。
在学生掌握了小古文的内容,也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寓意或道理后,教师就要让学生诵读,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读出感情,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小古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语言,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情境朗读
要想读得动听而富有韵味,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诵读前展开想象,在丰满的情境中读,学生一定能读得更好。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处于场景之中,想象李树硕果累累的样子,想象诸儿取之的样子,想象唯王戎“不动”时的心理活动及表情,想象诸儿尝过苦李后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能看、能听、能嗅、能摸的形、意、声、色统一的情境之中。当一幅幅生动具体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时,他们一定能读得更动听、更有韵味,也更能感受到小古文的独特魅力。
(二)仿样成诵
把小古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排演,可以融小古文于白话文,再加进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因素。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延伸、创新了文言课堂,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当然,也可以仿照句式进行即兴表演,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排演《杨氏之子》时,故意将来访者改成了“李君平”“蒲君平”“柳君平”……,学生表演时思绪涌动,快速提取相关事物和上位概念,引出“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未闻蒲公英是夫子家草” “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等精彩的回答,当学生能脱口而出、望“文”生“义”,甚至“仿样成诵”时,则小古文教学的最佳境界达矣。
小古文的学习对学生语言的典雅、思维的简练、表达方式的意趣等培养都有不可小觑的推进作用,猜读、朗读、解读、品读、诵读五个环节,带领学生在小古文的学习中“慕古人之高义,发思古之幽情”,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