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2-11-16孙敏
孙 敏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互动式教学是指师生在课堂上通过互动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与见解,形成一个双向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互动式教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提倡教师适当增加课堂互动的机会,以此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互动意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合作学习中,充分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有效培养数学思维。
一、互动式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学习效率
小学生因身心尚未发育完全,且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上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加之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听课后难以掌握学习方法与技能,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理解与吸收当堂课的教学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培养创新意识
互动式教学可改变课堂的沉闷氛围,让学生处于思维高度活跃状态中,通过高效互动实现思维的碰撞,从而促进整体的发展。同时,互动式教学通常是师生根据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互动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并不会干涉学生的想法,学生可以在一个基本方向上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增强团队意识
互动式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在课堂中会搭建沟通的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多方讨论、分析等一系列的学习过程,积极表达想法、展示集体智慧,最终达成理念与知识的一致,充分体现出团队力量。因此,互动式数学教学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也会形成集体观、大局观,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二、互动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搭建互动平台,深化知识理解
在传统课堂中,教学时间有限,师生之间通常不会进行过多的互动,再加上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习惯根据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与提升。而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搭建互动平台,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过程中,通过互动、协作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完成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任务。因此,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搭建互动平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支撑,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基于对实物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两种图形,并掌握这两种图形的特点,教师授课前为学生发放提前准备好的正方形与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使用三角板与直尺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思考与研究。由于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是半节课的难点与重点,学生难以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思考与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不断走动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互动,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与研究结果,适当予以指导、提示,但避免干涉学生的想法。同时,教师需记录学生的想法,待自主研究结束后,以学生的研究结果为切入点,引入教材知识,并进行详细讲解,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后续补充。“一对一”互动可让教师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强化其中的薄弱知识点,而学生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借助教师的指导提高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搭建互动平台,可优化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互动中感知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深化知识理解,有效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
(二)创新互动形式,拓展逻辑思维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并且不断创造互动机会、创新互动形式,充分改变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避免学生对数学产生抗拒的情绪。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互动式教学具有主体性、创造性与动态性等特点,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课堂互动、课堂教学、课堂学习均变得高效,继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分一分”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鼠妈妈刚刚做了4张饼,现在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但是应该怎么分呢?现在我们来帮它分一分吧。”其次,要求学生与前后桌同学组建成学习小组,以互动交流的形式对上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各小组学生都很快给出了答案,紧接着,教师提高问题的难度:“同学们,现在家里只剩下一个苹果了,笑笑和淘气两个人都想吃,她们应该怎么平均分呢?你们在草稿纸上列出算式后,思考一下应该如何表示你们的计算结果。”问题难度提高后,各小组的互动交流开始变得激烈,有学生说道:“两人平均分一个苹果,等于每人半个,算式是1÷2。”还有同学说:“我们现在知道两人各得一半的苹果,也列出了算式,但就是不知道应该怎么表示。”此时,教师可以在白板上出示算式结果,并引出“分数”的知识,结合刚刚的问题详细理解“分数”的概念,要求各小组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分数”的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尝试自学本节课的内容,最后选出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新互动形式,等同于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并且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并不会受到限制,能够让学生保持高度热情,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拓展。
(三)创设互动情境,提高数学能力
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离不开生动的教学环境与活跃的教学氛围,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小学生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不仅难以产生互动的意愿,而且在互动时易感到没有思路,不知从何分析与讨论,直接限制了数学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目标创设互动情境,一方面是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交流欲,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时、分、秒”教学中,学生对时间的概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记录自己周末一天的生活,学生带上自己的小闹钟,作为课堂互动的素材、工具。在开始上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由选择座位,同时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火箭发射卫星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发射前的准备动作。很快有学生回答道:“在卫星发射前需要倒计时10,9,8……”此时,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计量‘秒’这样小的单位呢?说说你的想法吧。”组织学生与四周的同学进行讨论,部分学生讨论时,发现自己带来的钟表都有秒针,于是向教师出示自己的钟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针与秒针,并思考时针与秒针的关系。有学生主动回答:“秒针走完1圈就是60秒,这时候分针刚好走1 小格,说明1 分钟等于60 秒。”为了引导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同时闭上双眼,在感觉闭眼时间满1分钟的时候举手,说出自己判断1分钟的方法,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通过数数的方式判断时间。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一天的生活,结合日常生活掌握当堂课的知识,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互动情境,能够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教学氛围变得活跃,学生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在互动中多方面、多角度解读问题,并且认真倾听与总结,有效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
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可为师生、生生之间搭建高效沟通平台。教师应灵活应用互动式教学向学生讲授知识,同时根据某个问题、知识点展开讨论分析,分享彼此的想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全面掌握教材知识、数学技能,进而促进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