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差异 共同发展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2022-11-16☉周星
☉周 星
数学这门学科的显著特征是抽象、逻辑性强。在学习一些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没有良好逻辑基础的支撑,真正掌握会有一定难度。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多个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树立起挑战数学的信心。分层教学有助于构建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能力范围之内的数学知识,对学生的优点和特点也有针对性的举措,对学生的异步学习有一定包容性,可更好地促进全员发展。
一、确定学生性质,合理分层分组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实施分层教学,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分组工作也是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应考虑多种因素,这其中就包括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对数学是否感兴趣。总的来说,就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属性和个性,需要注意的是分组不能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应当以隐性因素为依据,做到分组不分成绩,弱化学习成绩在分层和分组中的影响作用[1]。
具体分组因素包括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学生适合的学习方法、学生适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对此需开展深入的讨论。有的学生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在学习数学时感到非常快乐,有探索精神,有钻研精神。而有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认为数学非常复杂、抽象,大量的计算题目也让学生感到疲劳和乏味。就学习方法而言,有的学生喜欢自学,在学习文字知识、理论知识时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对数学总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并积极向教师请教,这部分学生往往计算能力也很强,对数字有很高的敏感。也有的学生几何思维比较强,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在学习一些图形类知识时头脑灵活。就教学模式而言,部分同学对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情境感兴趣,也有的同学喜欢有挑战性的项目,例如测试、竞赛、抢答。就学生的个性而言,有的同学非常活跃,思维也很灵活,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与周围的人愉快交流,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他人,并良好接收他人的思想。也有的学生少言寡语,不善交际,性格比较内向。
考虑到上述因素,可以将全班学生归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努力型、竞技型、兴趣型、探索型。在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时,要保证每一组都有这四种类型的学生,同学相互之间产生好的影响,能感受到相互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确定学生的性质后,可进一步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环节能满足不同性质学生的需求。努力型学生的特征是学习很勤奋,也有很强的学习自主性,努力学习时,数学成绩就比较好,而一旦松懈下来,学习成绩就会有所下降。竞技型学生的特征是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乐于尝试一些困难的数学题目,头脑灵活,逻辑思维强。兴趣型学生的特点是对感兴趣的事物会认真学习,而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就置之不理,上课时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只有在受到吸引时,才会积极学习。探索型学生的特征是乐于钻研,能层层深入挖掘问题。学生们可能只具备这其中的一种性质,也可能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二、按照学生能力,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能力不同,这是现实问题,不能回避。如果一味回避这个问题,会导致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跟不上课堂教师教学的脚步,严重的甚至导致厌学。因此小学数学分层教学需要做好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工作,从而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有了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师对教学环节的安排就会更加合理,也能选择出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良好适应分层教学实施,好的教学目标分层,奠定了分层教学的坚实基础。教师不能设定单一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需要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一些学生数学基础还很薄弱,对此设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面向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有一定挑战性,这样可以提高因材施教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的相关知识点时,面向基础薄弱的学生,设置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具备相应的特征,要求学生能良好掌握重难点知识,顺利完成平均数计算活动。针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同这一现实情况,要直面问题,并允许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点。对于基础组的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也就是平均数的概念和使用平均数的场景。中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稍强,要求这部分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同时能准确计算出一组数的平均数,确保一些基本的平均数数学题目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对于强化组的学生,教师就要提高要求,能准确区分平均数和其他特殊数的使用场景,也要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应用题目。
再例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良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对于基础组的学生来说,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是四则运算的法则,而且要会基本的计算。中层次的学生需要完成更高难度的运算题目。强化组的学生则要完成比较复杂的计算题目。这样,学生在掌握运算法则的同时也能良好把握技巧。教师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为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要考虑到阶段性问题,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不同组的学生其学习内容难度都会提高,通过一次一次的强化和巩固,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为更好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可尝试在自习时间单独辅导学生,面对面检查学生的作业,一些学生做错的题,教师一边批作业,一边就为学生讲解,讲解完成后,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修改,确保学生真正明白自己做错的数学题。通过课后的作业辅导,使数学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三、根据学生性质,确定教学要素
实际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分层教育与个别指导有很强的适配性。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服务,此时教师的教学方案目的性就会更强。在个别指导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渡阶段、分类阶段和拓展学习阶段的引导[2]。小学数学一节课的时间是40 分钟,在这宝贵的40 分钟里,教师要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有收获。开展的教学活动体现分层特征,应包含的第一个要素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适合于大部分的小学生,因为儿童容易被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做好教学情境的创设。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24 时计时法》时,教师在导入环节中,用到了羊村召开运动会的情境,故事中懒羊羊通知喜羊羊明天5 时到羊村体育场参加运动会。第二天喜羊羊一大早就来到了羊村的体育场,但是体育场上一个人都没有。通过这样有趣的教学情境,有效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应包含的第二个要素是竞技测试。这是因为有的同学对测试比赛类的教学环节很有兴趣。所有题目完成后,教师公布答案,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答得比较好的同学能获得成就感,这对学生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激励作用,也能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动力。面向竞技类学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应包含的第三个要素是合作探究。这是因为部分学生善于沟通交际,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有好的表现,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复杂的数学知识,也能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这部分学生的探索精神也能对同组其他性质的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这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强的鼓舞作用。数学课堂教学应包含的第四种要素是需要努力刻苦学习类的活动,例如记忆数学概念、数学定理。这一类学习活动适合努力型学生。同时这部分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也会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同组学生异质,有助于同学们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感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性质学生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学好数学,需要刻苦努力、有技巧、有探索精神、有合作精神,也要有浓厚的兴趣。当一组学生同时具备了这些性质,在遇到不同的数学问题时,学生们的思维就能相互启迪,从而真正实现全班学生的共同发展。不仅教学需要分层,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分层,对学生的区别评价要体现不同的维度,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在内,肯定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某种特质,让学生能够有效弥补不足。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在合作交流的环节中,要学习他人优点,努力型学生向竞技型学生学习挑战精神,兴趣型学生向努力型学生学习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四、分层布置作业,增强学生信心
课堂上的练习题和课后的作业能起到巩固所学的作用,有效训练学生使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必须参与课堂上的练习活动,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为学生布置的练习题可体现出分层教学的理念,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树立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为良好体现分层教学理念,练习题应具备及时性和针对性的特征。分层次的数学作业能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可自主学习练习题的机会。
以小学六年级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为例,可大致划分为四种,分别是数与代数、空间几何、统计概率、实践应用。教师可按照这四大模块,为学生整理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知识盲区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练习。一些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够强,可将练习的重点放在数与代数这一模块上,多加练习以有效提高计算能力。有的学生不善于使用统计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部分学生需要加强练习统计概率模块的习题,接触大量的数据与统计图、图表的选择和制作,提高概率统计能力。在这些练习题中,明确标记了题目的难度,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困难三个等级,使得学生可分层练习,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非常刻苦勤奋,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也非常扎实。教师在为这部分学生布置数学作业时,应确保思维含量,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得到有效拓展,能力水平也能有所提升。例如,在进行《分数加法与减法》的教学活动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满满一杯牛奶,小红喝了一半后,加满水,然后又喝了一半,之后再次加满水,并完全喝光,小红喝的牛奶多还是水多?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中等,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才能顺利开展学习活动,此时就需要教师重视数学作业的应用性特征。剩余的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兴趣不高,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好,教师在为这部分学生布置作业时,就需要侧重于基础,并重视强化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让这部分学生燃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有效帮助这部分学生夯实数学基础,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技巧。分层设计作业与分层教学相辅相成,增强分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师为学生布置的数学作业,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且有一定的挑战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完成数学作业后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小学数学实行分层教学,需直接面向儿童的差异,构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教学活动,创设有趣的教学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对学生的不同性质加以分析和研究,合理分层分组。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将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考虑在内,确保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力都有所提升。在丰富数学课堂的要素时,高度适应不同学生的性质和特征,做好课后作业的布置工作,良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有效树立同学们学习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