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探讨电影翻译

2022-11-16赵海亮

现代英语 2022年17期
关键词:字幕理论语言

赵海亮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好地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扩大开放和发展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式经济运行体系,形成经济发展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电影在传播文化的方面起着桥梁的作用,而电影翻译质量的优劣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电影翻译

(一)从语言、文化角度探讨电影翻译

主要依据翻译媒介,翻译可分为口译、笔译、视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手语翻译等。而根据翻译的内容和市场的不同,翻译可分为应用型翻译和非应用型翻译(一般指文学翻译)。电影字幕的翻译是笔译中的应用型和非应用型的混合型翻译,因为有的电影中的字幕可以根据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直译,而电影中的有些字幕却有深厚的意义,这些字幕中的隐喻以及深层次的含义往往与当地的文化、宗教、社会关系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Captain America”(《美国队长》),“Pearl Harbor”(《珍珠港》)等,这些电影的名字都采用的是直译的翻译方法,观众可以从电影的名字中直接联想到电影的故事情节,同时直译的翻译方法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片名。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主要讲述了男主角银行家安迪因枪杀妻子及其情人的罪名入狱后,与能为狱友走私各种违禁商品的埃利斯成为朋友,安迪不动声色、步步为营地谋划自我拯救,并最终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故事。运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译为《肖申克的救赎》,既符合“Redemption”(救赎)的意思,又符合故事的发展。其他的译名如《铁窗岁月》《地狱诺言》虽能表达故事的部分内容,却没有《肖申克的救赎》吸引人眼球。“救赎”二字本来就充满了励志的意义在里面,整部电影给人的印象都是积极向上的,这也会让观众在这部电影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对电影翻译提出宝贵的意见,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英文电影的中译往往会取得优秀的成果,而中国电影的英译却达不到同样的效果,导致电影里存在的文化迹象无法迅速理解和传播。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字幕翻译可分为语内字幕翻译和语际字幕翻译。语内字幕翻译不需要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而是将话语转换为文本形式,这会改变说话的方式(Mode),但语言没有改变。这种字幕翻译也称为“垂直字幕翻译”。语际字幕翻译是将原语翻译成目标语言,同时保留电影和电视的原始声音,并将目标语言的内容同步叠加在屏幕或图片底部的过程。有人也把这种字幕翻译称为“对角字幕翻译”从语言学的角度能解决电影翻译的部分问题,却很难解决电影翻译中以简洁的翻译来表达意思的问题。电影的语言特点如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等决定了它不同于书面的文学语言。整体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原电影中很多具有浓厚文化色调,以及与宗教、社会关系相关的词语,不同民族间的社会文化的显著差异导致语言上的空缺和不可替代性,进一步加大了电影字幕翻译的难度。

(二)电影翻译的难度

“英文电影翻译研究作为新的研究热点,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作为全新的研究领域,英文电影翻译需要借鉴语言学、影视学、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这就为英文电影翻译研究增加了难度。从范式理论视角来看,英文电影翻译还不具备独立研究视野、方法、体系,但是,英文电影翻译研究给学术界的全新研究视角以及对文化研究领域的触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5]电影语言不仅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而且电影字幕的翻译会涉及多学科领域,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以及策略也要从多方面入手,不能局限于语言和文化领域。如电影“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中I think it's hard wining a war with words.译为:“我认为纸上谈兵没什么作用。”将“wining a war with words”译为中国人所熟知的“纸上谈兵”,不仅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也不免让中国观众认为“纸上谈兵”就应该这样翻译,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输入。“Titanic”(《泰坦尼克号》)中“What the purpose of university is to find a suitable husband”被译为:“读大学的目的是找一个好丈夫。(好像有些片面,但比较真实)”这里虽是直译,但完全可以表达出讽刺意味,而后面所跟的释义不免有点多余。译者在进行电影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受众者的心理建构和文化素养。

三、电影翻译的策略

(一)电影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应用

有些学者谈到电影翻译时往往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着手。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曾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功能对等理论在部分电影翻译中起到支撑作用,但对电影语言中有深层次的文化含义时,功能对等理论往往会显得薄弱且无法全面指导电影翻译。有些学者根据电影中语言的特点,采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方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指导电影翻译,促进了电影翻译的整体发展和繁荣。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而该术语的使用基于德国哲学家及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作的一个学术演讲。施莱尔马赫说过这样一段话:“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文作者,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近读者。”“将作者带回家”是古罗马人的做法,也是征服性的归化翻译法。这是一种将外国文本简约为目的语语言和价值标准的做法,即种族中心主义的翻译策略;“将读者带到异国他乡”是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即重视语言文化差异的异化翻译法。[3]《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台词:“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如果直译的话可译为:“强壮的人自救,伟大的人拯救他人。”而在电影中,这句台词被译为“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不仅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而且采用四字格的形式更能体现中国的文化底蕴,其中“渡”本意是“渡河”,或者是超越,而在生活用语中也常常会听到“自渡”类似这样的词语,所以这句台词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恰到好处并且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电影《大话西游》译为“A Chinese Odyssey·Love Of Eternity”(中国奥德赛:永恒之爱)。译入语观众的熟知的荷马史诗与中国的《大话西游》有相似的故事情节,将其译成译入语电影观众所熟知的情节,更能吸引译入语观众,从而促进文化的快速传播。还有些学者将英文电影的翻译在本质上定义成了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二)多思维多角度探讨电影翻译

不管从语言方面还是从文化方面来探讨电影翻译,这种单方面的探讨方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同时,一定要从整体把握。首先应该要做到的就是去看电影语言的类型,不是所有的电影翻译都属于文学翻译。把一部译作放在观察点上(空间)一百个读者会产生一百种印象,因为该译作的价值并不仅仅依该译作所谓的固定价值而定,而常常也取决于欣赏者本身的文化素养、审美心理及其他功利性目的等而定。[2]不管是文化“引进来”还是“走出去”,电影翻译起着重要作用。一部电影的翻译不仅仅要去分析两国之间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还必须去关注受众者的文化素养对这一领域的感兴趣程度。在翻译前,一定要对受众者加以调查,再去分析词汇、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全面掌握原文和译文的宏观以及微观差异,各个突破,最终完成高质量的电影翻译,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一)从翻译实践中不断整合和完善翻译理论

实践出真知。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总结翻译方法时,会不由自主地与翻译理论相结合。“我国翻译界在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的认识上存在的第二个误区是对翻译理论的实用主义态度,片面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为凡是理论,就应该对指导实践有用,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所谓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否则,就被讥为脱离现实是无用的空头理论”。[6]翻译理论会在翻译实践中不断地整合,从而形成一个理论体系。而一旦这个理论形成以后,再进行翻译实践时会起到指导作用,但并非一个翻译实践只需一个翻译理论指导。一部电影的翻译会从宏观的角度如文化、社会体系等方面出发,首先进行宏观分析,这就会涉及文化层面的知识,从而在翻译中体现在文化学派指导下的相关翻译理论;从微观层面出发,通过对词汇、语言等方面的分析,这就会涉及语言层面的知识,从而在翻译中体现在语言学派指导下的相关翻译理论。因电影语言的特点不同,在翻译实践中会得出不同的翻译结果,从而汇聚成不同的翻译理论。翻译理论在不同的翻译实践中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有时因文本的差异会出现与翻译理论不符的状态,但并非能够说明这个翻译理论就是脱离现实的空头理论。如电影《加菲猫》(Garfield)中“The wise never marry,and when they marry they become otherwise.”译为:“聪明人都是未婚?结婚的人很难再聪明起来。”“otherwise”为副词时表示“否则;不然;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原文为否定陈述句,而译文前半部分变成了疑问句,后半句与前面句紧密相连,没有将“otherwise”分开译。一问一答,一否一肯,译文虽与原文在句式结构上相差甚远,但依旧符合翻译理论中的“忠实性”原则。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结果和结晶,并不是所有的翻译理论都能符合翻译实践,但在翻译实践中会找到与实践相符合的翻译理论。

(二)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目前,翻译理论(或纯理论)是通过总结翻译实践经验而提炼出来的……翻译理论直接作用于应用理论,然后通过应用理论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应用理论是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桥梁。例如,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着译者的决策,因此在应用理论部分,它将主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并尝试改变原文中的句子结构或格式,以满足目标读者的需要。这表明翻译理论从整体上或宏观上指导着翻译实践。”[4]电影“Garfield”《加菲猫》中“Every man should marry.After all,happiness is not the only thing in life.”被译为:“再快乐的单身汉迟早也会结婚,幸福不会永久的嘛。”这里台词翻译的偏差往往会导致观众对剧情不理解,无法将整个剧情完整地联系起来。没有翻译出这句台词的讽刺意味,这句话的本意是婚姻可能会让单身汉失去快乐。将其翻译成:“再快乐的单身汉迟早也会结婚,毕竟,快乐并不是生命中唯一要干的事。”翻译理论在整体上或是在宏观角度上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根据剧情发生以及语气的特点,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完全符合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单一关系。我们可以从翻译实践中借鉴翻译理论,从翻译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相互建构、互补和互彰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必然的,不是人们主观意愿所转移的。任何翻译理论,包括纯翻译理论,都不能因为理论家的主观愿望或书面陈述而脱离翻译实践。”[1]电影翻译中,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其他的翻译文本中亦是如此。

五、结语

电影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在进行电影翻译时要灵活取缔,充分考虑电影的类型、受众者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等。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除了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两者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在电影翻译中,翻译实践的不断推进,也会促进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影翻译质量的好坏对文化传播的程度起着关键性作用,笔者希望拙作能给电影翻译带来相对的启发。

猜你喜欢

字幕理论语言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快速搜寻和下载电影字幕文件
自己动手 调整错乱的影视字幕
简单快捷提取视频文件中的字幕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