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落实路径
2022-11-16山东省济南泉景中学小学部
山东省济南泉景中学小学部 乔 艳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行,语文教学理念和内容都在不断更新,对于文言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入文言文,并随年级升高逐步增加比例,较之以往教材篇幅大大增加,内容和趣味性也更加突出,且呈现出围绕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编写的全新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的语文要素,并以多元教学策略进行落实,以此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隐含的人文主题。下面,我将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首篇课文《文言文二则》为例,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一、语文要素及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要素”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认为,“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其关系为:抓基本方法,学基本内容,形成基本习惯,形成基本能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较之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聚焦语文要素开展文言文教学具有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框架,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深度等优势,学生语文素养随之得到进一步培养,语文教学有效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在实际教学环节,部分教师没有厘清语文要素的概念,单纯进行知识上的讲授,使得本身较为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更加难以理解,造成了文言文课堂沉闷单调、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这无疑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语文要素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落实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前研读文本,确定语文要素
教学目标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与语文要素息息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按照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为线索安排课文,教师便可以此为切入点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以此为语文要素在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提供科学的思想导向。以《文言文二则》为例,这一课安排两则文言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以学生相对熟悉的故事内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科书做了准确定位,并通过课后题体现出对四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初步接触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课后题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获得初步的文言语感;“借助注释”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不是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或全文翻译。
因本课是文言文,是继前四篇文言文之后第五次学习,也是首次以两则文言文的形式呈现,选取两个古人勤学的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明,不要求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因而结合文体特点和课后题要求,将本课语文要素定位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运用借助注释、组成词语等方法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感受古人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精神品格”。其中“运用借助注释和组成词语等方法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是继之前文言文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后提出的新要求。
二、课中授之以渔,落实语文要素
从上文所述语文要素概念及各部分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进而掌握语文学习内容,最终通过深度学习内化成语文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因此,为实现语文要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授之以渔,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的重要目标。
(一)解读课题,回顾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关键所在,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远,小学生学习时存在一定难度,更加需要教师在学习方法上予以一定指导。在进行文章阅读时,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是对一篇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能够帮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内容围绕什么而展开。对于文言文而言,这样的特点则更加鲜明,文言文文字本身具有凝练的特点,小学涉及的篇目往往较为简短。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时,首先要完成标题内容的解读,同时抛出问题,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言文的学习中去,以此为后续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在《文言文二则》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导入环节采取设疑的手段,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引出疑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中发现本课有两篇文言文要学习,并回顾了文言文的学习步骤:首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读懂文言文的意思,最后体会人物形象,感悟其中的道理,也就是读透。随后,引导学生再读“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两个文章题目,并借助课文插图尝试说说题目的意思。学生们能够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讨论猜测,此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已经被充分激发。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下,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激活,学习效率得到提升,通过设疑引出新知的目标也得到实现,这也为教师后续教学环节落实语文要素减轻了负担。
(二)读通课文,感受文言之美
无论哪个学段,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朗读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并在此基础加深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的语言表述有其鲜明的特征,学习中离不开对文章的多次通读,进而感受文言文的语气、停顿、节奏等,体会其独特的韵律美。教师有意识地强化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通文言文,能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穿行于字里行间,捕捉到字词所传递的信息,感悟到文字潜藏的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这一环节,教师一方面可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范读课文,另一方面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或在学生朗读时播放背景音乐,或为学生播放范读录音,使学生能够以此初步感受文章之美,为落实语文要素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更好地落实“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这一语文要素,在“读通”环节中,我分三步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音断意连,在难度上是螺旋上升,这样学生在接受起来由简到难,有效地避免了畏难情绪。同时,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让朗读贯穿始终。例如,在《囊萤夜读》朗读指导中,第一句比较简单就简略处理,第二句中“练囊盛数十萤火”是个长句子,所以把重点放在指导读好这句上。先询问学生有什么困难,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出示停顿符号并穿插范读,提醒学生在读好停顿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师生合作朗读中进一步落实“读通”这一目标。教学最后,在领会文章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古文是一文到底,没有标点符号,教学中去掉标点,变回古文的形式引导学生诵读,就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句意,从而进行正确停顿,进而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落实语文要素。
(三)读懂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正确理解词句,准确把握文意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是落实语文要素的目标所在。文言文的学习主要在于语意的理解,但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虽然整体篇幅较短,内容却非常精练,而且与我们日常的表述用语有较大差异,因此对学生而言想要完全读懂文章内容,是非常困难的,这便需要教师在阅读策略与阅读教学策略上予以进一步创新。首先教材中注释选择的字词颇具匠心:或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字词,或是特殊用法,或是古今差异较大的文言词汇,体现了教材字词教学的重难点指向,教师便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因此在阅读策略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研读文本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基本阅读策略。其次在教学策略上,教师一方面可结合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学习模式,将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寓于合作讨论等各类情境之中;另一方面应该放慢教学节奏,按照顺序,一句一句地带领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让他们明白每一字、词、句的含义,这些内容组合在一起又是什么含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掌握文章的文字要素。解决了这些阅读的“拦路虎”之后,学生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读懂课文主要内容就不成问题了。
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组成词语等方法,同位互相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在汇报第二个句子的意思前先处理了两个难以理解的词:组成词语理解“贫”和“油”的意思,其中“油”指灯油而不是油灯。随后,我在让学生汇报剩余句子的含义。同时提醒学生,运用组成词语这一方法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和时代背景,不可盲目组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处教学既是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巩固、训练,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借助注释和组成词语方法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达成教学目标,突破理解上的难点,进而了解故事情节。
(四)读透情感,感悟其中道理
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传承与反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为实现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情感要素的挖掘与激发,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谈一谈文言文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求同存异,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读书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情感价值,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也将得到拓展。
在“读透”这一环节中,学生感知本文人物形象后,补充《晋书·车胤传》《颜氏家训》《三字经》等资料,丰富并加深学生对车胤这一人物形象的认知。同时,引导学生畅谈从文章中悟出的道理,充分认识到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开创自己的精彩人生!进而引出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内容,将语文学习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五)课后拓展延伸,激活语文要素
好的学习方法要在迁移运用中不断精进,学习习惯也能够在迁移运用中得到巩固与进步。因此为落实语文要素,文言文教学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充满思辨性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观点,提升思维和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可首先将语文要素融入课后实践环节,以此升级课后实践模式,将传统作业模式升级为涵盖背诵、复述课文、对比阅读等多元化课后实践模式,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进而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如本课教学后推荐学生阅读几篇耳熟能详的与勤奋有关的文言文小故事,如《程门立雪》《悬梁刺股》《手不释卷》等,既是对内容的延伸,又是对学法的检测,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感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进而将语文要素落实得更深入,将大阅读理念贯彻得更全面。以《程门立雪》为例,教师可设置对比阅读《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这一实践任务,鼓励学生以课上所学学习方法自主完成对比实践任务,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与方法,并从《程门立雪》故事中加深对古人热爱学习良好品质的体会,以此获得源于情感等层面的全新收获。其次教师可在课后围绕不同的语文要素设计丰富的课外古文阅读实践任务,定时、定量地组织学生阅读教师或课标推荐文言文课外阅读书籍,定期分享自己在阅读中情感、生词等层面的收获,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宽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知识储备,这对于学生写作、阅读等能力的发展意义非凡,并实现语文要素在实践活动中的深度落实。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具体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结合具体课文和学生情况加以细微调整。作为一名新时代语文教师,我将站在教育改革前沿,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自由充分地表达对课文的感悟,并在广泛的交流中完善、丰富个人对古文的品读,并拓展延伸,尝试着迁移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为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用“大语文”的思想引领学生学好文言文。未来,我还要进一步借助多媒体技术,借助如希沃白板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及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方法,更为清晰生动地为学生展示语文要素,深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实践能力,以此为教学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