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探究

2022-11-16福建省龙岩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廖春女

青年心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素养教材课文

福建省龙岩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 廖春女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范畴的一方面,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把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视为主要目标之一。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而或忽略或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浅尝辄止,课堂上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意识不强,或是受教师自身的影响,方法不够科学。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影响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善于挖掘适合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教材并巧妙地运用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更新教师观念,提高逻辑思维教育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逻辑素养的高低,是否有浓厚的逻辑思维教育意识,与课堂中实施逻辑思维教育的成效息息相关。若要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追随时代的步伐,认识到课堂中开展逻辑思维教育,不仅关系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关系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教师要积极地学习前沿性的教育理念,掌握相关的逻辑思维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逻辑素养,为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实施逻辑思维教育奠定基础。

二、善于挖掘教材,寻找训练逻辑思维契机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和课堂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开展逻辑思维教学的载体。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各种文质兼美的体裁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资源,是运用逻辑的典型范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佳资源。教师要善于寻找这些适合逻辑思维训练的最佳契机,开展逻辑思维训练活动。

(一)借助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画面感强,情节丰富,可以让学生借助画面,激发想象。补充课文留白的内容,可以创造性地编排课本剧,根据情节进行逻辑续编故事等,以此优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二年级上册语文的《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打乱顺序出示文中的图片,让学生按顺序排列图片,再启发学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

(二)借助寓言故事

《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一些寓言故事,都隐含着“之所以能达到目的,是怎么想的”这样的逻辑思维训练点,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抓住这个训练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灵活性。如《曹冲称象》一文中,曹冲用了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他是如何揣摩出这样的金点子的?又如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从逻辑上,说说那位农民错在哪里,学生通过分析发现,那位农民把偶然发生的兔子撞树事件当作一种常态,当成必然的规律,错误地认为以后天天会有兔子撞树。再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会做出错误的推断呢?原来是他的心中有不劳而获的想法。通过层层分析推进,学生也就明白了那位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

(三)借助诗歌

一些古诗,诗句之间含有推理、因果等逻辑关系,教师要善于寻找诗句中的逻辑关系。如四年级上册的《暮江吟》,这首诗的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和第二句“半江瑟瑟半江红”具有因果关系;《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三第四句之间也具有因果关系。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厘清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必能成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载体。

(四)借助说明文

说明文的篇章结构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作者从地球的美丽渺小,有限的自然资源,破坏地球后人类别无去处等方面的描写入手,层层深入,阐述“精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厘清这篇文章的结构,再揣摩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结论的,以此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五)借助富有哲理、渗透思想方法的记叙文

如《跳水》一文,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猴子、孩子、水手、船长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推断出船长的思维过程,找到孩子得救的原因,还可以抓住“风平浪静”与孩子跳水成功的关联等训练点,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教材中还有许多渗透思想方法的文章。如《画杨桃》,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看事物,才能看到事物的真面目。《小马过河》一文蕴含“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些教材在字里行间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的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合理运用教材,巧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一)注重听说,养成逻辑思维习惯

“听”和“说”都是语文的基本素养。小学阶段,常常发现有部分低年级学生在表达上只能述说一言半语,相当一部分中高年级学生回答问题时思维紊乱,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言不尽意。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阶段性训练。

在低学段,能够让学生把一件事清晰地表达出来,是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重点。课堂中,教师可以先把课文或某件事简单叙述出来,首先讲什么、其次讲什么……接着请学生复述;也可以在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后,让其他学生进行复述。当学生出现表达意思混乱,语句残缺、不精准等问题,教师要不厌其烦地指点、纠正,培养学生提炼信息、运用信息并学会口头表述的能力。到了中高学段,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语言表达能力时,要让学生学会“三思而后言”,表述前脑海中要把想讲的事或观点捋一遍,然后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清楚明了地表达。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学会理智地分析、准确清楚地表达,更高层次的逻辑思维也得到发展。

教师还可以结合口语交际的教学,开展“小小辩论赛”“背优秀诗文大赛”“课前一句话新闻”“小小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理解和表达能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生动有趣,适合学生复述,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复述课文。通过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学生得以锻炼,在听和说的过程中,渐渐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二)读写结合,掌握逻辑思维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既通过品词析句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还可以从整篇文章的角度出发,厘清文章的脉络,领会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也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绝大部分课文仍是记叙文、说明文, 它们都有其特定的描述逻辑,即作家的“写作思路”,这是中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把厘清作家的写作思路和训练逻辑思维有机地契合起来呢?教师可以借助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握全文的结构。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也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厘清作者行文思路的一个金点子。

例如,在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细致读完文本后,凭借文本中表示游览地点的词(“大殿、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和记叙游览动作的词(“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来绘制游览路线图,进而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明确了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写,同时也明白了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这样读画结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在循序渐进地培养。

当学生领会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作者的行文思路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之中,解决当前学生在习作时文章结构散乱、条理不清晰的一大难题。学生习作时,在行文思路上便有“法”可循,写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真正有逻辑思维的文章。

例如,《落花生》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描写了落花生的特点,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在行文上也有着非常清晰的结构,层次非常分明。作者通过对落花生的多角度描写,抒发了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结构,厘清作者的行文逻辑。学生感知课文后,给课文分段,了解各段落的主要内容。文中的第一自然段从抓住几个种花生的动作,简略地写了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自然段抓住语言描写也简略地写了为过收获节做准备;第三到第十五自然段则详细地从榨油、味美、价格等方面谈论花生的好处、花生的品格以及带给作者人生的启迪。当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脉络后,接着教师对学生提出习作要求,仿照作者描写落花生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等写作方法,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学生在仿写时,从课文习得方法,懂得了从不同角度描写花,写了花的品格,写了由花延伸出的人生感悟。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洞悉行文逻辑,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逻辑技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

(三)关注推理,搜寻逻辑思维过程

在一篇文章中,作者表述自己的思想情感,绝不是随意连缀成文,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做出的周密部署。这里的周密部署,便是遵循逻辑标准。作者表述自己的思想情感,首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是经过仔细推敲的;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那样写,是反复斟酌过的。我们要学会领会作者的思想内涵,按照作者的逻辑去思索,不然就可能舍本逐末,以致一无所得。推理是逻辑思维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形式。因而,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越发留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推理,完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每个完善的推理进程,都需要学生能够精准把握住文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中,王戎为何不去取道旁李呢?他为何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呢?他是如何推理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追根溯源,掌握道和树、人和果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李树长在人来人往的道路边,不是长在私人的果园里,足以说明这棵树不是私有财产,树上长了那么多的果子,人人皆可去摘;再引导学生更进一层思维,倘若李树上的果子是甘甜的,那果子早已被人摘取完了。如今李树上累累的果实竟然把树枝压弯了,说明没有人去摘取,人人都可去摘取,却无人要去摘取。通过引导学生层层推理,便可以得出结论:果子是不受待见的,是苦的!这样学生在观察、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其逻辑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

在统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可以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资源特别充裕,只要教师合理巧妙地运用这些资源,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快速的提升。教师要长于抓住这些思维训练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最后形成正确认知。

如学习《田忌赛马》一文,我设置了这样的话题:孙膑对第二场比赛成竹在胸的理由是什么?除了断定齐威王不会调换马的进场顺序,田忌取胜还需具备哪些因素,孙膑依据什么判断具备了这些因素?假设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三场比赛,孙膑一定能取得胜利吗?三大话题,直指焦点,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推理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一种特殊的类比推理,需要教师特别重视,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类比推理是借助一样事物的规律来阐述另一样事物的规律。学生在进行推理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将这种事物的规律潜移默化到另一种事物上,达到理解的目的。

如《晏子使楚》一文,晏子面对楚王的第三次刁难,不是按寻常思路去回击,而是机智灵活地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用“南橘北枳”和齐国人到楚国做了强盗做类比,有力地驳斥了楚王的谬论,化被动为主动,把“强盗国”的罪名反扣在楚国头上,巧妙至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这样对比,学生便自然而然就感受到类比推理的成效。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教师应当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实施逻辑思维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推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让语文课堂更加充实、有效。

猜你喜欢

素养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