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国学经典教育策略探究

2022-11-16安徽省铜陵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青年心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国学文言文德育

安徽省铜陵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胡 艳

国学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中不乏有众多的经典,其教育意义丰富,往往寥寥数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小学语文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和品德修养,更是对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的传承。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重视德育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国学知识加强引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国学知识和德育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促使其在掌握很多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德育视域下小学语文国学经典教育意义

语文教学是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习不但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的教学模式往往缺乏创新性,实践指导性也不强。而采用在语文课堂的国学经典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可推动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索学习国学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以及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习惯养成,建立文明礼仪意识

国学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教育方向。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底蕴,对学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德育教学的展开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在二者融合的背景下,能够通过中华文化之精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增长学生的智慧,涵育学生的性情。如在学习国学经典中,可以讲述了一些故事和道理,能够告诉学生们一些是非观念,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为人之道的真谛。其次,学习经典文化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学做合一”的意识,知道长幼有序、尊师重道、谦让礼貌等基本人生道理,通过古人的智慧对自己的生活习惯产生思考,慢慢地建立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基于此,利用优秀国学经典积极对小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主旨内容,向学生渗透一些优秀的思想品质精神,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并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能力提升,具备较高文学核心素养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设备受到了小学生们的喜爱,但复杂的网络环境经常会给学生们带来一些误导,网上一些不良信息对孩子们影响较为严重。在德育和国学经典融合的背景下,合理地挖掘国学中丰富的知识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们快速地提升文学素养,掌握丰富的知识内容,在合适的场合、时间、地点运用合适的知识。如在我国经典国学知识中“文字对仗美”具有浓厚的艺术特点,学生们在诵读、分析文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一些基本的对仗知识,感受文字给人带来的美感,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不仅如此,学习国学课程还能提升学生们的写作能力,通过阅读、朗诵一些经典作品引导他们展开深入思考,学会主动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期间,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喜爱度。另外,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以此实现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发展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国学经典有利于学生亲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进一步掌握相关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提高。基于此,教师在正式讲解课程之前,应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全面理解和分析,在有效运用美德故事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文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德育视域下小学语文国学经典教育策略

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期间,重点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以此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喜爱。另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应围绕教材展开对国学经典的讲解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个人的爱好优化教学方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而为学生保留一定的思考空间,积极展开探索。

(一)诗词朗诵,感受文字对仗美感

在小学语文中的国学知识,大部分以文言文、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内容,其蕴含着对仗、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极强。此外,朗读作为语文课程的常见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这一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传递过来的意思,通过语气的转变感悟文字的魅力,强化他们对传统知识的了解,加强对文字的感触与认知。基于此,在德育与国学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可以使用诵读的方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国学知识的趣味。

如在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静夜思》一课,由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所著,透过月光使用短短二十字讲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展开示范朗诵,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渲染氛围,带动学生们的情绪;在朗读的过程中,加强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个字的读音,用“guang”与“shuang”的押韵让学生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中,引导学生们感受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讲解结束后鼓励学生们展开自主诵读,融合进自己的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国学经典的奇妙之处,达成文化传承的效果。

(二)挖掘历史,体会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在讲解国学经典知识的时候,不同朝代、不同社会背景都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在德育融合背景下的课程活动中,更加注重学生们的感受,要求教师通过传授文化知识丰富学生们的认知。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当时的文化背景展开教学,通过故事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发展历程,学习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将国学经典教育学习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和深度,促进学生们文学素养、综合素质的发展。

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古诗学习中,《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而《惠崇春江晚景》与《三衢道中》为宋代苏轼、曾几所著。在讲解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感受两个朝代诗歌写作手法上的不同;随后,教师便为学生们讲解一下三位作者不同的生平经历和社会环境;最后让学生们结合作者们的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展开分析,感受通过国学经典折射出来的社会背景,体会到诗词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事物,丰富他们的认知,体会到文化发展的历程,构建高质量的小学语文课堂。

(三)传承经典,建立正确道德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中。现阶段的小学生是非分辨能力较差,对一些外来的文化尤其是西方节日有着极强的兴趣,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中,反而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基于此,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课内的知识适当延伸一些课外的材料,引导学生们了解我们的一些传统文化,喜欢上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

如在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传统节日》一课,其内容包含了我国一些传统节日,提到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展开本节课程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延伸一些国学经典的读物,如《元日》《解语花·上元》《清明》《同洲端午》《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秋登楼望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内容,通过大量的国学经典加强学生们的认知,感受到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并了解一些常见的节日习俗和传统文化。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在信息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加强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坚定民族意识,传承中国精神,将德育与国学经典课程的融合优势发挥出来。

(四)创新形式,吟唱优秀国学经典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先进的教学工具走进了课堂。近些年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的教学策略给课程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在开展德育与国学经典融合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选择一些适宜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让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学习的兴趣,更加满足小学生对教学活动的需求,构建高质量的课程活动。

如在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凉州词》一课,其原本是唐周时流行的曲调名,在当时的朝代中,是中原王朝乐舞中的精华,有“国乐”之称。基于此,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的伴奏和背景音乐,引导学生们使用吟唱的方式诵读这首诗篇。在学生们吟唱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他们的节奏,鼓励他们使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展开吟唱,慢慢地掌握课程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情感,创设全新的国学教学氛围,帮助学生们加强对经典知识的认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增强学习的兴趣,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五)传承国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国学经典文化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哲学思考能力,,对其未来一生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德育与国学经典融合的背景下,语文老师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传承国学文化,选择不同的知识内容来加强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其通过一些寓言故事、历史事件展开分析,帮助他们了解一些做人的原则与道理,不断增强学生们的增意识,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自相矛盾》《田忌赛马》两篇文章中,来源于我国古代一些故事,通过故事的内容向我们讲述了一些简单的道理。如在《自相矛盾》中,通过“最坚固的盾”和“最锐利的矛”告知我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而在《田忌赛马》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等哲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经典故事展开讲解,帮助学生们了解一些道理,同时渗透德育知识,在课上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六)加强文言文教学

国学经典包含文言文,而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由于文言文中涵盖很多哲理和专业知识,其中包含的一些故事情节以及对故事的描写都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由此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度。另外,现如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关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往往比较单一且直接,加之文言文中的词、句、写作手法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造成普遍存在学生完全看不懂文言文的现象。

例如,教师在讲解《伯牙绝弦》一课时,可在教学内容中适当融入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的演奏,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感受并理解文言文中的用词方式以及句子的内涵。另外,采用此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领会文言文背后的教育意义,领略伯牙与子期的深厚友谊,从而教导学生要珍惜自己的友情,以此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七)展开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与教学体系的有效融合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与此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扩展了学习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平台或者电子计算机展开辅助教学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学习和掌握学习内容的难点与重点,也会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让学生一边欣赏影片,一边学习专业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国学经典《春秋战国》时,可先借助多媒体平台播放与本课相关的电影或者廉颇和蔺相如的纪录片,促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领悟到团结的重要性。

三、结语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而历久弥新。学习国学经典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德育教学又是现阶段教育的重点方向,语文教师将二者进行完美的融合,既能够达成传承优秀文化的目的,还可以指导学生们的行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增强文学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国学经典与德育课程的融合是当下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要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的重要性,在拓展语文学科广度的同时突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为学生们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国学文言文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垂”改成“掉”,好不好?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