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于跨媒介阅读的高中语文课

2022-11-16陈爱琼

名师在线 2022年27期
关键词:媒介高中语文情境

文/陈爱琼

引 言

跨媒介阅读作为现代化教育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跨界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等内容,使学生借助多样化的工具达到学习目标。因此,跨媒介阅读对语文教师而言,是一种有利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跨媒介阅读依托的是功能强大的互联网。所以在构建基于跨媒介阅读的高中语文课时,教师既需要看到互联网发展给语文阅读带来的媒介优势,也要理性看待技术发展的弊端,避免在技术中异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跨媒介平台进行阅读,降低其带来的消极影响,突出其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特点,使其能够真正助力学生学习[1]。通过总结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指导经验,笔者针对跨媒介语文阅读课堂的构建,提出以下建议。

一、借助媒介信息,丰富课前准备

在跨媒介阅读背景下,高中学生可选择并使用多样的信息获取方式、获得更为多元的信息资料。多样的信息获得方式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更多样的学习选择。在设计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需尊重学生借助网络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提前设计跨媒介搜索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完成跨媒介搜索与阅读活动,增加学生在解读主题时所获得的资源的种类,丰富学生的课前准备,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各抒己见、展现个人智慧奠定信息基础[2]。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 正传(节选)》时,笔者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利用一切手段,搜索与本篇中提出的重要概念“精神胜利法”相关的信息,并深入分析自己在多元搜索中获得的研究资料,给出“精神胜利法”的定义。

在开放式的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各显神通,获得了多样的认知结论。他们有的利用百度引擎搜索“精神胜利法”,并结合文本阅读经验对百度百科“精神胜利法”词条中的语言逻辑进行优化,修正病句,并结合个人理解将“精神胜利法”的概念以更清晰、更有条理的形式展现出来;有的搜索权威工具书中对“精神胜利法”的解释,并对比不同解释,形成个性化的想法;还有的在微信上搜索“精神胜利法”,通过阅读何其芳、钱理群等对“精神胜利法”的解读,对比阿Q 的“精神胜利法”与现代“精神胜利法”的异同;等等。

在利用多媒介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形成对“精神胜利法”的个性化认知,拥有了更宽广的“精神胜利法”探究视野。因此,在以后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可以跳出课本情境的局限,在更大的语言环境下讨论“精神胜利法”,进而完成对“精神胜利法”一词的深度化解读,更轻松地突破课时探究难点[3]。

实际上,高中语文课前准备阶段相当于学生的语文预习。如何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教师需要探究的重要内容。跨媒介阅读能够有效地解决该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互联网庞大的信息内容,在各种媒介上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正确认识跨媒介阅读以及正确使用跨媒介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使学生的课前准备更加丰富。

例如,在学习《拿来主义》时,学生如果没有在课前做足准备而直接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困惑,甚至无法有效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因此,教师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关于鲁迅的《拿来主义》信息,使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完整地阅读本篇文章,并将对文章产生的困惑进行标记。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在网络中检索关于自己困惑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形成初步的了解。至此,大多数学生已经完成了本节课的课前准备,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了初步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在准备课件的时候,借助媒介信息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让整个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二、融合媒介工具,营造真实情境

为了构建基于跨媒介阅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用好现代化媒介工具,多模态呈现知识信息的特点,呈现传统媒介所不能呈现的信息资源,营造能够给予学生多重感官刺激且更加真实、立体的语文探究活动[4]。教师要以声音、图像等触发学生的思考与想象,让学生以更自觉的姿态调动个人知识经验,探析文本中所呈现的信息内容,在提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自觉性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元的审美鉴赏体验。

例如,在《故都的秋》文本教学中,笔者利用互联网搜集并展示与“故都”相关的多模态资料信息,其中包括《城南旧事》《骆驼祥子》中反映老北京城市风貌与人民生活的片段,让学生在对照片、视频等多种模态的信息资料的阅读中,在多种直观体验的刺激下,走进民国时期的北平。在真实立体的探索环境的支持下,学生将自己从网络媒介(即图片、视频媒介)中获取的信息与从传统媒介(即书本媒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对比,从不同模态信息的转化中感受到文本在语言和意境上的独特美感。同时,在更真实的文本感知情境中,学生也能更好地体悟文本中所蕴含的悲凉的人生感受。可见,合理使用多种媒介工具,设计跨媒介阅读活动,能有效丰富并深化学生对语文文本的感知,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口述的方式,或者直接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到该情境中。该方法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疲劳。对此,教师要打破单一的情境创设方式,借助媒介融合工具,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也要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冲击,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深度交流[5]。

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文章时,通过祥林嫂悲惨短暂的一生,深刻揭露了在曾经的黑暗社会,广大劳动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悲剧命运。由于文章的社会背景与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大不相同,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祥林嫂的悲惨生活,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时代背景情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快速地阅读文章,对重点的句子进行标注。紧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祥林嫂的一生,使学生的视觉、听觉都能够受到冲击,从而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中,对祥林嫂的一生产生同情。这种方式将文字媒介、视频媒介进行融合,能够进一步强化情境创设的效果,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产生波动,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利用媒介优势,突出合作阅读

跨媒介阅读是一种突出学生在阅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阅读模式。在指导学生完成跨媒介阅读活动时,高中语文教师应整合多媒介资源和工具优势,设计更有效的合作阅读支持计划,通过展示多样的主题研究素材、提供多样的信息获取途径,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的“中心”地位。

例如,《窦娥冤》是部编版必修(下册)中的悲剧性艺术作品。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戏剧的魅力,笔者设计了课本剧创编任务。首先,笔者让学生按照戏剧编排要求自由结组,并将《窦娥冤》的影视作品视频、评剧文章、戏剧评论文章、《窦娥冤》的主演采访视频、个人自传、《窦娥冤》的场景配乐、课本剧创编讲解微视频等对学生揣摩戏剧人物形象有利的视频、文字、图片、音乐材料投放至网络学习平台,方便学生在课本剧创编和表演过程中选用。

在多角度、有选择地利用多种媒介获得信息资料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对《窦娥冤》中的主人公形象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并将这种个性化的理解应用到了课本剧创编过程中,演绎了不一样的精彩。在具体实践中,笔者还根据每组学生的个性创编想法,及时利用教学助手播放对应的教学资源,在学生身边操作媒体设备,给予学生更适时的创编指导,在保证学生课堂“中心”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学习引导作用。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认知情感,能够对大多数事件、情感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在实施跨媒介阅读的时候,会涉及互联网检索,但是互联网的内容、信息量庞大,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这使得学生在面对庞杂的信息时,可能无法辨识信息的真伪,形成理性的判断能力。针对这一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应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使用策略,将跨界阅读的消极影响转变为积极影响。此外,媒介形式各不相同且各具特点。教师应在课下做足功夫,筛选一些对学生学习有益的媒介,推荐学生使用该媒介进行学习,从而减少其负面影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理念是把音频、视频、电影当作跨界阅读的一种手段。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像等媒介获取阅读信息,然后将自己的观看体验用语言进行表达。由于社交媒体深受大众的喜爱,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发布在自己常用的社交软件上,既能够实现跨媒介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

四、组织阅读交流,深化个性思考

在跨媒介阅读中,学生获取的信息和想法是细碎的、零散的,也是浅层的、不深入的。要想提升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质量,教师就需要在组织学生完成跨媒介阅读活动时,以主题明确的阅读交流活动辅助学生串联细碎的信息,形成更系统、更有逻辑的认知。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使学生可以通过跨媒介的方式了解更多关于文章的信息。其次,教师要根据跨媒介阅读内容,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给其他学生。

为适应多媒介阅读需要,在高中语文学习指导中,笔者组织的阅读交流活动也是多媒介的。其中,既有传统媒介下的阅读交流活动,如“青春的价值”现代诗歌作品推荐会、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会、“拿来主义”主题研讨会等;也有以网络媒介为主的在线互动活动,如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笔者在学校的在线学习平台上设定《乡土中国》阅读分享与讨论板块,以发起问题引导学生留言讨论的方式,持续推进阅读感悟线上讨论工作,持续追踪了解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情况。

多媒介的阅读交流活动,为学生充分交流自身在多媒介阅读中的所得经验提供了平台。在与同伴的讨论中,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语言能力、审美素养、文化传承能力、爱国意识等基础性语文素养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此外,学生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多媒介平台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使用,从而拉近学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此时,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学科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在全面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了自我。

结 语

总之,构建基于跨媒介阅读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尊重教学现实、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在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应尊重跨媒介阅读所带来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设计生本性的自主性综合性阅读活动,也要规避多媒介阅读风险,强化阅读交流引导,引导学生整合碎片知识,形成整体、深入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媒介高中语文情境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