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分析
2022-11-16许燕得
文/许燕得
引 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已成为当代社会人们的必备素质。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拥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积极推进具有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的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进程,无疑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之举,将会促使信息技术课程迸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的概述
(一)课程校本化的内涵
所谓“课程校本化”,就是在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为单位,形成教师团队,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将国家标准课程向学校课程进行积极转化,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来创办相关课程体系的过程。课程校本化,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问题为导向,牢牢树立“学校自身问题应由自身解决”的观念,严格遵循“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发展原则[1]。
同时,课程校本化的教育改革还体现了“大课程”和“活课程”的综合发展思路,包含课程问题的多元角度。具体而言,“大课程”思路包括学校所涉及的以及对学生成长发展产生影响的整个教育环境,如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与人际环境等;而所谓的“活课程”思路,则强调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形式的灵活性,基于此背景,它要对影响学校课程内容及结构的源泉不断进行关注与重视,并积极推进形成新的课程特色,进而随着课程的更新完善,打造学校师生成长进步的良好局面。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的背景
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家的课程体系仍旧是学科课程和知识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与动手实践课程则占据次要地位。此外,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对学校、地域文化、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兼顾,传统模式下的单一课程体系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步履维艰”的态势。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非高考考试科目,在高中日常学习中的地位不受重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知识内容落后、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评价方式片面化等问题,也逐渐丧失了信息技术的应有价值和课程生命力。
具体来看,高中阶段将“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作为必修课程。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及应用,必修课程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的提升需求。同时,高中阶段还将“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等部分设置为信息技术的选修课程,就目前状况而言,仍存在部分选修内容与学生实际理解能力不相符的情况[2]。此外,软件的过时落后或版本过低,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与学习积极性,致使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目标。为了有效改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化进程就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的目标
在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参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高中开设多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相关竞赛活动等,在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与修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与高中学生发展实际相匹配的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方案。其次,教师要切实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多元信息技能,在不断研究校本化课程的过程中,让学生实现信息技术素养的真正提升。此外,学校还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精进教学技能,积极培养高素质水平的信息技术全能人才,进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应有价值。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的现实意义
依据学校自身特色和实际水平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无论对于课程本身、本校学生还是信息技术教师而言,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对课程本身而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化,能够有效弥补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区域与校际的发展差异,切实填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相关教材更新之间的大片留白,进而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完善。其次,从本校学生的角度来看,打造高中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能够及时关注本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还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会信息技术给其学习、生活带来的全新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与信息综合素养的提升。最后,从教师方面来讲,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积极研发,不仅为信息技术教师认识自身、对自我进行精准定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还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深化“终身学习”观念与建立专业成长的主体意识,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
二、构建地域乡土文化课程校本化的理论框架概述
(一)地域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
所谓地域乡土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从事的物质精神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的综合。一个区域的饮食、方言、历史、地理等风貌无不打上当地文化的烙印,带有区域特征和乡土气息的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素材。为了切实拓展学校文化的教育内容,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促进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相互渗透,从而充分发挥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教学价值,在创新重构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地域乡土文化课程校本化的理论框架构建
地域乡土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核心素养和“以生为本”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加以重视,促使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生活经历,深化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各学校可基于自身办学特色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断拓展与开发学校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构建地域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理论框架,要从加强思想认识和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两方面展开论述,具体如下。
1.加强地域文化思想认知,积极融入学科教学实践
在构建地域文化校本化的过程中,首先,信息技术教师要对自身思想加强认识,在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结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科学有效设计,积极引导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地域乡土文化,积极推动学校文化朝着多元化与全方位方向发展,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生活能力[3]。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地域文化积极融入学生的通识教育,在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的同时,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此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还可将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地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推动学校文化的丰富拓展
为了有效达到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推动学校文化的丰富拓展目标,首先,教师可以对地域乡土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例如,教师可以在校园内通过广播、板报、宣传栏、开班会等形式切实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地域文化特色、历史厚重感等内容的熏陶,进而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自身生活的地域,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对地域乡土文化进行渗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在走廊等校园公共区域张贴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经典旅游景点等宣传图片,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观看地域主题的相关纪录片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当地乡土历史文化的了解,进而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多元化地域主题文化活动的形式,对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进行挖掘。例如,教师可以在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及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地域乡土文化主题的情境表演、实践作业、诗歌朗诵、手抄报、集体参观红色纪念馆、了解当地名人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有助于促进活泼丰富的地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具有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的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实践策略
本部分以信息技术教材中“PowerPoint 单元”制作地域电子名片为例,进一步明晰与细化具有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的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实践策略。该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在于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利用PowerPoint的多媒体交互性展示作品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流程。教师可以选取学生耳熟能详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域景观,如制作“古城泉州”主题的电子名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引导学生对泉州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确定主题方面集思广益,以制作电子名片为任务驱动力,指导学生对“古城泉州”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文化内涵等进行查阅与搜集,有效整合文字、图片、视频等相关材料,合理地进行策划与设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其呈现出来。在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能够不断提升。例如,教师以“古城泉州欢迎您”为主题让学生制作电子名片,具体过程详述如下:
第一,主题了解阶段。在对主题进行了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主要景点实地进行参观,对景点特色、文化内涵、历史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旨在让学生对古城有着更加立体化的认知,并要求学生用相机、纸笔等形式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记录,进而为电子名片的制作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主题策划阶段。在让学生充分了解任务内容与各自分工职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他们自主完成主题策划意向书。
第三,人员安排及任务分解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主题策划,结合教师指导与同学自主招募,将任务进行细化与分解。
第四,搜集整理素材阶段。在此阶段,学生需要建立自己的材料收集库,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有序归纳。
第五,作品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 软件将整理好的素材制作成电子名片,要求作品形式新颖美观;名片内容客观真实,并且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认知实际的要求。
第六,评价阶段。教师可以采用现场答辩会的方式,由小组接力进行上台论述。在此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询问相关问题,并由师生共同评价[4]。
结 语
综上所述,地域乡土文化具有非常突出的教学价值和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有效提升的教学目标,教师应积极促进地域乡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不断挖掘地域乡土文化中的先进元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努力寻找地域乡土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充分发挥合力育人的效果。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多元化学习需求,积极构建地域文化信息技术校本化课程体系,积极熏陶和感染学生,不断提升具有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化课程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