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辨思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2022-11-16文/施鸿

名师在线 2022年27期
关键词:规则法治道德

文/施 鸿

引 言

思辨思维体现在具体的生活、学习情境中,指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质疑辨析的思考和探究技能,甄别、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思维习惯和能力[1]。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特点和素养要求,决定了学生的学科学习潜力与思辨思维有着极大的关联。道德与法治课程重在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思想态度,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能用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理性地加以思考、辨别和分析,处理好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各种关系。因此,具有学科特点的思辨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基于思辨思维培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思辨思维缺失现状

当前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思辨思维培养方面存在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教师的教学固化于教材,一般以单一的标准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认知,导致学生唯课本论,机械学习和复制教材知识,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二是学生受限于年龄和生活阅历、学习经验,认知浅显化,缺乏客观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对复杂问题不懂得综合评判。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一)教师方面

教师的教学理念普遍传统守旧,多是通过直接讲授的方式实施教学,强势把控课堂,强硬灌输教材知识点,剥夺了学生参与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机会。同时,教师自身思维的较局限和单一,无法深入、有效地启迪和引导学生的学习。

(二)学生方面

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只要死记硬背即可,没有意识到这一科的学习同样需要思维含量。受升学考试政策影响,道德与法治学科在中考总分中所占比重较低,对总分贡献不如其他学科。学生功利心重,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在这一学科上,缺乏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面对稍显复杂的问题也不愿多做深入透彻的思考。

以上这些原因单独作用或者共同作用,都无法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环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起到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作用,自然也无法激起思考辨析的思维火花,教学上缺乏良好的思辨氛围,对构建思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无疑会造成重重阻碍。

二、基于思辨思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呈现

纵观以上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思辨思维培养缺失的现状,结合本学科素养的要求,笔者认为,思辨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立足理性与生活的统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能动性,引导其面对深层次挑战性问题,通过质疑或推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学科性的思考和探究,形成全面、客观、辩证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2]。

(一)教师的“教”

教师能提炼出独具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架构兼具真实性与思辨性的教学情境和设问,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点拨、引导和评价,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指导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要勇于思考、善于辨析,打造思辨的学习氛围。

(1)关于教学目标,教师能深刻领悟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升华进行有机融合,在教学活动中立体地实现三维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将三维目标独列。

(2)关于教学设计,教师能整合单元主线进行整体设计,把握关键内容,提炼并重组核心知识,有效地帮助学生架构知识脉络,形成宏观思维。

(3)关于教学资源,教师能选用真实而严谨的生活素材,有理有据地佐证教材知识,确保素材内容有一定的思想性、开放性、时效性,既能引起学生关注又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多角度探究。教师能有效捕捉并灵活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多加点拨,发散追问,善于抛砖引玉,引发学生的质疑勇气和思辨精神。

(4)关于教学方法,教师能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新课教学时采用情境探究、辩论、时政点评等方法,练习讲评时运用变式训练、学生参与评判等方法,课外延展时运用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等方法,以丰富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辨析各种信息。

(5)关于教学评价,由单一性评价迈向多元化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不同形式的成果反馈给予全方位的点评和肯定,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学生的“学”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愿意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理性质疑、甄别、推理和判断各类社会新闻和生活现象,运用逻辑和辩证的思维,多角度、立体地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呈现出一种分析、解释、推导和校准的综合性思维过程。具体表现如下所述。

(1)学习态度上,学生能随时跟进教师的引领,主动参与学习,勤于思考,勤学好问。

(2)学习过程中,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甚至是困惑,善于和教师以及其他同伴相互交流,思辨探究,求同存异。

(3)学习成果上,学生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学习成果,并具备一定的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能力,能通过他人评价和自我反思有效校准自己的思维偏差,保持客观且清晰的思考逻辑。

(4)实践生活中,学生的行动能及时跟进,懂得运用思辨思维理性思考、判断和分析各类社会信息和生活现象,辩证看待问题,正确处理成长中的难题。

(三)教学生态环境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敢于相互质疑,互相启迪、互相激励,共同成长。教师善于启智,学生积极反馈,在“教”与“学”中不断生成共同学习的新资源,教学氛围民主化、评价多元化、思维活跃化,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生态。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思辨思维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精用课本内容,挖掘思维深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编教材每一课每一框都设计了多类活动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是解读正文的有效辅助工具。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挑选一些能激发探讨兴趣、引发深度思考的小栏目,组织学生深入辨析和讨论,增强学生思考的深刻性。

正如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小节“单音与和声”中有这样一个“探究与分享”:不合理规则被修改前,执行规则重要还是修改规则重要;死守规则是僵化,无视规则是放任吗?

此问题极具辩论性,学生在相互争论中产生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有助于透过现象看清问题的本质:执行规则的目的是让个人能保持与集体的和谐,在不合理规则被修改前,应先遵守旧规则以保持和声之美,维护好集体的和谐;修改规则是因为不合理的规则会破坏集体的公平公正,损害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最终会使集体失去和谐;我们既不能放任自己,无视规则,也不能思想僵化,死守规则。这样,教学就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浅层知识的生硬灌输,而是融入了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然的生活态度。

当然,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延伸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深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更透彻地领悟知识,并起到思维训练的作用。例如,在教授《做负责任的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材原有内容之上深入挖掘设问:“那么,承担责任究竟能不能、要不要讲回报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从而归结出 “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做出合理选择”的负责态度。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对因果关系的分析,明确选择都要在经过正确评估后做出,提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二)创设两难情境,培养辩证视角

当今社会环境错综复杂,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人们往往难以判断和选择,陷入两难,或不知所措,或走向极端。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化的冲突情境,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理性客观地甄别、分析、处理实际问题,并予以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也是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教学价值的上策[3]。

例如,在完成“自信中国人的表现”的教学后,教师创设了两个情境:一是关于语文和英语的重要性之争;二是社交媒体上外国网友评论中国的截图。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两种情境中,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应怎样表现,才能彰显对国家的认同、对文化的底气、对发展的信心?”

学生容易出现偏激的言论,局限于狭隘的爱国情结中,需要教师引导纠偏。

针对第一个情境:学好语文能够传承文化基因,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学好英语可以更好地与世界交流、展现自信中国人的风采和底气,二者并不矛盾。

针对第二个情境:面对国外网友的批评,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去看待,对于善意的批评,勇敢面对,改正不足,并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有信心;对于恶意侮辱要理智回击,不卑不亢,捍卫国家尊严。

创设复杂的两难情境,能促使学生打破“非此即彼”“非是即否”的僵化思维模式,让学生学会从辩证的视角看待和处理问题,避免因纯粹的情感误导价值判断和行动。

(三)巧设开放试题,促进多元思考

多元思考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发散思考与分析。开放性试题无疑是考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思辨性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选取典型的社会热点或生活现象编撰材料,巧设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辨析能力。

例题如下:

近年来,快递行业蓬勃发展,由此也带来“快递垃圾”的剧增。据悉,快递包装常用的塑料薄膜、透明胶带等,价格低廉,材料难以降解,缺少回收措施……

为推动快递包装绿色环保化,某科研机构着手研发可降解包装袋,推广使用循环共享快递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也明确政府要促进电子商务绿色发展,商家物流要实现快递包装材料的环保化、减量化和再利用。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发展绿色快递,有人认为法治是保障,有人认为创新是关键。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一:发展绿色快递,既要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也需要重视创新。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的制定,有助于实现良法善治,使快递包装绿色环保化有法可循。②某科研机构研发可降解包装袋,推广共享快递箱等,是借助科技创新为减少“快递垃圾”做贡献,让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答案二:发展绿色快递,需要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有助于实现良法善治,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使快递包装绿色环保化有法可循。

答案三:发展绿色快递,需要重视创新。某科研机构研发可降解包装袋,推广共享快递箱等,借助科技创新为减少“快递垃圾”做贡献,减少资源浪费及污染,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创新也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此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皆可。此类试题的考查与训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结 语

综上所述,基于思辨思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逻辑思考和理性辨析能力的培养,较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中的质疑、判断、分析、选择等一系列思辨过程。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有效策略,增强学生思维的思辨性,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规则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更正——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道德
让规则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