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微表达”
2022-11-16赵翔宇
□赵翔宇
民生新闻报道的是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从百姓角度出发,贴近百姓生活。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在时效性上无法与新媒体竞争,新媒体给受众提供了更多参与新闻传播的机会,增强了受众与新闻制作者的互动。
因此,需要对电视民生新闻实施创新,从而更好地应对目前融媒体时代的挑战。
一、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民生新闻所面临的困境
1.新闻传播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其影响力削弱
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现在很多用户都是直接使用手机来观看新闻。所以,整体上呈现出电视开机率普遍较低的情况,正是这种情况造成了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下滑。每天准时准点守在电视机前面观看电视新闻的时代早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们观看节目及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化、多样化,而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也在不断变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实施“一次采访、多元传播”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让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最大化呈现。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仍然有不少地区电视台墨守成规,没有多大的改变,并且也非常轻视融媒体的发展,如果长期这样发展下去,一定会让电视新闻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2.融媒渠道搭建力度不够,导致运营模式落后
在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民生节目呈现出融媒渠道搭建力度不够、传播滞后的问题,导致运营模式落后。电视新闻媒体存在着天然的劣势,传播方式及渠道都是比较传统、落后的。如果把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有效融合,也就促进了电视新闻的多次传播以及多级互动。然而,对现阶段情况进行分析可知,一些地区电视台在运营管理思维方式上过于传统和古板,不懂得与时俱进,只是一味地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电视台播放上,忽略了新媒体建设,没有积极运用新媒体的优势。
与此同时,地方电视新闻官方网站搭建力度也不够,受众在观看新闻视频及浏览信息的过程中,不是特别流畅。电视台没有充分利用新闻APP客户端及手机直播等新兴的传播方式,导致电视新闻没有传播到更多受众那里。
3.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缺乏融媒体意识
由于电视民生新闻都是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大部分新闻工作者还是按传统媒体时代的工作思路、模式和方法去展开一系列的新闻采集、编辑和报道的工作。但如今融媒体时代下,显然这种固化、传统的思维模式已经影响到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与进步。
一些电视新闻工作者缺乏融媒体意识,对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运营方式以及内容形式的多样化、新闻传播方式等缺乏研究与探讨,从而造成很多民生新闻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观众不喜欢看。
4.新闻价值低下,公众信任度不断降低
公众的信任度和认可度是电视新闻节目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播出一档电视节目后,都会把收视率作为评判电视节目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标准。
如今受各种因素影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也相继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素材同质化、缺乏深度及价值、观察角度片面等,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慢慢降低,公众对节目的信任度及认可度也在不断下降。
5.突发新闻报道时效性不高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网络技术得到了充分发展,只要凭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新闻资讯的发布和传播。对于制作流程本来比较烦琐的电视民生新闻来说,时效性这一点并不突出。在遇到突发性新闻事件时,事发现场的群众完全可以利用手机拍摄视频,马上进行发布和传播,而传统民生新闻需要派记者赶到现场拍摄、采访,再赶回电视台写作、编辑,制作、审核环节也需要不少时间,而受众早已通过微博或短视频平台了解了事件发生的始末,这时电视台再播放该新闻就显得为时已晚。
二、融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不断发展的新媒体给电视民生新闻增添了新活力
目前,大多数电视新闻节目已经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账号,不断扩展新闻传播的渠道,提升自身节目的影响力,甚至还有一些电视台把新闻内容在电视和网络进行同步播出。这种“台网结合”的方式,有效利用了新媒体,弥补了传统电视新闻信息传播的不足,同时也扩大了受众群体规模。
2.网络直播等新技术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需要经过一些比较复杂的采编程序,首先需要记者前往事件发生地点进行采访,录制视频,之后再对视频等相关素材进一步编辑,新闻制作的时间长,新闻的时效性大大降低了。如今,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把人们所采集到的素材,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上传到一些社交平台上,如微博、微信等,而且还可以对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进行直播。
三、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微表达”策略
1.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转变
民生新闻,反映的大都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小民生”新闻事件。所以,电视新闻记者在收集新闻素材的时候,习惯收集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等事情。但这些事产生不了多大的新闻价值。
因此,需要利用目前融媒体时代下的各种先进信息技术与平台,把电视民生新闻从“小民生”转变到“大民生”。普通百姓可能知识水平有限,有时并不能完全准确地理解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所以,如果电视记者多聚焦“大民生”,那么,民众可以通过民生新闻节目来透彻读懂各项政策法规。
2.借助内容优势来弥补时效性差的缺陷
民生新闻是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因此传统媒体在内容制作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如今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在时效性方面远远落后于新媒体。在强调“内容为王”的时代下,电视民生新闻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在内容制作这一方面的优势,来弥补时效性比较差的缺陷。
由此一来,在进行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制作时,就需要从网络信息平台上的大量资讯中选择有用素材,选择那些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题材及主题,在内容制作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新闻素材一定要非常精心地处理,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电视新闻时效性差的缺陷了。
3.建立微信公众号以及官方微博账号来实现民生新闻的融合发展
信息时代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成为民众接收资讯的主要渠道。对电视民生新闻来讲,一定要积极地开设微信公众号及官方微博账号,以更好地实现民生新闻的融合发展。
第一,可以开设电视民生新闻线上传播平台,把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引入新媒体平台,锁住一批忠实粉丝。
第二,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及官方微博账号等与受众积极地展开线上互动,提升观众对节目的黏性及忠实度,有效增强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及传播力。
4.积极强化多元媒介的相互融合
在时代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作为电视媒体人,要积极促进多元媒介的相互融合。具体可以这样做:
第一,要勇于突破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制作及传播模式的束缚,积极接受新事物,让电视媒体和新兴媒体进一步融合,从而不断地增强融媒体的影响力以及传播力。比如对一些重大事件报道,可在网络新媒体和电视上进行同步直播,不断拓宽观众观看新闻的途径,创新节目的传播方式。
第二,在网络直播的过程中,要积极为受众群体提供更便利的观看服务。比如当主播说话的时候,可以在屏幕上加上弹幕功能,促进受众和主播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受众积极发表自己观看直播的想法,并且针对受众提出的问题,及时给出回应。与此同时,直播团队也可以依据受众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直播内容。
第三,可以在手机客户端新增一些节目模块,给受众不一样的观看体验,提高受众对电视民生节目的参与度。也可以在新闻播出过程中,加入微信摇一摇等互动环节,点燃受众参与节目的热情。
第四,充分利用媒介的相互融合,加强互动,让受众与电视媒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再受限,从而带动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的提升。这样做,也可以有效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帮助民众解决实际问题,满足民众诉求,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第五,以媒介融合为契机,不断创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积极寻找和受众能够产生共鸣的选题,进一步明确节目定位,让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据澎湃新闻报道,全国首档大型日间融媒联播节目《民生一网通》于2020年11月正式开播。节目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FM93.4上海新闻广播、看看新闻、阿基米德、话匣子FM、快手等试听端、移动端同步直播,为受众打通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沟通平台。《民生一网通》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全新推出的大型融媒联播节目。节目里有生动的多媒体指南,为老百姓提供政务服务指南,指明办事路径,解读城市运行背后隐藏的“治理密码”;有直接的解决方案,为老百姓搭建沟通平台,跟踪解决“急难愁”。在旧版社保卡还有一个月即将停用之际,《一网通办》板块带来了生动细致的攻略,介绍了新版社保卡申领和开通的办法。
谈到节目的亮点,SMG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曹旭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节目,是对目前SMG广播、电视、新媒体生产资源的融合和传播渠道的融合,希望能带来民生节目的新裂变。每天中午,打开电视、广播、手机,找对频道、频率、平台,就能参与节目。主持人在演播室接听观众、听众来电,选读网络留言,多渠道互动,实时答疑解惑。全程直播的《民生一网通》真正做到了“时刻在线”。
曹旭表示,这是SMG首次实现了广播、电视、新媒体生产资源的融合和传播渠道的融合,在融合这个理念之下,各渠道的同仁都在进一步努力“破圈”,无论是生产方式、采制编播流程、形式和语态表达等,都为全媒体渠道融合做了很多新的尝试。
5.运用新技术,实现个性化推送
对电视新闻的相关信息实施数据化处理,就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采用先进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制作及传播数据。比如报道春运客流量情况时,工作人员可以把数据提炼出来,并与往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受众直观了解数据变化。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展现一个二维码,当受众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之后,可以看到更加详细、具体的数据。将这种可视化数据图表嵌入到电视新闻报道中,能增强民生新闻的服务功能。
如今,信息的传播媒介无论是在形态上、产业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也得到了增强。电视节目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去收集受众的意见,了解更多人的观看需求,从而制作针对性强的新闻节目。
如今,一些电视台借助“机器人”来提升新闻制作的效率,这种方式是借助计算机编程及数据信息库对新闻信息进行程序化加工,依据程序自动输入资料及手动录入新的核心数据,自动生成新闻稿。
比如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启用这种“机器人”程序,当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地震的时候,只用了25秒的时间就自动生成了585字的新闻稿,新闻稿包含了当时的震中地形、周边村落介绍等。这种新闻编写程序比较适用于数据比较密集的新闻,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实现电视民生新闻采集效率及制作效率的提升。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在2021年第二届四川数字创新大赛举办期间,集合了封面AI云发布、智媒4.0、天眼系统、云上科博会等创新产品以及小封写诗、人脸识别与人脸融合等智媒体应用的封面新闻智媒体展示区让参观者眼前一亮。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封面新闻智媒体平台由封面传媒打造,率先提出建设“智能+智慧+智库”智媒体,是四川省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封面传媒获批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努力打造“最懂媒体的技术”和“最懂技术的媒体”。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自主研发的移动采编管理系统“封巢”,率先打通报、网、端全流程。获得技术专利的“小封机器人”跻身中国十大人工智能写作平台,AI自动化写作日发稿量峰值可达5800篇,“大川机器人”在灾害预警、民生资讯等领域实现秒级“写稿”,可24小时与用户互动。在数据应用上,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也走在了媒体的前列,旗下川观新闻以“数据挖掘—数据沉淀—开发开放—汇集共享”为支撑,形成专业的智库内容,广受好评。推出数据新闻作品200余件,获2019年全国数据新闻大赛业界组别唯一一等奖。
四、结语
总之,在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民生新闻一定要积极创建新媒体的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微表达”功能,大力宣传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内容,从而提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利用网络平台多吸引一些年轻的受众,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